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开青春的驿站——走进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图)

(2009-04-11 17:58:21)
标签:

文化

情感

杂谈

孤单

分类: 南雁杂谈

    每一座大学都点缀着那座城市的文明,每一位莘莘学子都是文明薪火的传递人。崇尚智慧、探求人本,充满激情的象牙塔世界能给我们怎样的清新和惊喜?!

南雁博客希望和你朴素地交流在人文的芳草地上,凝听你的随想,分享你的睿智,让世纪见证你们不俗的表现。

推开青春的驿站链接第一站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听耿朔 给我们讲他废 墟 碎 

 

——征集你的母校,征集你青春的写意,请在百忙中和我联系。

南雁Email:nanyanspr@sina.com

 

 

 推开青春的驿站——走进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图)

 北 大 未 名 湖 畔 耿朔  

 

耿朔

北大考古系研究生

“一直在路上”  是他的生活哲学

 正在热恋考博中

  

 

 

                                      

         推开青春的驿站——走进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图)    

                                           图片由浙江省中国美术学院杨泯萱拍摄

        让文字背后的你,不是面具——废 墟 碎 

   

   我当然不是要排斥诗意,那样的话,旅行便没了意义。可当诗意被固化为千篇一律重复再重复的宣传海报时,疲惫之感和逃离之情便不可避免,新鲜和活泼奢望不了,连真实这个基本要求看来也很难办到。所以如果一个毫无准备的人闯进迷宫,尽管迷路的危险此起彼伏,但不可捉摸或许更加幸福。

    世上没有魔方大厦,那就每一次牵马上路前,都虔诚地阅读关于目的地的专业文字,在晦涩难懂间你也会收获一种本质的踏实感,不要书店满排满排只是攻略的书籍,不单纯追随那些资深驴友圈定的必游线路,不按图索骥,不先入为主,在山水前,不要着急举起相机排出胜利手势,也不要嘻哈一番后放言不过如此,而可以坐下来,静静由着自己来赋予意义,相看两不厌。————写在前面

 

生活哲学:一直在路上

   

    张掖西北二十五里有一个古城遗址,当地人称为“黑水国”,有夯土筑成的南北两城,千百年来,它和西北一线无数座被废弃的古城一样,躲在历史的深处,风雨如晦,满目苍凉,却以残垣断壁的姿态傲立不倒,守望着远处祁连山的四季变换。


    我们驱车前去,绕过一大片累累的玉米地来到跟前,我是第一次亲临这样的故城,瞬间仿佛穿过时空隧道,进入一个早已定位在想象之中的世界,好像是来见老朋友。

 

登上南城东北的角楼,可以看到这个小城的整体格局,一周城垣虽然断断续续,但长方形的基本格局还在,东墙上有城门,看得出还加筑了瓮城,少许干瘦的灌木攀长在墙体上,多少点染出一些绿色,城外更多是连片的沙窝,一直连绵向天边的祁连山麓。翻动在我心里的,是那些专属的形容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天地悠悠,物换星移、金戈铁马。


    它们在催情。


    这样的印象当然是足以大肆形容,可以串起一系列相似的感性的声泪俱下的词藻,远比我能排比出来的要多。能捕捉到这样的感受已经不虚此行,也与此前的预计相合,没有旅游中常见的“见面不如闻名”之叹。本来,我就此满足,可当走下角楼,走进城内,看着满地遍布的残砖碎瓦,捡拾起来细细打量时,却突然失语,面对着比文字真实得多的实物,我发现距离那些同样触摸过这些的真实生命依然遥远,开始驻地沉思。

 

    我们太习惯“大历史”的宏大叙事了,看上去很美,但其实是用强迫的框架把某一瞬间的图景定格,贴上象征意味的标签,便于集体意识的圈定和情感谱系上的检索。

 

这种意义的命门在于它带有归结性,就比如拍摄上海的夜,只有外滩的五光十色,暧昧寻欢,自然能撩动不安分的心,引来各种浪漫的猜想,可是小巷口的杂货店和大排档,却是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所系,排除不唯美的它们,显然只是对这个都市的理想解读。而西藏更为人们符号化了,

 

一句“我想去西藏”,接来下便是滔滔不绝“高原的天空是纯净的,雪山是圣洁的”,诚然那里是分外的美,可彼地生活除了虔诚之外,还有过强的紫外线、不便的交通和落后的医疗。中国的乡村在太多热情文人的笔下被美丽描绘,以至快辨认不出水乡与水乡间的差异,都是桃源,可是有过乡下经历的人,都知道大多数村庄的卫生状况是多么的恶劣,疾病爆发的几率比城市大得多。这些是活在其中的人们,日日必须面对。

 

    如同江南成为了“江南”一样,西北戈壁上的故城废墟也早已是被构建起来的经典印象,于是,感情在不自觉中被复制,旅行者的期待是来感受荒凉的古今对比,游记里都是千篇一律的——仰天长叹和慷慨激烈,“啊”的声调被拖得很长,大段的抒情以省略号故作结尾。每一个人都跳入边塞诗的樊篱,一万次热血沸腾的阅读,只是面对同一幅画——似乎画家在城市的画室中也能凭空创作出的。


    时间是个过滤网,容易抹去旁枝末节,沉淀下来的,是后人想要的,我们称为“美”。作为叙述方式的历史,说成是被打扮的小姑娘,我看倒更是不会动的雕塑。

 

    于是,被“大历史”淡化的无数生命个体的片段,无奈地退回时光的角落里,本来他们是有机会被发现的,因为他们的存在才是真实,是流动的,而非定格的,是宣纸画出的月亮周边的淡淡光晕,是一大堆杂乱的木简和碎纸片。

 

中国的西北,除去金戈铁马的厮杀,在月光冷淡的寒夜里,也一定能听到羌笛胡笳的幽怨,还有更多的,也许是翻身发出浓重鼻息,挂了霜的嘴唇微微抽动,昏黄灯下不安地拆封家书。

 

个人的生命活动,意味着历史的边界是不清楚的,不完全被同一个目标囊括,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个性情感,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有过的故事,可能是比小说戏剧还要精彩。

 

而如今,他们不过如同僵尸,被施加人工呼吸,暂时活过来,被硬拽进了我们情感流露的排列组合中,充当无谓名姓的标本。思维惯性和审美共性搭建起来的通天塔,把太多微弱渺小的断章抛了下去,连边角料都当不上。它抽绎出的集体判定,即使响应了美学选择的深刻要领,但细嚼起来恐怕也是干瘪的。

 

    让新的发现来开启前所未知的领域之门。

 

    不再走马观花,填充记忆色盘上一点空白,而是写下你感触到的一切,个体的感觉,没有别人能恰好诠释。让文字背后的你,不是面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