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散文写中国史--《文化的江山》引发学者讨论(1)
(2009-12-20 20:37:42)
标签:
历史文化的江山中国史奴性雷颐文化 |
以散文写中国史
《文化的江山》,引发学者对历史书写的讨论
以散文写中国史
历史上的中国,有两个,一个是王朝中国,另一个是文化中国。《文化的江山》,以散文的笔法书写中国历史,有学者认为,这本书让人读出一种历史之美,也有学者认为,书写历史不应该美化、诗化和散文化。
近日,刘刚、 李冬君的《文化的江山》出版,作者说,历史上的中国有两个,一个是王朝中国,即二十五史里的中国;还有一个是文化中国。日前,一场关于“中国文化价值重建”座谈会暨《文化的江山》新书发布会在万圣书园醒客咖啡厅举行。众多学者针对文化中国和王朝中国的概念和划分、中国价值重估与文化重建等几个话题进行了讨论和争论,其中,历史能否被美化成了学者争论的焦点,一场关于历史写作该不该美化和诗化的问题由此引出。
【历史美化派】
●来新夏(教育部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
写中国史的一次创新
读《文化的江山》,能让人感觉到我们中国几千年历史非常之美,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话题,都是一种美的赞歌:稷下争鸣是美的,宋代的讲学也是美的,作者把知识分子向往的独立自由的精神完全贯彻到书里,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学历史应该寻找哪些东西。从这本书里知道,作者是以个体性选择,选择之后,就一以贯之地用一种美的观念来贯通。这本书里面,甚至连死也是很美的,他们把很多人的死写得很美,如屈原之死,屈原从水中来,回到水中去,归真返璞,完成了人生的追求,使人不觉得悲痛,飘然而去,回到原地。
对于那些建功立业的人,作者也称之为美。当时汉朝跟匈奴战争,很激烈、也很惨痛,但是作者写了郑吉和日逐王,当写到日逐王归汉的时候,描绘的那片美景,简直就是一篇美的散文。
作者用诗的语言把中国的历史从个体、个性出发,选择中国历史,以美的观念加以贯穿,把中国历史写成一篇灿烂辉煌的历史,这部历史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所以就切题《文化的江山》。我觉得这部书应该说是写历史书的创举,跟我们以前的写法别有新意。
我不认为作者在美化历史,而是他们希望历史就是这样。我想,如果能在这么美的历史的国家里面生活,那是多么的美好。
读哪一种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他们不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而是他们期待着这样一种世界、历史能够在中国存在,他们选择了这样的一种思路、这样的一种角度,这也是这本书能够有一定魅力的原因所在。
●熊培云(青年学者)
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来新夏先生说在书里面发现了美,我也有这种感觉,而且这种美是我们期待的。
雷颐老师说,我们要警惕诗化历史,其实不用担心,作者不是对现实的美化,而是对历史叙事的补充,不是说过去有多好。的的确确,我们忽略了我们历史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一直批判王权,但也看到社会在百折不挠地一直在创造美好的东西,我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记录下来。
这个书的里面引了顾炎武的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讲天下兴亡,就是政权的兴亡,文化江山的概念反而没有。我们很少说我们的文化堕落了,匹夫有责,应该来重建。所以,文化的江山,也是给大家增加了一种责任感。
钱穆在《国史大纲》说,对历史应该有一些温情和敬意。刘刚、李冬君就是以温情和敬意来写历史的。作为一个国民,读这本书,还是有感激之心。
【反对美化派】
●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应当警惕历史美学化
本书用哲学的思辨和诗化的语言将千年中国史一气呵出,很流畅。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有思想的火花。比如,秦始皇韩非那段写。秦始皇达到目的以后,成为思想王了,就不需要思想者了,韩非和李斯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但是,作者把历史诗意化、美学化,里面还潜藏着风险和危险。比如把一种战争美学化、诗意化、浪漫化,这个很可怕,很多强权政治搞宣传,号召年轻人参战,都是把一种残酷美学化,比如德国法西斯希姆莱说过,我为什么选择冲锋队,因为它的服装最美,最威风。
年轻人会把这个诗意化、美学化。把民族间的战争用一种解放来解释,我觉得起码是有风险的。我觉得,对于诗化历史、历史美学化,应该抱有一种警惕。另外,诗化哲学隐喻的东西很多,读者可能会误读。
●李勇(网名十年砍柴,青年学者)
对历史之美不宜过高评价
我30多岁,小时候在湖南农村生活。那个时代,社会控制得特别严,会看到很多残酷的东西,对人性的控制,对人性善良的戕害。但是,也会发现一丝美的东西,比如说一个家族在一起过年的时候,你会发现美的东西。
实际上,中国农村,是农民原则和礼法原则的混合,兄弟间会因为养父母而打架,这是我们社会上常见的一种形态,但是你会发现,也会有彬彬有礼、孝顺父母、兄弟之间很好的现象。所以我理解,可能两位作者希望历史就是这样,希望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写出来。雷颐老师说的话我非常的赞同,中国历史确实有很多美的东西,但是不便过于强调,或者做过高的评价。
转引自《新京报网》读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