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藏书楼传奇(二)

(2010-06-23 16:04:44)
标签:

海源阁

善本

藏书楼

辽人社

出版

杂谈

中国藏书楼传奇(二)

 

私家藏书楼--海源阁传奇

http://s8/middle/5f0b16e1h89ae47358eb7&690

辽宁人民出版社

当当网: 《中国藏书楼》

卓越网: 《中国藏书楼》 

海源阁位于山东聊城万寿观街路北杨宅东跨院内,由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时与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丽宋楼合称清末四大藏书楼。其藏书总量为普通书3236种、善本464种,共计3700种。

 

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又号东樵。乾隆五十二年(1787)生,咸丰六年(1856)卒。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任贵州知县,后调贵筑,升兴义府知府;再授河南开河道;转两准盐运使,擢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权陕甘总督,总理粮台;转江南河道总督。其为人正直坦荡,体察民情,力排民苦。任江南河道总督,时值“海疆新用兵,府藏支绌,公涤除封靡,啬缩将事,烈风甚雨,宵寝必变,盖瘁心与力者七年”(龙启瑞《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南河道总督杨公神道碑》)。其未上任时,河工费多次被官吏削减。杨到任后,于除夕之夜,风雪暮宿河上,其柴炭盐米自备,而不废开支一钱。官吏见状,敬重异常,遂归实费于河工。林则徐曾云“杨至堂乃圣贤门中人也”。“至堂守身如金城汤池,粟私不可攻至。与人接务,恢恢乎如河岳之无涯量”(梅曾亮《兵部侍郎江南河道总督杨公家传》)。

 

    杨以增之聚书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自道光十四年(1834),调湖北、安陆、荆州、郧阳、襄阳道后,所收典籍以普通本及精刻本为主。六年后,道光二十年(1840),杨以增于故里建海源阁藏书楼。该楼面南背北,四间二层,檐中悬杨以增手书“海源阁”匾,旁题跋语曰:“先大夫欲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建此阁,以承祀事。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并仿鄞范氏以‘天一’名阁云。时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亥月中浣,以增敬书并识。”下有“杨以增印”和“至堂”阳文篆字印章两方。六年来,杨以增从事收书和建阁贮书,可见其所收之书就数量而言是极为可观的。

 

    第二阶段是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之后,杨以增接任林则徐陕西巡抚之职,此间其收书活动仍沿袭第一阶段,即广而少精。《楹书隅录·初编》中,所录此时期杨以增所收之书精者只有宋奉《汉书》、《晋书》、《通鉴总类》等,足见其于此阶段所收之书珍本数量较少。

 

    第三阶段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杨以增任江南河道总督之后。此间江南藏书大幅度散佚,流入市场,杨以增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广为收集珍善之本。江标在评介杨以增此时收书时云:“吾郡黄荛圃先生所藏之书,晚年尽以归之汪阆源观察。未几,平阳书库局钥亦疏,在咸丰辛亥、壬子间,往往为聊城杨端勤公所得……《楹书隅录》之所记,千牌万蕴,悉得寓目。大约吾吴旧籍十居八九,荛翁之所藏则又八九中居七焉。”(江标《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目录跋》)此语恰当地概括了杨以增第三阶段收书情况。杨以增于此阶段收书其数量之大,版本之精善,为其以前所未有。此阶段之收藏,为海源阁成为清末北方私家藏书中心,在藏品的数量上与质量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使海源阁得以进一步充实的则是杨以增之子杨绍和。杨绍和,字彦介,又字勰卿。咸丰二年(1852)举人,历任内阁中书,户部候补郎中,以军功擢候补道,军机处记名;同治四年(1865)进士,改庶吉士散馆一等,授翰林院编修;再擢翰林院侍读,赏三品衔升用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光绪元年(1875)京察一等,晋阶通议大夫,同年卒。

 

    杨绍和为人笃实孝友,令同人称赞。他年轻时随父任职,深受其父影响,故秉承父嗜,一生集书。

 

