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走进美国 |
老马克和弟弟小马克住在美国的北部,他们都是工程师,前些年小马克听由美国总部派遣,在越南工作。
他们自小丧父,是老马克做邮递员培养小马克读完大学自己再去念大学的。不幸的老马克中年丧妻。随着老马克把自己的孩子养大娶妻,他自己退休赋闲在家,身体却每况愈下了。
有点像中国“长兄为父”的传统,小马克对年长他许多的老马克力尽“反哺”之意。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随着自己的工作而迁徙同住。
老马克在和弟弟住了几年越南后,今年又随小马克一家来到他心中“陌生又神秘中国”。
老马克在美国时曾通过“邮寄新娘”找妻子,这是发达的西方在输出文化“主餐”后,带回的“副产品”。很多贫穷国家,尤东南亚见多。那些女人想通过变戏青春,把自己输出从而走进西方的“天堂”。在他们看来西方到处可拾黄金啊。
“邮寄新娘”像条产业链,把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男女的需求欲望“打包”,他们采取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在婚姻市场的流水线上“配对成双”。
这种极具商业特点,把人当物质交易的过程,是文化掠夺的又一个变相途径。在美国,说到底,是让老马克这样的人在续弦的同时,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在婚姻市场上他们是“强买”。
虽然他在美国,社会和经济地位都不高,但他在越南的求婚经历,给处在人生暮年的他,燃起了更积极的非分之想。谁又能不承认:人,这个高级生物和其它的动物一样,都是生物圈(环境)的必然产物。
老马克以婚姻手段,抛出的“拿到绿卡”的绣球,让少数逐梦的越南姑娘兴奋地排队,还“竞争上岗”。
老马克以"带姑娘出国的方式"先后和几个河内大学毕业的女孩谈情说爱,并答应更多的求爱者,对他们许诺“通过接、离婚的方式”把她们弄到美国。
“她们多的不要太多啊!”回美国他炫耀自己在越南的猎艳传奇,他还把那些想跳龙门的越南姑娘们的艳照。装订成册,介绍给他的美国的老伙计们。并非法地交易给那些低下的“邮寄新娘”俱乐部。
从此,他平凡的人生变得有人探顾和追捧。这让他财色双收,很神气。
正在他乐此不疲的时候,他弟弟的工作转迁中国,当他在离开越南,希望跟第三任越南对象结婚终老时 ,不曾想人家知道他的底细:“你弃养在你弟家且又要去中国,你让我到美国定居的梦想遥遥无期!你这个坏人”
“坏人”在潇洒“拜拜“她们时,一点都不感伤,在他想来:中国更大,姑娘更多,何况中国的姑娘会做菜。原来老马克还是个美食家。
“邮寄新娘”的游戏自然让他“玩”到中国。当他从北京机场出来再到长安街,看惯了越南胡志明大道那摩托车洪流的他,被眼前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的现代化汽车洪流所惊叹,因为他和他那个时代的少数人,对中国的理解还停在六十年初——他被他所见到的空前盛况感慨不已。“我的天——”
他怎么也想不到他的“邮寄新娘”的梦会破在中国,他被他弟媳驱赶出门事实,让他一辈子都不能接受。
首先他在越南河内的风光不在。那里私家轿车虽然被淹没在摩托车流里,但风头和动力一样强劲。在这里,他开他弟的现代车出行,再也找不到越南那样“鹤立鸡群”的感觉。
他有太多的“没想到”。
“没想到”他弟由中介请的中国保姆会说英语。:“没想到”,这个自称是“伊丽莎白”的保姆给还给他送礼物,一个红的中国结,说祝他好运,清他多关照。
其次,他“没想到”。当他把自己的情况向她说了,希望她帮他介绍一些“有文化,要漂亮”的女人时,不想“伊丽莎白”礼貌地告诉他,让他了解了中国再说。
再则:他在向“伊丽莎白”抛媚眼得不到回应时,就故意把一张20元美金丢在“伊丽莎白”做饭的厨房地下,他“没想到”,“伊丽莎白”把它捡起放在了客厅的茶几上。话都懒的说。
“伊丽莎白”笑了笑不置可否。
当他幻想先通过保姆做“实验剧”重拾越南旧梦时,在早餐桌上,他受到了他在这个家里、由史以来最痛切的打击:他的弟妹要他立即搬出去住。理由是:“伊丽莎白”因为你辞工,你的行为还会再冒犯其它中国人,你要为此付出代价!
当他跟小马克告状时:“这里不是越南。”他听到小马克对夫人决定表示弃权的肯定。老马克开始怀念越南和越南那些个好骗的女人们了。
其实在战争中不屈的越南,也在改革中求强,早已摆脱了殖民时代带给他们的孱弱,老马克不知道他所见闻的越南仅是边缘地带、那不多的精神贫弱者。而他更不会知道中国这本书才被他掀开了最不经意的一角呢——
图片选自我的朋友“锦绣年华餐饮集团”董事长刘勇先生《刘勇中国画集》
南雁今日小诗----《用心笔写画》
秋用心笔写画
调色以深厚
当成熟尚在灌浆的日子
四季的期货早在高扬
平仓
这是秋的不俗
擦掉了媚态的粉脂
把那颗望穿 秋水的心
装进了经典的收藏
满仓
挂满了红色的灯笼
风用时令的笔
洒脱着秋叶的点评
果实的光彩浸染着羞涩
这是秋的爱呀
长线
把忠贞的指数抛向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