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上

标签:
鱼嘴this安澜索桥李冰都江堰杂谈 |
分类: 中國 |
【都江堰】這地名對我是個有誘惑力的字眼,雖然多年前初次前往觀光走完一遭卻沒看懂甚麼。當時但憑「成都」定名的歷史典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與杜甫詩裡描述「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蜀人矜誇一千載,氾濫不近張儀樓..。」從此,蜀地「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水旱從人,不知饑餓,則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這些文字的浪漫與魅力,也不在意它是江還是堤。。如今,旅行多年歲月添增之後,走在都江堰上,心裡頭多了敬意與神氣。
我無法想像一千多年前當時這裡是甚麼樣子,杜甫當時說,一座都江堰讓當時的成都驕傲一千年,從杜甫到現在又過了一千多年,二千多歲的都江堰,當我又來到這裡,更加充滿對它的好奇,心裏好奇這項工程在強震後是否還能發揮著作用,是否能繼續讓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而再過千年的三千年後呢,它又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人人應該和我一樣,也是後之視今猶如今之視昔吧。
當車子進入都江堰市區,丟開思古之幽情,抬頭四望,看來街頭人們忙碌一如往昔,我一路專注著尋找心中的疑惑,當眼前一塊超大型看板上,【岷江黃浦江水水相融,上海都江堰心心相連】,說明上海援建都江堰的工程正在進行等等,導遊似乎猜中我的心思,說著上海正以各種實際行動幫助災區恢復重建,工作進展順利,古堰逐漸恢復往昔風采。
在看板的附近,導遊特別指出為震災同胞臨時所建的「板屋」等等,除此眼前忙碌的人群之外,在幸福路大道上看到屋簷下在玩著撲克牌與喝茶的民眾,我想在城裡的各角落,應該還有許多我們無法目睹的災後工程正在進行著。
老天下起雨來了,下雨本來不是什麼稀罕的,但前一天從新聞得知這是人造雨,這場雨的珍貴可想而知了,家裡務農的我靜靜地坐在車子裡看著窗外的雨絲,心裡雖有一點喜悅,只是要苦了我的相機。
終於來到位於城市西邊的都江堰水庫區,對遊客來說,遊都江堰線路是從南門進,看看公園、紀念館和商店,走過一座橋,坐單程旅遊車往魚嘴去,也可以過索橋前往二王廟,然後在秦堰樓居高瀏覽全堰風光。
入口處的廟宇,工人正在修復屋頂的瓦片,也看了西元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列入保護名單的標誌。我先走進濛濛細雨中的清溪園,眼前曲徑通幽,高聳的落葉樹與松柏根深枝茂,掛著閃閃發量的水滴,低矮的花木扶疏,各式各樣的造景由枯藤透露著歲月痕跡,參天的玉蘭花樹,朵大的花瓣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出了公園緩緩漫步往魚嘴方向過去,隨著兩旁的石雕英雄人物一座接著又一座,我的思緒也走回到二千多年大洪水的故事、喬治屠龍圖等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在這些故事裡,華夏民族最耳熟能詳的傳說和神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治水故事中裡,堯帝時候有一場遍及全國的大水災,禹的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被罰,禹繼承父親的任務把水患平定。以前西方學者有的認為在禹之前,華夏民族的歷史不能證實,現代的學者一般認為夏朝的存在是歷史的真實,因為在詩經、尚書都有關於夏朝的描述。文字紀錄之前並不表示沒有歷史的存在,洪水、屠龍代表的是宇宙秩序已定,混沌的結束吧。
大禹治水到底是神話或歷史,我無法想透,但李冰的都江堰是真實的存在著,是歷史的真實,而我正在前往的路途中。