    明善堂乃京城怡府藏书处,有楼九楹,庋架溢满。四库开馆时,诏令各地进书,惟明善堂敢违而不献。至慈禧发动宫廷政变,顾命八大臣以狂悖获罪,明善堂主载垣亦在其中。其后“宋版书籍多至数百种,皆卖于隆福寺三槐、同立诸书肆”(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此间,杨绍和在京为官,于是购得善本百余种。杨绍和此次购书,是继杨以增购入艺芸书舍部分家藏之后的最大规模购置,其数量与版本之珍贵可与前次相媲美。1929年底,王献唐调查海源阁藏书后云:“近人多以杨书精本率出百宋一廛,余以目验所及,知其得于乐(明)善堂者,正不亚于艺芸书舍。”(王献唐《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之过去与现在》)

 

    海源阁藏书经过杨以增、杨绍和父子不懈努力地收集,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达到顶峰,海源阁亦因此成为清末北方私家藏书中心。

 

    杨氏父子对海源阁藏书倍加珍爱,从表面上看,其藏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状态。王献唐曾描述道:“变世相传,珍秘逾恒。凡非契友,例不示人。杨氏旧例,其家中仆役,向不准其登楼,每有服役数十年,不得觇阁上典籍作如何形状者!”(王献唐《海源阁藏书之过去与现在》)但封闭式管理,不等于不对藏书加以利用。

 

    与同时代的大部分藏书家相同,杨氏对藏书的利用首先表现在读书校勘上。杨绍和在《楹书隅录》中多次指出,其父杨以增每得一书均细加研读,且与不同版本相加校订,撰题录记述该书购置经过,详定版本优劣附于书后。杨绍和承父志亦效法为之,他在京为官时,常约二三人至海王村游历购书,如得善本,则以柬相邀,于案前考订商榷,通宵达旦,以此为乐。故海源阁所藏善本书中,有杨氏父子题跋者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杨绍和与其子杨保彝还非常重视对海源阁藏书的整理,他们视藏书为珍宝,百般爱护,精心典藏,并将所藏之书分批清点整理成书目数种。首先是杨绍和将海源阁所藏善本编目成册,名《海源阁藏书目》。接着他又将所藏宋元各本以其行式、印章、评跋等项整理成五卷,名《楹书隅录》。其后再命杨保彝抄录原书跋尾若干条,补成90种,编成4卷,名曰《续编》。此即《楹书隅录·初编·续编》,为海源阁所藏主要善本藏书记。杨保彝在此基础上,添补增删,成《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其晚年又将海源阁藏书全部清查登记,成《海源阁书目》6卷,此为海源阁藏书总目。除上述四目之外,海源阁还有《宋元书室秘本书目》4卷1册,《宋存书室目录》4卷1册,现均藏于北京图书馆。

 

在清末,藏书家刊刻丛书之风盛行,杨氏家族亦不例外,他们承世之风,刊印所藏,缀于系列,名《海源阁丛书》。关于海源阁所刻丛书的具体数量现已无从考知,据刘文生讲不下几十种。我们从《中国丛书综录》,刘文生《海源阁藏书概述》及李士钊《访问海源阁第四世主人杨承训》等资料中得出《海源阁丛书》现可知者有18种,其中杨以增刊刻6种,杨绍和、杨保彝父子刊刻9种,杨敬夫刊刻3种。《海源阁丛书》的刊刻问世是海源阁藏书被利用的最高阶段。

 

海源阁屡遭劫难,前后共计三次。

 

    海源阁第一次遭劫是在杨绍和时期,即咸丰十一年(1861),其于《楹书隅录·初编》宋本《毛诗》的题录中加以记述:“辛酉皖寇扰及,齐鲁之交,烽火亘千里,所过之区悉成焦土。二月初,犯肥西境,踞余华跗庄陶南山馆一昼夜。自分珍藏图籍,必已尽付劫灰。及寇退,收拾烬余,幸犹十存五六。而宋元旧椠,所焚独多,且经部尤甚。”华跗庄附近田地,多为杨氏私产,陶南山馆即在此地,为当时杨氏藏书处之一。此次遭劫为此处藏书,非海源阁所有书藏。其后,杨绍和访寻典籍不遗余力,特别是明善堂之书的购入,弥补了辛酉之损失。因此,海源阁藏书虽经此次劫难,但由于其后续补充较为及时,故无甚减色。

 

    海源阁藏书受损最严重的,当在民国时期之两次匪劫。

 

    1928年西北军第十七师马鸿逵部占驻聊城,海源阁藏书亦有被毁之情况。为保全典籍,更主要的是杨敬夫在津无职业,想藉此可以自谋生活,故将部分善本装箱十余只,先由聊城运至禹城,后转火车运抵天津。

