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书楼传奇(一)
标签:
铁琴铜剑楼藏书善本中国辽人社出版杂谈 |
中国藏书楼传奇(一)
http://s4/small/5f0b16e1h88e68539e6a3&690
在古代中国,承担图书收藏,乃至于图书管理、研究、校勘、刊行事业的主体是历代的官私藏书楼。中国的藏书楼和与藏书楼共生存的历代藏书家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功德无量的贡献,既传播了丰富的文献典籍,也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藏书楼》于2001年4月首版首印,十年后,2010年4月,这部由任继愈先生主编,有季羡林、李学勤等著名学者参与的宏大著作修订再版,悄然问世。在任继愈先生亲自为本书首版所作的序中,这样写道:“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继承。从来没有一夜之间白手起家的文化暴发户。……《中国藏书楼》按我国历史顺序,对藏书变迁从古到今整理了一遍。从以甲骨为载体的古老形式,到印刷精美的雕印;从中央朝廷扩展到全国地;从上层贵族专有扩展到民间私藏;从世袭保存发展到借阅流通,这一系列的变化,记录着几千年来我国文化发展前进的过程。”
有趣的是,我们从这些严谨的文字记录中看到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历史,还有历代藏书家的家族变迁史。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藏书家族,在痴迷收藏的同时,坚守文化与信念。他们的痴迷与坚守既传承了文化,也造就了传奇。其中的故事,竟毫不逊色于任何商业传奇。
从今天起,我们将从《中国藏书楼》中选录十一个私家藏书楼的传奇故事。
现在,从江苏常熟瞿氏家族的铁琴铜剑楼开始。
瞿氏与铁琴铜剑楼
在近代私家藏书楼的历史上,有所谓“南瞿北杨”两大家之说。北杨系指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南瞿,指的就是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铁琴铜剑楼坐落于常熟县城宾汤门外十里的罟里(也写作穷里或菰里)村。它是由瞿绍基和他的儿子瞿镛建立的,由瞿氏祖孙四代苦心经营的名著海内的大藏书楼。
铁琴铜剑楼初名恬裕斋,是由瞿绍基草创的。瞿绍基,字厚培,号荫棠。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卒于道光十六年(1836)。他的父亲瞿进思,字屺堂,多田产,是罟里的富户。绍基自幼喜读书,得补廪贡生。但是,他一生仕途坎坷,连个举人也没得中,只以明经做了个阳湖县学训导。在县学训导的职位上,他觉得毫无意味,没多久便辞而归家,隐居罟里。
常熟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富庶、文化发达之地,可谓人文荟萃。从明代以来,这里的私家藏书楼就层出不穷。其中,光是名著一时的大藏书楼,明代就有杨氏七桧山房,孙氏博雅斋、赵氏脉望馆等;清代有钱谦益绛云楼,毛晋汲古阁、钱曾述古堂、张金吾爱日精庐、陈揆稽瑞楼等。瞿绍基自幼就受到家乡藏书文化熏陶,又喜欢读书,对这些藏书家非常羡慕,对收藏图书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弃职归居之后,他便开始大力收藏图书。他收购图书,肯于出资,常以高价与他家争购,收藏善本颇多。当时,同县藏书非常丰富的陈揆稽瑞楼、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曾先后流散,他便四处收购,两家原藏宋元善本,大多为其所得,收藏大增。
经过十余年的辛勤搜求,瞿绍基的藏书多达10万余卷。他在罟里建了恬裕斋,为其藏书之所。其时,恬裕斋藏书之富为江南之首。“恬裕斋”取“引养引恬”、“重裕后昆”之义,希望子子孙孙永远过着安逸的读书生活。同治十三年(1874)帝崩,次年光绪登基改元。光绪名载湉,“恬裕斋”犯讳,于是瞿氏之子瞿镛曾改“恬裕斋”为“敦裕斋”。