經過離堆公園、飛沙堰和寶瓶口,往魚嘴方向的橋上,望著河床右邊的安瀾索橋,就如上回來此一樣,約五百公尺狹長的橋路也是我喜愛的一段路,雖然現在已是鋼索混凝土建造,這腳下踩的木造板讓我似乎回到了遠古的年代。導遊說這座安瀾橋也叫夫妻橋,往返魚嘴觀光的遊人多數會在此迎面交會,彼此都要讓一讓,還要看一看橋上別讓人過多負載過重,這橋它始建於宋代之前,當時是以粗竹纜橫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惟於明末(西元17世紀)毀於戰火後重建。過去也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
溜鳥的老先生迎面走來,細雨中的往返人潮還是不少,不同的是台灣來的遊客少了,過去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國遊人,其中有些是水利專家,「多久之後大家才會再來呢?」成都朋友這樣問,我其實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就旅行的安全來說,現在應該不用擔心了。
走過索橋一會兒就到達魚嘴。從橋上往下看著形狀似大魚臥伏岷江只露出嘴型的都江堰工程,大半浮出水面的魚嘴可長的真活,像極了一隻真實而放大數百倍的魚嘴,我仔細地瞧著因為地震受損表面剛修好過像似十字形狀的痕跡,淡黃色的魚嘴頓時閃出了異樣的光輝。三月初春的岷江,水量較小,雖有清流,近山遠山因天氣不好,煙雨濛濛,眼前的魚嘴巧妙地與這些四周自然環境,以不著痕跡獨特的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形式,我不禁要讚嘆古代先民的智慧。
這一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成都平原搖身一變成為富饒之地,從危害千年的禍害變成華夏子孫傳頌千年的傳奇,而這工程是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部分組成。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魚嘴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洩洪道,洪水期不僅洩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兩千多年來,四川人感念李冰的功績,尊他為四川之主,視他為四川的保護神。他是秦國時期蜀郡郡守,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氾濫成災,西元前256年,李冰以「無壩引水」的形式,巧妙利用岷江山口的天然地勢和彎道水流規則,達到江水自動灌溉、潟洪、排沙的作用,成都平原由水患轉變成水利,厚植了國力,也奠定了秦國爭霸天下的實力。
戰國時期,七雄並立,後期秦昭襄王時代東向遠交近攻,奪取大土地,經濟方面擁有關中、蜀郡兩大膏腴農業區,沃野千里。農業灌溉的水力建設,擺脫了看天吃飯、天旱爭奪水源之窘境,為秦國在爭取春秋大業中立下最基礎的基本建設,可以說李冰無壩引水工程是最大的貢獻。
歷史上通稱的「秦始皇」,西元前221年完成大一統的帝國事業後,所制定出來「朕、制、詔、奏」我們都以為是理所當然,電視連續劇、戲曲小說中多有敘述朕即天下,其中的「朕」字,我們都知道是代表皇帝的專稱,我不曾懷疑戲劇中的用法,但這些絕對的權力,他也應該感謝李冰父子。
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成為魚米之鄉。西漢時江南水災,甚至「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朝初年也「運劍南之米,以實京師」。水利的開通,使得岷山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正是由於李冰,才使得成都不僅成為四川而且是中國西南政治、經濟、交通的中心,同時成為工商業和交通極為發達的城市。
建造都江堰時期,在西亞為塞琉古斯時期,在南亞為阿育王時期,在埃及為托勒密時期,同時期中,美索不達米亞的幼發拉底河與阿姆河,南亞的印度五河與恆河,埃及的尼羅河等均是世界大河文明的一部份,然而,以水利工程取勝,由水患轉變成水利措施,都江堰在當時不僅是空前,也是絕後的。幾年前旅行到伊朗時曾經看到埃蘭文化時期(西元前13世紀)引水過濾系統以供神殿祭祀淨化用水的遺址,但似都江堰這樣大規模利用天然地勢引水,分水、排沙、灌溉工程的建設,可說是絕無僅有。
我在魚嘴上停留較久,後來雨勢漸大,身上感到一陣陣的濕意,雖然放棄前往安瀾索橋右邊的幾處古跡就返回,但心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