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视文明的同时,我们还是应该将高昂的头颅放低,稍加注视一下我们身边的现实,有多少令人悲痛之事竟然赤裸裸曝于阳光之下,来往者却熟视无睹。
这是来自网友的一段视频,4分多钟的视频却让我们倍感阵阵痛心。2011年9月1日上午9时许,瓯海区南白象街道聪林酒楼门口,怀有9个月身孕的重庆籍聂女士即将分娩,她步履蹒跚来到车流不息的大街上,试图打车去医院生产,然而过往的车辆却一辆接一辆弃她而去,万般无奈的聂女士只能将孩子生在了人来人往的聪临酒楼的门口,给她接生的是她的丈夫袁先生。欣慰的是聂女士顺产,母子平安。不过,挺着大肚子疼痛难忍的孕妇打车的一幕幕镜头,却让这对外来务工者夫妇感受到了世间冷暖事,也让我内心翻荡莫名的悲哀之感。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家因为上学的孩子较少,离家最近的一所学校只有一二年级,代课老师也只有一位,是一位民国时期上过几天学的老人,由于成分不是很好,一生没有结婚。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几乎每堂课上都会讲很多乐于助人的好事,言语之间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愉悦之情。实际上,他不仅只是嘴上说说,也是一位喜欢帮助他人的人,村里的很多老人都受过他的帮助,正因此,村里的人都很尊重他。在他的影响之下,我们这些年少不知世事的孩子们,也是把做好事当好人看成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一旦有做好事的机会从不放过。
长大之后,经历的事情多了,发现这个社会好人好事也已经变了本色,倒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标尺,一点儿看不到小时候那种纯真。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样光荣的事情也颓废成了一个口号,就是在国家发生了天灾的时候,很多部门和组织也避免不了在国人面前表功的迹象,很多的举动要么就是政治作秀,要么就是官方姿态而已!这不得不让生活这这个时下的人们有种心无支撑的彷徨之忧。
然而,谁又能够忘记上学的时候,特别是上历史课的时候,那洋洋洒洒数以万计的文字记录下的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谁又能够忘记儒家思想影响、理学观念教育下的礼仪之邦接受外邦朝贺的壮观场面?那时候,我们自认为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都是知书达理的谦谦君子而外邦乃食古不化的蛮夷,自豪之感犹如春风扑面不能自禁。
从那刻开始,我们就蒙头躺在前人文明和礼仪的功劳簿上,翘着二郎腿,斜视一切前来天朝之国的人们,即使我们穿上了人家的西装,即使我们被人家的坚船利炮所干掉,我们还是要赶紧在别人没有注意的情况下,用口水去泯一泯自己的发须,尽量保持那一种姿态,因为我们是讲斯文的文明人,我们是天朝之国知礼的人,我们是可以掉脑袋也要做出姿态的民族……
故而,好心司机帮助了倒在公路边上老人,就会无端成了罪孽深重的肇事者;故而,掏钱给路边上乞讨的孩童,你就会招致过路者的白眼和鄙视;故而,大人们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要求他们要有爱心,在外边的时候却力劝给他人伸出援手的孩子不要多管闲事……
因此,我们看见了外来温州务工的聂女士在分娩的路上,苦苦哀求过往的司机能够帮自己一把,却遭到了司机朋友们无情的弃离——一位挺着大肚子,忍受着临近分娩的疼痛,满怀希望向这个社会发出求救的时候,却得到了冰冷的拒绝,何也?
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吗?假如这位聂女士是某高官的夫人,假如这位聂女士是某高官的女儿,再假如这位女士不是背井离乡的务工人员……
试问,面对急需救助的路人,这个社会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冷漠?面对一对对无助的眼神,为什么过往的人士变得这么麻木和无情?试问,送人玫瑰手留花香,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等,这些我们引以自豪的举动在当下却成了别人蔑视的行为,这些看似人世间最为真切情感为什么逐渐都变成了口号,成为街头巷尾的标语?
作为一介草民,到此,也只能无奈万般,唯叹息而无他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