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青春的驿站——走进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图)


标签:
文化情感杂谈孤单 |
分类: 南雁杂谈 |
南雁博客希望和你朴素地交流在人文的芳草地上,凝听你的随想,分享你的睿智,让世纪见证你们不俗的表现。
《推开青春的驿站》链接第一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听耿朔
——征集你的母校,征集你青春的写意,请在百忙中和我联系。
南雁Email:nanyanspr@sina.com
耿朔
北大考古系研究生
“一直在路上”
生活哲学:一直在路上
登上南城东北的角楼,可以看到这个小城的整体格局,一周城垣虽然断断续续,但长方形的基本格局还在,东墙上有城门,看得出还加筑了瓮城,少许干瘦的灌木攀长在墙体上,多少点染出一些绿色,城外更多是连片的沙窝,一直连绵向天边的祁连山麓。翻动在我心里的,是那些专属的形容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天地悠悠,物换星移、金戈铁马。
这种意义的命门在于它带有归结性,就比如拍摄上海的夜,只有外滩的五光十色,暧昧寻欢,自然能撩动不安分的心,引来各种浪漫的猜想,可是小巷口的杂货店和大排档,却是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所系,排除不唯美的它们,显然只是对这个都市的理想解读。而西藏更为人们符号化了,
一句“我想去西藏”,接来下便是滔滔不绝“高原的天空是纯净的,雪山是圣洁的”,诚然那里是分外的美,可彼地生活除了虔诚之外,还有过强的紫外线、不便的交通和落后的医疗。中国的乡村在太多热情文人的笔下被美丽描绘,以至快辨认不出水乡与水乡间的差异,都是桃源,可是有过乡下经历的人,都知道大多数村庄的卫生状况是多么的恶劣,疾病爆发的几率比城市大得多。这些是活在其中的人们,日日必须面对。
中国的西北,除去金戈铁马的厮杀,在月光冷淡的寒夜里,也一定能听到羌笛胡笳的幽怨,还有更多的,也许是翻身发出浓重鼻息,挂了霜的嘴唇微微抽动,昏黄灯下不安地拆封家书。
个人的生命活动,意味着历史的边界是不清楚的,不完全被同一个目标囊括,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个性情感,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有过的故事,可能是比小说戏剧还要精彩。
而如今,他们不过如同僵尸,被施加人工呼吸,暂时活过来,被硬拽进了我们情感流露的排列组合中,充当无谓名姓的标本。思维惯性和审美共性搭建起来的通天塔,把太多微弱渺小的断章抛了下去,连边角料都当不上。它抽绎出的集体判定,即使响应了美学选择的深刻要领,但细嚼起来恐怕也是干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