瞿绍基死后,恬裕斋藏书由其子瞿镛继承。瞿镛,字子雍。生卒年不详。曾出任宝山县学训导,同其父一样,不久也辞职归居,把一生献诸藏书事业。他之爱书,不下乃父。唐代杜暹嗜藏书,其藏书之末皆亲笔题诗,告诫子孙要爱书、守书,其题诗曰:“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教,鬻及借人为不孝。”瞿镛经常用杜氏的这首诗来教育其子秉渊、秉濬,要他们爱护图书、守护图书,增益家藏。
他自己更是继承父志,毕力搜讨,从远近其他藏家中求购精品,恬裕斋门前天天都有书商往来。瞿镛的外甥张瑛对他收书的情景有过描述:“于是大江南北,浙水东西,书贾云萃,自前明暨国初以来,诸家旧藏之本,咸集其门。府君辄出重价购之,不足则谋诸质库以应之。嗜书若欲,治荒剔蠹,视爱日、稽瑞诸先辈家殆有过焉。”(张瑛《濬之瞿君家传》)除了广收图书而外,瞿镛还大量收藏金石古器,如尊、彝、罍、洗、官私玺印、石刻、铜镜、古陶、名瓷,以及书法、名画,等等。他收藏了一张名贵的铁琴和一把古铜剑,非常珍爱。因此,便把恬裕斋更名为“铁琴铜剑楼”。他将诗词集名为《铁琴铜剑楼词草》,还专门写了一首《望江南》词,歌咏其铁琴铜剑楼满楼图书与琴剑共藏的盛况,抒发其兴奋情怀。词曰:
爱吾庐,藏弆一楼书。玉轴牙签频自检,铁琴铜剑亦兼储。大好似仙居!
瞿镛是何时更恬裕斋为铁琴铜剑楼之名的,已不可考。据瞿镛曾孙瞿凤起先生讲,咸丰中,刊“曾祖子雍先生所著《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二十四卷”,“已成经部七卷,旋被毁”于战乱。此时瞿镛有可能在世。这说明铁琴铜剑楼之名应是瞿镛所改定的。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孙瞿启甲再次刻印这部由瞿镛编撰的家藏目录时,书名仍为《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自此,铁琴铜剑楼便扬名遐迩了。
铁琴铜剑楼的藏书,除兼收了张氏爱日精庐、陈氏稽瑞楼之大部分善本之外,还有许多收自汪士钟艺芸书舍、黄丕烈百宋一廛、周锡瓒水月亭、袁又恺五研楼及顾抱冲小读书堆。铁琴铜剑楼之藏真可谓是—座宝库了。《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共收录善本秘籍1242种,其中有宋版书161种,金版3种,元版105种,堪与黄氏百宋一廛媲美。稍后的、号称有“双百宋”之藏的陆氏皕宋楼所收宋元珍籍,也不过如此。
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主要是由瞿绍基、瞿镛父子搜求建立起来的。但是,这一宝库能够历经150多年,几经战乱以至改朝换代之变而不散,最后完好地移交给了新中国,瞿氏子孙的持护之功实不可没。在维护铁琴铜剑楼藏书方面,最为值得称道的是瞿镛的两个儿子瞿秉渊、瞿秉濬兄弟。瞿秉渊,字敬之(亦作镜之);瞿秉濬,字性之。他们所处时代,正值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此时,江南各地藏书家,如杭州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藏书,均遭兵燹损毁,就连举世闻名的范氏天一阁也未能幸免。惟瞿氏铁琴铜剑楼之藏却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咸丰十年(1860)四月,太平军占领扬州城,瞿氏兄弟知道战乱将至,就从楼中挑选出大批罕见秘籍,分藏于罟里村北的荷花溇和村西的桑坝、香塘等处,又将经部书寄存于周泾口张氏家中。不久,常熟被太平军占领,秉渊、秉溶兄弟又将这些图书迁移到较偏远的归家市董氏及张家市张氏、秦氏处。后来又运至太仓境内的鹿河唐氏家中。
