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都不能少”的梦想何时照进现实

(2011-09-01 09:56:33)
标签:

校园

分类: 时事随感

    “一个都不能少”的梦想何时照进现实

    今天,本该是一个很美好的日子:适龄儿童在父母的带领下,第一次跨进梦寐以求的知识殿堂,开启他们人生第一阶段的求学旅途;高年级同学沿着熟悉的道路,再次走进庄严的校园,去钻研更深、更广的未知版块。此情此景,或许你我都再熟悉不过。然而,当我们在注视着进出校门的那些可爱面孔时,脑海里是否会闪现出这样的一幅场景:许多双幼稚的眼睛盯着“陌生”的校园,背后是其父母万般无奈的表情。

  这不是电影里才有的画面,而是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据《人民日报》8月31日报道,广州番禹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了3500个公办学校名额,空置率却高达九成,在1000多名申请中,只有不到500人通过。记者调查证实,外来工子女申请入读必须具备三大条件,包括居住满三年、无政策外生育、参加社保三年及以上。

  对大多数“手无寸铁”的外来工来讲,这三大条件无异于旧时的“三座大山”,“压”得他们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实力去一座一座地征服。他们能够做的,或许就是领着自己的孩子,到条件优厚的公办学校的校门口,羡慕一下那些进出自由的天真面孔,然后黯然离开。或许,他们回家还会把那些文件一遍一遍的研读,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误了孩子的一生。但“现实”如此残酷,迎接他们的,终是与公办学校无缘。

  笔者没任何权利去批判番禹区对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设置“高条件”的初衷,在这里,我只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年暑假一回家,远在广东务工的三叔就打电话给我,让我把他寄宿在镇上一所民办学校上四年级的孩子送到广东念书,几经周折,终于将孩子送到广东,然而,在前两天,我又接到三叔的电话,说孩子还是得回镇上的寄宿制学校念书。一方面,公办学校进不了,民办学校学费又贵得吓死人;另一方面,高频率的给孩子换学校,已使孩子有“孤僻”的性格倾向了。仔细想想,这孩子从上学至今,也至少换了七八次学校了吧:广东的民办学校、农村的村小、镇上的小学、以及镇上的寄宿制学校,这几年,她就不停地在这几所学校换来换去,以至于为了适应新环境,迫使自己降级、半夜哭着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我相信,三叔家的孩子绝不是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个案,在全国,此类现象也屡见不鲜。然而,透过这厚重的现实,结合广州番禹区“畸高”的入学条件,一个现实问题横亘在你我面前:如何让外来工子女不再在校门口张望?

  笔者以为,首先得大力提高外来工者输出地的办学条件,让那些外来工子女不用到父母务工的城市就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这不但能缓解输入地的教育压力,还能减少频繁更换学校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其次,外来工输入地更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上学需求。不要动辄以房产证、居住证、社保等外来工难以承受的条件去置换那“可怜”的入学名额,那样的入学条件,不过是某些机构上演的一场华丽表演剧,对现实,没有任何意义。最后,还需要国家加大对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比如为外来工子女建立专有的学校,为特别困难的外来子女免去一切费用,等等。只有做到这些,我想,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画面必将在各个城市成为现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