 

    1929年5月,土匪王金发攻陷聊城,设司令部于海源阁,“随带书记官、参谋,闻有蔺山樊天民、棠邑杨道南,均系前清生员,颇知书本,将海源阁之宋元秘笈及金石书画,择优掠去”(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此海源阁第二次遭劫。事后王献唐观其惨状,见图书狼藉,其中宋本《史记》残余1册,宋本《咸淳临安志》残余 1册,而黄丕烈手校本《蔡中郎集》第四册之后页被用以擦抹鸦片烟签。据王氏统计,经此劫后海源阁尚存善本130种,其中宋本仅5种,元本17种,其他则多为明本或抄本。而这130种书中尚包括残缺之书9种。

 

    1930年,时局突变,匪扰齐鲁,聊城再次遭殃。海源阁又被王金发占据。此为海源阁第三次遭劫。此次所毁之书,则为二次遭劫余留之130种善本及普通本。

 

    《中央日报》曾作报道云:“去年(1930)十一月间,第三路军八十七旅旅长荣光兴击溃王匪,克复聊城,聊城城内十室十空。杨宅已不见一人,院内室外书籍满地,厕所马厩亦无地无之,院内书籍尽为大雨淋烂,惟藏书之十余室内书籍依然满架,但均参差不齐。”事后王献唐再赴海源阁,并著文详尽描述藏书被毁掠情况。“在土匪占据聊城日,日常以杨氏书籍出售,购者随意予价,略不计较。有时割裂包物煮饭,或带出作枕头使用”(王献唐《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理》)。除此之外,匪首王金发还从天津将一号称“九爷”的书籍古玩鉴定家请至海源阁,尽择善本字画,囊括至河北保定。待王病故,其妻将此批善本售与奎文堂书肆,计有黄丕烈、顾千里校跋《蔡中郎集》,叶宗林抄本《经典释文》,元本《艺文类聚》等。据1931年5月1日《申报》载文称,事后杨敬夫派管事邓华亭点验家藏,其普通书经部损失 7/10,史部损失4/10,子部损失4/10,集部损失 3/10;而未运至天津存于阁内善本至此劫后全部散失。 1930年12月,杨敬夫返家,将劫后余书装50箱,用马车运至济南,存于东兴里杨氏私宅中,至此,海源阁中典籍无存,它完成了作为北方私家藏书中心储典存籍的历史使命。

 

    海源阁藏书除被毁者,其流出者主要去向有三,即杨敬夫运至天津的善本典籍,王金发等土匪掠走之典籍,第三次遭劫后运至济南的普通典籍。

 

    被土匪掠走之典籍多已变卖,流入民间;而存于天津之善本典籍大部分归于北京图书馆;存于济南之普通典籍亦大部分归山东省图书馆。

 

    1931年,杨敬夫为从事工商业活动而筹款,将存于天津的善本以8万元抵押给天津盐业银行,后因其生意受挫,无力赎回。适潘复、常朗斋、王信贤等组织存海学社,故集资将此批书购买并续存于天津盐业银行。1945年11月北平图书馆复馆开放,即拟将其书购入,为此当时教育部长朱家骅特拨专款备用。适行政院长宋子文至平津视察,在其干预下,此批书以1500万元收归国有交,北平图书馆收藏。

 

    1930年,海源阁普通书抵济后,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多次向杨敬夫协商,由该馆代藏或收购此批典籍,但遭杨氏拒绝。之后杨敬夫将此批书运至北平,并于1944年公开出售。当时的山东省图书馆馆长辛铸九等集资300万元将其购买并运回济南,存于道德总社。抗战胜利后,山东省立图书馆于1947年将此批典籍入藏。

 

    至此,海源阁劫后余书大部分已百川归海,万帙归公。

 

    自道光二十年(1840)杨以增创建海源阁至1930年杨敬夫将劫后余书运至济南,海源阁作为杨氏家族藏书之所存在了90年。此间海源阁历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杨敬夫四代楼主。其作为私家保存典籍之实体延续时间之长,为我国私家藏书史上所少见。海源阁的建立与发展,冲破了江浙藏书中心之格局,而杨氏三代在藏书活动中所形成的努力搜求、勤于整理、缜密保藏等特点,亦使海源阁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私家藏书之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