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后救护,不要让心理干预吃“闭门羹”

(2010-11-16 17:23:22)
标签:

上海火灾

心理干预

杂谈

分类: 时事随感

灾后救护,不要让心理干预吃“闭门羹”

上海胶州路住宅楼严重火灾发生后,约100名伤者被紧急送到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华东医院、华山医院、瑞金医院、普陀区人民医院等。各医疗机构纷纷开辟绿色通道启动应急方案,组织医务人员迅速投入抢救。(新华社11月16日报道)

 

想想真不可思议:只有短短几小时,曾经美丽的家园就葬身火海;那顷刻间的手忙脚乱,痛彻心扉的凄厉呼喊,成了无数人再也不愿回想的梦魇。永远定格的五十三条生命,还没来得及说声再见,就和我们再也不见。

 

火灾无情,人间有爱。在距事故发生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上海市政府就已经初步查明了事故的发生原因,相关嫌疑人也已押至公安机关作进一步调查。而对于伤员救护,也已调集全市医疗救治资源,开辟绿色通道,全力诊治。灾难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但事后政府、医院、消防以及民间的有效互动,还是给那些受伤的心灵带去了些许安慰。

 

然而,我们在进行“外伤”医治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人们心灵的伤疤。其实,劫后余生的人们更需要一个倾听诉说的渠道,一种引导他们摆脱灾难苦痛的调节方式。但这部分人的心理诉求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当他们内心的宣泄找不到合适的出口,或许,二次灾难还会重演。所以,在进行外伤救助的同时介入心理治疗,仍然很有必要。

 

首先,失火楼房居住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介入的必然性。退休教师是这栋公寓最主要的居住成员,理应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们却在人生暮年遭受如此沉重伤害。或许,某个离去者正是他朝夕相处的老伴、是他心疼至极的小外孙,面对他们的“不辞而别”,那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与悲哀,个中滋味,谁又能懂?

 

其次,心理疾病的隐蔽性更要求心理干预积极跟进。我们不会忘记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但我们也不会忘记逃过地震灾难却没能走出心理阴影而自杀的董玉飞、冯翔。在这次火灾中,也会有许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与伤害,某些人经过一段时间走了出来,但仍有一部分会选择沉默,这个时候,合理的疏导与介入,就势在必行了。

 

再则,经历了汶川、玉树两次大地震的我们,在心理干预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如何进行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层次性的心理干预,也有了成功的模式可循,这是进行心理干预最重要的技术保证。

 

所以,我们很希望看到在灾难救护现场不但有医生的救护、还有心理干预的进行,这才是灾难过后理应出现的场景。

 

新闻来源: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3221930.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