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奖励不应成为救人砝码
(2010-11-28 20:12:22)
标签:
江苏省社会道德物质奖励 |
分类: 时事随感 |
物质奖励不应成为救人砝码
江苏省镇江市水上搜救中心颁布奖励办法,在长江镇江段每成功救助一名遇险落水人员,相关部门给予5000元奖励。该做法旨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自愿投入救援工作。(新华网11月28日报道)
在社会道德底线被不断突破的背景下,5000元的物质奖励,算得上是对遇险生命最后的防守。用金钱鼓励社会力量积极、自愿投入救援工作,这是救援体制的重大创新与进步,然而,在这进步的背后,难免给人丝丝凉意。
早在2003年,中央电视台就开始制作《感动中国》节目,八年时间,令人感动的画面在荧屏上一幕幕上演,催人泪下。然而八年后,却要用金钱去呼唤人们心中最原始的善意之心。三天前,“道德模范·成都好人”评选典礼在成都举行,28名道德模范与500多名观众一起体味了感动人心的力量,然而三天后,江苏省却颇具讽刺意味的颁布了以物质鼓励救人的条例,这无疑不是对当下中国最沉重的打击。当社会道德被金钱拷打得遍体鳞伤,我们这个社会,还会被感动么?
物质奖励在当代社会并不鲜见,但它必须依附精神而存在。5000元,对于一个生命来说,实在渺小,但一旦有人将其作为救人的砝码,就难免让人悲哀。社会道德,公民良心,从来都不会用金钱去衡量,每一个社会良知的背后,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然而,当它们一旦被涂上金钱的脂粉,其后果不堪设想。
柏拉图曾说过:“当金钱没用的时候,就是正义有用的时候”。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道德体制的构建,如果一个社会单靠金钱去维持正常运转,缺乏精神上的深层次内涵,那么,这个社会只会在华丽的外衣下逐渐沦丧,直至腐朽。物质的本质是用来使人们更好的生活,假如它以功利的姿态影响着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本质含义。用金钱去呼唤道德,永远那么苍白无力,它就似一针兴奋剂,让人们在功利的魅影下裸奔,却找不到人性的影子。
物质与道德的较量,或许本没有孰是孰非。但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我们更希望二者经过一番博弈回归中庸之道。我们不希望看到金钱成为人们布施仁义的砝码,如果一切都被物质所左右,那么这个社会只会剩下浮躁与功利,以及人们对金钱近乎狂热的追求了。
但愿用金钱去激励社会道德回归的的“理想”不会大行其道,社会道德、人类良知的回归,应该成为文明社会每个公民的共识,这不但是你我的愿望,更应该成为大家心中的理想。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2010-11/28/c_12824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