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千多的捐款里看不到家长责任

(2011-09-07 19:41:48)
标签:

少儿

阿德勒

奥地利

优越感

自卑与超越

校园

分类: 时事随感

老师没分寸,家长不能没责任

文/张剑

孙先生在给念完小学的女儿算账时发现,去年一年女儿光花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捐款上的钱,就有四五千元。对此,孙先生女儿说:“钱都是妈妈奶奶给的,后来老师说我是班级里捐得最多的人,给班级争光了,就表扬了我,之后每次捐款,我就想继续捐那么多吧。”(《钱江晚报》9月7日报道)

 

读罢这则新闻及网友跟帖,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造成小学生一学就期捐四千多元的罪魁祸首是老师当初的错误引导,继而,衍生出一个重要推断:“不懂事”的老师是在以一种“不懂事”的方法引诱学生捐款。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这个结论背后的逻辑是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对这个现象的产生,不负任何责任。然而,在我看来,正是家长责任的丧失,才导致了学生一学期捐四千的“奇谈怪闻”。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谈到社会人的优越感,他说:“每个人都有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只不过有些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成人尚且如此,我想尚且处于童年阶段的小孩自然也逃不过这一普遍的心理现象。诚如阿德勒所说,小孩的优越感可能来自于数学知识的优越、或者较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这个事件中,小孩的优越感主要来自于老师无意间的表扬,正是因为老师的表扬,才迎合了小孩表达优越感的心态。在这个意义上,老师的确应该为此事承担主要责任。可是,如果仅把责任归咎于老师,这不但对老师不公平,更容易让家长忽视自己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责任。

 

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如果二者严重脱节,那么,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磕磕绊绊。从此事件来看,倘若家长能够在第一时间与老师取得沟通,询问孩子要捐这么多钱的原始初衷,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结局;退一步讲,即使家长不与老师沟通,他在给孩子拿钱的时候也万不该如此大方、随便。因为稍有责任感的家长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讲,捐款的本质意义还在于培养孩子向善的心理,教育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而家长此举,不但达不到捐款的教育意义,反而会培养孩子的攀比习惯,这是其最大的失败。

 

事实上,童年时期,家长对孩子的爱,并不是体现在对孩子的一味宠溺、满足,而是从精神上去关爱他、引导他、帮助他。当学校教育出现错误的时候,家长能够及时纠偏,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才不失为一位合格家长应有的风范。

 

教师的“没分寸”当然应该批评,但教师的“没分寸”背后应该有一位负责人的家长,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后防线,如果连这道防线也丧失了,那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新闻来源: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11-09/07/content_1074151.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