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空“裆”并不是什么舒服的事,但在运动场上总得做出点牺牲。
文 | 小彤子
叫嚣“一条单裤走天下”的人,冬至过后都默默套上了秋裤与冬天妥协。然而,盘靓条顺的拉拉队美女们仍然不能放弃曲线身材的性感,必要时还得空“裆”上阵,保持里外一致的和谐。
是的,紧身连体韵律衣无法包容那个三角形的内裤痕迹。在追求极致美感的运动场上,拉拉队姑娘们的着装必须一丝不苟。

什么?你偷穿了一条小内内?抱歉,上场资格取消,坐冷板凳去吧。

穿得少可以,穿得马虎绝对不行。
拉拉队姑娘们对着装的要求,并不比女明星们对红毯礼服的要求低。各个团体的拉拉队着装要求不尽相同,但有几条必须遵从的标准:
省布料
性感很重要,但绝不能露点。穿得少不代表色情和性暗示,都是身家清白的好姑娘。

紧身不束缚
秋裤和罩衫会遮住姑娘们的曲线,鱼骨衣虽然能勒出小蛮腰,但不利于她们做动作(一不小心晕过去了),高弹力的贴身连体衣就是不错的选择。
旋转,跳跃,你闭上眼。

色泽鲜艳
如果着装和运动场地板颜色相同,就太难为后排的观众了。So
hot!鲜艳的暖色系视觉冲击力更强,性冷淡风?抱歉,在这里没有市场。

体现队伍特色,辨识度高
拉拉队那么多,几分钟时间要让全球观众过目不忘,除了精彩的表演,着装是最有效的印象分获得途径。


不穿内裤的确存在卫生问题。这些紧身连体衣多数是借来的,穿别人的衣服难免心存芥蒂,尤其还是贴身穿着。曾有一名拉拉队队员因为私自在里面穿了一条小内内,被罚坐冷板凳。

不过,“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哀叹在这里并不适用,对拉拉队姑娘们的着装如此严苛也是有原因的。
体育精神
拉拉队并不只是为运动员加油呐喊的存在,还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文化。对着装的严苛就是对体育的尊重。
这是一项竞技运动,细节决定成败
从原始部落时期人们欢呼着迎接狩猎凯旋的战士,到19世纪后期美国大学里的人们为自己喜爱的橄榄球球队呐喊助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拉拉队已经由最初单纯的鼓励动机,演变成了一种竞技运动。
1990年代风靡的全美大学生拉拉队大赛是美国最高规格的大赛,获得冠军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因此比赛往往非常激烈。
在这种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决定成败的竞技场上,怎能允许内裤痕迹的出现?
大型赛事观众多,必须得360度无死角
观众的眼睛从来都是敏锐又雪亮,没有屏幕阻隔的现场观众总会发现拉拉队姑娘们着装上的小瑕疵,经过电视转播后的拉拉队表演也难逃亿万观众的火眼金睛。

不能浪费好身材
拉拉队队员的选拨非常严格。光脸好看是不够的,舞台技术也得过关。此外,还要有肌肉、有线条、有爆发力,尤其要有罩杯。人选既是万里挑一,服装自然不能打马虎眼。
好马配好鞍,好船配好帆。


没了拉拉队的运动场就像不放调味品的菜,总觉得少了点啥。
现代意义上的拉拉队可能要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在校园橄榄球赛上,一群人围着自己的球队呐喊助威,后来有了更多的表演形式,于是女性在啦啦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体操舞蹈动作也融入了呐喊中。
NBA火起来后,喜欢篮球的姑娘们有了一个梦想:成为自己钟爱球队的拉拉队长——不仅能近距离免费观看NBA比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主场享受数以万计球迷的欢呼。
拉拉队姑娘们漂亮,但绝不是花瓶。运动场上不需要花瓶,但不能少了她们。
荷尔蒙战术
如果场下站着一位手拿毛巾、矿泉水的姑娘,小伙子们打篮球时往往格外卖力,各种扣篮、三分、带球过人,速度要快,姿势要帅——都是荷尔蒙作祟。
美国大学中的橄榄球男队长往往是拉拉队女队长的男人,一般姑娘不能泡。事实上,运动员们被规定严禁与拉拉队姑娘们谈恋爱,客队队员则不受此项规定的束缚。
不能吃自家窝边草,但可以去吃别人家的。

邓肯前妻艾米是邓肯大学时学校篮球拉拉队成员
缓和气氛
活力满满的年轻姑娘们自带舒缓情绪功能。

感受文化
拉拉队已经成为了美国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看NBA比赛不看拉拉队女郎,就不能全面感受NBA。
早年中国转播外国篮球赛事时,拉拉队表演经常被广告代替。除了要挣广告费,另一个原因就是转播拉拉队表演也得花钱买转播权。
有点贵,况且性感妖娆的金发大妞们也难入我国老干部的法眼:呐!穿这么少还扭来扭去,有伤风化,有伤风化啊!

要想感受真实的NBA文化,还是漂洋过海买张现场票吧。
虽然姑娘们在运动场上的表演只有几分钟,却可能包含了许多看不见的努力和严谨的细节准备。
所以,身在现场的就别低头玩手机了,隔着屏幕也别换台。不然你怎么知道,在眨眼一瞬间错过了哪些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