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代沫,男人听了也流泪

标签:
杂谈 |
本文刊于第110期——名利场
本刊记者
舞台上,10位中国金牌音乐人身着黑衣,一字排开;一个高个儿光头男人,一袭蓝色西装,站在中间,左手紧紧搭在右手上,好像有些紧张。这10位音乐人,每个人都创作过多首经典歌曲。如,陈秀男—《大海》,李泉—《我要我们在一起》,莫凡—《朋友别哭》,PeterWong—《有多少爱可以重来》,陈俊廷—《隐形的翅膀》,包小松—《风雨无阻》……11月28日,他们齐聚一堂,只为打造一个人的专辑,这样的盛事在如今低迷的流行乐坛,已不多见。
光芒都集中在这个光头男人身上。他说,这天是属于他的大日子,他激动得快不能呼吸。
10位音乐人,是他曾经在别人专辑上看到的名字,现在,他们合力为他打造专辑。他频频说谢谢,频频鞠躬。
“他跟我们老师鞠躬的时候,那一道光芒闪到我眼睛,都没有办法……”素日被称为“毒舌评委”的包小松此时也被打动。
陈秀男第一次在录音室见到他,“听说他30几个钟头没合眼,没吃东西,他好可怜,好谦卑”。
Peter也对他的敬业态度感动,但希望他能叛逆一点,“他太乖了”。
歌迷私下里跟他接触,也觉得他谦逊、和善,他们习惯称他“沫沫”,沫沫总是微笑。
沫沫是音乐科班出身,从小学单簧管,高一学美声,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主修声乐。沫沫喜欢唱流行歌曲,曾把自己的音频发至网络,曾多次报名参加选秀比赛。4个月前,沫沫站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让自己的好声音再次展示,大家记住了这个外表粗犷、唱歌柔情的东北男人—李代沫。虽然他没有晋级前四名,却意外被唱片公司看中,10位金牌音乐人将为他制作专辑。
他说,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终于不再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他要开始新的生活。
“我只想跟我爸妈说:你们的儿子再也不是之前那个被人欺负的小胖子了!没有人会再看不起咱们家了!”—11月27日,李代沫接受采访前一天,在微博上这样写道。李代沫曾经是一个不自信的人,他坦言自己生命中的前21年,都是在别人的否定下成长。
采访时,他说想忘了大学的那段时光,甚至连自己毕业考试的演唱歌曲都不想提及。“我想忘掉曾经在大学里不想经历的,或者是对我打击很大的事情。”比如说,“以前自己不自信、自卑的时候,被大家打击的时候”。
李代沫六七岁时得了重病,因为药物有激素,身体逐渐发胖。“我现在160
曾经因为胖,他还没开口唱就离开了舞台;曾经因为胖,没有女生愿意多看他一眼;曾经因为胖,有人说他是怪物……他很长一段时间抬不起头做人,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走在街上会沿着马路边走,“尽量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甚至有段时间,他觉得是自己连累了父母,让他们无地自容。
很多人问他:“你为什么剃光头?”
“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到杭州江南专修学院团委实习了几个月,因为天气热剃了个光头,无意发现那个自己还蛮好的。”后来,他开始尝试自己刮头,把头弄破的时候,疼痛突然刺激到他,他想,自己应该换个生活方式了。
“因为我改变不了世界,那我就改变我自己,你们不接受我,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你们接受我。”
现在,我问他:“你的光头形象会改变吗?”
他马上反问:“你们希望它改变吗?”
不变的,还有他的笑容,“不管说什么,你的表情一直不变”。
“我的笑容是我的一个标志,我要这样笑,我希望给大家带来一种温暖和自信,不希望让大家看到我不好的一面。”
李代沫成名了,喜欢他的人,说他唱歌柔情似水,男人听了也流泪;说他的成长故事励志;说他的光头形象与众不同……也有刻薄的人,拿他的身份当谈资—“听说,他是同志。”
一个月前,我专访音乐人李泉时,无意从他的宣传同事那儿得知李代沫即将签约他们公司的消息。聊天中,宣传对李代沫“同志”的身份并不遮掩,“一看照片就知道是了”。他们说的照片,是不久前一位名叫“一颗卤蛋”的网友在微博上爆料与李代沫的“亲密”合影,并自称是他的“男友”。
采访时,我建议他坐下,这样可以放松些,但直到与宣传同事确认不需要拍照时,他才落座。他双手紧握,说话声音小极了,虽然我就坐在他旁边,不足一米。我把录音笔挪了挪,几乎紧挨着他。
李代沫一直微笑,每一次咧嘴牙齿露出的颗数几乎一样。每个问题,他都礼貌回答。哪怕,是被问及“同志”身份。
“我采访了你的歌迷,他们对你的身份不觉得有影响……”
“嗯?”李代沫似乎没有听明白。“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吗?你的‘同性恋’身份。这件事对你来说算伤害吗?”
他依然微笑:“我觉得既然大家喜欢我,是因为喜欢我的音乐,喜欢我唱歌,所以我把我现在的精力专注于音乐上面,我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音乐。大家喜欢我的音乐,我觉得这已经够了,很开心了。我现在的愿望就是想把我的音乐做好。”
“其他没有什么,我觉得这都不是事。”他说。
5个小时后,这段对话被别的媒体登在了显要位置,微博上也出现了新话题—“李代沫回应床照风波”,瞬间成为搜索“李代沫”最热的话题。
我不知道“同志身份的曝光”对一个初露锋芒的歌手来说,是否真的不算事儿?他大学毕业刚两年,他才24岁。未来闪光灯的闪耀或暗淡,他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