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富人杂谈孤单休闲 |
分类: 观点交锋 |
题记
你让别人感动,是有人先感动过你。几年前,非典让我和家人困在北京,友人也曾如我这般真情邀约。
患难真情,是我们殷实人生备份的财富
当年,非典肆虐,人们谈“京”色变,在见京城来人,避之不及的时候,我接到上海冬青大姐的电话,她请我们全家去上海,她说她们家房子很大,再不像我们当年住她家时那样窄小……
十多年前,我和先生抱着不到一周岁刚下地跑的女儿,背着一些土特产,到上海为她治病,当时我们作为一对文学青年,在浪漫中不谙人世艰辛,等孩子出生且需治病时,经济上就捉襟见肘,希望在上海找到一些曾经相处不错的朋友。
经过大半天的车马劳顿,到上海的那天,我们遇到了第一个要找的人(自然被认为是最好的朋友),她在意外中透着冷淡,我们知趣地放下带来的东西,又去找第二家。有了第一次的冷遇,我们不再有更多的奢望,只想能通过他们找个好医生。
那年的夏季特别热,我第一次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脚力有所不同,先生原来是平脚板,走远路很艰难,当我们几经周折,找到冬青大姐家时,先生背心已汗透,女儿的小脸也晒的像红布一般,冬青大姐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的爱人玉生大哥话语少些,我们进来一会,他就出门了,我想告别大姐,请她待大哥回来时,帮助问一下找医生的事,大哥的出走,使我那脆弱自尊的心,突然变得敏感,是啊,大热天,又是不速之客,谁真心欢迎。
我害怕时间一过,她们也会变脸,不如自己给自己留个面子,趁早走,聪明的冬青姐看出我的内心活动,她不停地无话找话,向我们介绍她美丽的女儿李厉,又让李厉一一地叫我们叔叔和阿姨。又介绍她的父母,那是两位风蚀残年的老人,近九旬的老阿爸已得痴呆症,满地跑着,嘴里叨叨絮语,不断嘀咕什么,老阿妈瘫痪在床却对我们笑容满面,她指着老阿爸说:“你们不用怕他,不伤人的”。
此情此景,我说什么也不能再呆下去,因为我把礼物丢给了第一家,空着双手面对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我囊中羞涩啊!“真要走,也得等玉生回来,你们不是要找医生吗,他熟悉”,这时玉生哥果然进门,他笑眯眯的,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原来他上街去买了些热食,是上海本帮菜系里的糟货,有肉和豆制品。
可能是我们太饿太累,这餐饭吃得很香,现在还贪吃、迷念老上海糟货。吃饭的时候,他们向我们问起别后的一些事,谈起大家在一起时有过的年少快乐时光(他们下乡在安徽)。冬青姐看我们有些拘谨,她当着我先生的面夸我当年做菜好吃,当年人很水灵。她还问我,你记不记起,你得了稿费请我吃饭?——在真诚的交流中,我们开始变得融洽,玉生大哥不失时机地说:听我的,你们不必花钱住旅馆了。
我环顾四周,他们家比第一个朋友家大不了多少,除了她一家五口外,还有位为老人服务的保姆,六口人住在不到二十几平米的房子,连保姆都打地铺,莫非玉生大哥送我们到亲戚家住?
记不清他们夫妇是用什么样的话语挽留住了我们,我们又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同意了他的“创意”。在那个炎热的夏季,一个闷热的夜晚,我们两对夫妇,两个孩子,两家六口人横躺在他们一家三口的大床上,因为太疲劳,躺下不久,我就听到先生酣畅的呼噜声,我自己搂着孩子也很快进入梦乡。(好像他们两个男人并排睡中间,各家为列)
十几年过去,当年睡在我们中间的两个孩子都已上大学,工作,我们在商海中也几经沉沦。尽管,多年的商战拼杀锈蚀了我的很多记忆,把一个纯情的文学青年,改装成半个毛坯商人,但封存在情感深处的东西,一经真情点拨,就会自然喷涌溢出。
这不,当我们在电话里重提往事,才知道玉生大哥当年陪我们给女儿找医生看病时,他自己也在天天吃药打针,原来病休在家。
当问及那晚他们睡的可好时,不想那边传来他们阵阵笑声,一定是我和先生一夜呼噜,让他们在十多年后依然啧啧撑舌。
图片选自我的朋友“锦绣年华餐饮集团”董事长刘勇先生《刘勇中国画集》
世界很大
因为你借助眼睛
世界很小
因为你听由心灵
世界是方的
你让理智发言
世界是圆的
罗盘定情
搜索你
用爱作半径
思念的GPS
把你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