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剑_zj
张剑_zj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086
  • 关注人气:3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学生救助体系

(2011-04-13 20:51:51)
标签:

校园

分类: 时事随感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学生救助体系

近日,武汉铁路司机学校学生向本报反映:本该发给他们每人每学期750元的中专生国家助学金,校方只发150元,剩下的600元打进了食堂饭卡,以此强迫他们在食堂就餐。该校副校长倪晓曙受访时表示,学校将部分助学金打到学生饭卡上,目的是为防止学生拿这些钱出去上网或吃到不健康食物。(《武汉晨报》4月13日报道)

 

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考量,还是从现实语境出发,将助学金强行打入学生饭卡的做法,于情于理,都是错误的。一方面,法无授权则禁止。翻遍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所有法律法规,都找不到任何一条关于允许学校将资助款打入学生饭卡的规定;另一方面,学校在行使这一规定之前,也并没有经过学生的同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至此,此举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也就不难理解。

 

然而,该校副校长所说的一番话却令人深思:“学校将部分助学金打到学生饭卡上,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拿这些钱出去上网、抽烟、甚至下馆子等,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问题。”的确,在任何一所学校,这样的问题并不鲜见。就笔者所在的大学而言,每当学校助学款发放时,农行营业厅便排起长队,校外一条街更是“歌舞升平”,这样的结局实乃“助学金” 的悲哀。抛开学校将助学款强行打入学生饭卡的行为不论,就现行学校的资助体系而言,我们是否更应该思考: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学生救助体系。

 

一方面,该如何杜绝助学款流入那些本不需要救助的学生手中。这其实是所有学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该享受到的学生没能享受到,不该享受到的学生却因“种种原因”把这些资助款拿来当零花钱,大吃海喝;另一方面,我们究竟该如何界定学生“乱花钱”这一行为,“乱花钱”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因个人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而异同,如果缺乏一个科学的区分标准,就难免“棒打鸳鸯”,伤害许多无辜的同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又该建立怎样的资助款追踪回访制度,以便及时了解那些受资助同学的利用状况,进而纠正资助款执行中的种种“偏差”。

 

事实上,如何正确处理好资助款的发放与学生利用款项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学校讨论的热点。在笔者看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解决学生与学校之间款项的矛盾关系。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资助款评审及监管跟踪制度。现行的资助政策,还是国务院07年颁布的,时隔几年,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学校政策更新,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政策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当前的学校现状。

 

其次,各学校为防止资助款乱用状况,可在本校建立一个类似“社团”性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该机构主要履行两大职能:一是切实宣传资助款项政策,引导同学们理性消费;另一方面则是对一些乱用资助款项的同学作如实记录,发现违规者,口头或书面警告,并呈交至学校相关部门。

 

最后,则是对所有同学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在一个诚信弥足珍贵的今日社会,只有让我们的学生明白了金钱和道德的辩证关系,或许,一切都不是问题。

 

4月14日《扬州晚报》,《长江日报》微评论。

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11-04/14/content_257290.htm

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1-04/14/content_4798730.htm

4月15日《沧州晚报》:http://czwb.bohaitoday.com/html/2011-04/15/content_3435597.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