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宁高宁去向成谜

标签:
杂谈 |
本文刊于《博客天下》第87期——人物
萧三匝
三天内,宁高宁先后辞去旗下中粮控股、中国食品两家上市公司董事局职位。
虽然中粮集团已经声明宁高宁仍然是集团董事长,仅是本着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培养团队的角度“略有调整”,但仍挡不住外界猜测,他将进入政界。
受舆论如此关注,因为他与别的央企掌门人不太一样:他的所作所为不太像官僚,而更像一个企业家。
2001年,有杂志送给宁高宁一顶帽子——“中国摩根”。
那时候他还在华润集团,当时华润的整合如火如荼,宁高宁在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电厂、制药、建材多个领域跑马圈地,如同一个多世纪前,横扫美国金融与实业界的摩根。
事实上,即便2004年空降到中粮之后,宁高宁的企业操作手法也完全延续了摩根的逻辑。甫入中粮,集团经营50多项业务,盈利主要来自油脂加工与股票投资,再加上玉米、大米、面粉、麦芽等几个部分,稳定性并不强。更大的问题是,各项业务都是单兵作战。
宁在中粮做的第一件事是将这些业务归类、收缩成七大业务群,34个业务单元,并将业务单元交由集团直接管辖。2007年初,他又进一步调整为九大业务板块,包括贸易、粮食加工、食品、地产、中土畜、糖和番茄、包装、肉食、金融保险。
即便如此,宁高宁仍然在想的一个问题是,照当时的模式发展下去,“中粮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堪称伟大的企业”,因为他无法用一句话向外界解释中粮到底是做什么的。
在中粮集团中层经理眼中,宁高宁的领导风格注重科学化和程序化,比如他要求部门经理人按照“战略+步法”思考、汇报工作。
刚到中粮,宁首先统一语言,让人力资源部出了本小册子,如果准备不充分的话,难免让他问得一身冷汗。
宁最绝的一招是,在中粮集团年会上,每个人一年来的表现所得分数都会被亮出来。分数由营业收入、资产回报率、创新能力等多项指标构成,事前谁都不知道自己会得多少分。
2009年1月17日,在中粮集团高层务虚会上,宁高宁抛出了自己思索5年的结论:中粮必须打造全产业链。参会的高管未必知道,宁高宁得出这一结论曾广泛征求几家国际大公司,包括太古集团董事长的意见,后者对其决定“出奇地肯定”。
肯定的人中还有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李荣融本来对央企主业太多甚为忧心,何况中粮的主业还多过一般的央企。但当中粮总裁于旭波给李荣融汇报中粮关于全产业链的构想时,李连连打断于的汇报表示赞赏。
萧三匝
关于宁高宁三天卸任两职,舆论猜测不断。图为宁高宁率领中粮集团高层亮相上海世博园内中粮展台。
前一篇:韩寒归来,为名还是为利
后一篇:谁的名字能代替京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