不久,又迁移到定心潭苏氏家中。同治二年(1863),又载书从定心潭出发,横渡长江,运至苏北海门县大洪镇藏匿。这一年五月,太平军退走,瞿氏兄弟才把图书运回故里。人和书在外历经四年,曾五次迁移,历尽千辛万苦,但典籍完好无损。归来之后,瞿氏兄弟请人画了一幅《虹月归来图》,并请张瑛作记。后来成为光绪帝老师的著名学者翁同龢曾为《虹月归来图》题跋;“瞿氏三世聚书,所收必宋元旧椠,其精者尤在经部,乾嘉以来,通入学士多未得见。龢尝戏谓镜之昆弟,假我二十年日力,当老于君家书库中矣。”(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附补正)卷六)由此可知,战乱之后,铁琴铜剑楼藏书保存得非常完好。
铁琴铜剑楼的第四代主人是瞿启甲。他不但继承和保藏了铁琴铜剑楼的图书,还利用藏书刊刻流布之,刻印了《铁琴铜剑楼书目》,并最终将图书交给了国家。瞿启甲,字良士,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1940年。他是瞿秉濬之子,5岁而孤,由祖母养大,后跟随伯父秉渊及秉渊两子斐卿、棣卿一起整理、经管铁琴铜剑楼藏书。瞿秉渊去世后,其两子斐卿、棣卿也早故,管理铁琴铜剑楼的担子就落到了瞿启甲一人肩上。
早在瞿绍基之时,就开始为藏书编目了。到瞿镛时编撰成一部《恬裕斋藏书目录》草稿。瞿秉渊、瞿秉濬兄弟继承先志,聘请太仓季锡畴、常熟王振声校雠旧稿,增补新目,编成了《铁琴铜剑楼书目》。正当这部书目动工刻印,其经部已刊至七卷之时,战乱发生,不得不中止。战乱过后,又聘请苏州管礼耕、王嵩隐、叶昌炽三位学者主持编刊此目事宜。经过几年的校勘、增订,终于在光绪五年(1879)定稿,成《铁琴铜剑楼书目》二十四卷,前有宋翔凤为之序,末有张瑛题跋。书目未及刊印,秉渊、秉濬及启甲的两个堂兄相继去世。此后,启甲又一次修订了书目,并招聘工匠雕版,终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成问世。此目只著录宋、金、元旧刻及稀见抄本,束收录普通图书,是一部善本书专目。
瞿氏后人一贯遵从先祖关于将藏书“鬻及借人为不孝”的教海,对铁琴铜剑楼管理极严,其藏书每年晒一次,不准借书出楼,就连朝廷要征用图书,也要大费周折。据传,就在《铁琴铜剑楼书目》刊成不久,光绪皇帝派了侍郎四人来到铁琴铜剑楼,借一部他颇喜欢的书,并答应赏瞿启甲三品京堂之职,还要赏给几万银钱,但瞿启甲毫不为高官利禄所动,一心保护藏书。他拿出乾隆皇帝颁给恬裕斋的诏书给使者看,光绪格于祖训,不得不作罢。为了给朝廷一点面子,启甲遵从乡里建议,要将所藏珍本百种抄成副本晋献朝廷,但只抄录了一半,清朝亡。
民国后,又补写了一批。这些精良的影抄本现均存于北京图书馆。辛亥革命后,瞿启甲积极倡议设立公共图书馆,并亲自创立了常熟图书馆。后曾任北洋政府参议院议员,因反对曹锟贿选而去职。1924年,为避战乱,他把善本藏书全部移往上海保存。其后,他积极支持张元济等编印《四部丛刊》,先后拿出铁琴铜剑楼善本80余种作为底本,刊入《四部丛刊》一、二、三编,为典籍流布做出了贡献。他还编撰了《铁琴铜剑楼书影》,辑录了铁琴铜剑楼藏书中历代名人题跋380余种,成《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一书。此书对版本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瞿氏四代藏书活动的最大特点是能藏、善守。其善守,并非死守。铁琴铜剑楼藏书虽不轻易借出楼外,但可供人在楼内阅读。书楼内辟有专室,且供茶水膳食,为阅书者提供方便。后来,瞿启甲把藏书中的善本借出作底本刊布,还抄成副本晋呈,等等。这都说明瞿氏对待藏书的态度与有些死守藏书、秘不示人的藏家是不同的。铁琴铜剑楼遵守的是在严管中提供利用的管理原则,可见瞿氏一家是很懂得藏书之道的人。这也是其藏书能传诸四代、历经150多年而不散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瞿启甲临终之前留下遗言:“书勿散,不能守则归之公。”(瞿凤起《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跋》)其身后,他的儿子瞿济苍、瞿旭初、瞿凤起尊承父忘,把藏书全部归于北京图书馆收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