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技能的形成

(2009-07-15 22:30:20)
标签:

原型

心智

内化

教育心理学

程序性知识

教育

分类: 培训相关

一、技能及其作用

(一)技能及其特点:
    概念:技能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系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技能是有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例如在“拧螺丝”的过程中,程序性知识是说明螺丝如何拧的动作步骤及执行顺序;技能则是实际拧螺丝的动作方式,是把这些程序性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活动方式。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行为。
    技能有这么几个特征:流畅性、迅速性、经济性(所需的生理、心理能量少)、同时性、适应性。但是它是有一定的规则,合乎一定的要求,是受意识控制的,例如一个会骑车的人,不用刻意思考怎么骑,但他的意识也在作用,一旦遇到障碍物,它可以很快避开。

(二)技能的类型

 按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操作性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
    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就动作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既有外显性。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第三,动作结构的简缩性(不用像动作技能那样一一出现,内部言语是可以合并、省略及简化的)。

(三)技能的作用

知识、能力是技能掌握的前提,制约着技能掌握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而技能的形式与发展将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1)技能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的进行;

(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
    心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因此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必须确定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或操作活动程序,即确定心智技能的“原型”。
    心智技能的原形模拟就是指为了达到培养心智技能的目的,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实际的操作活动,作为练习心智技能的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培养使原形得到锻炼。
    题的产生式系统。产生式是智力技能的基本单位,产生式是所谓条件——活动的规则,也就是说,由于人经过学习,其头脑中储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则”形式的规则,这种规则就是产生式,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有些任务需要完成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许多简单的产生式。经过练习,简单产生式可以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种产生式系统就被认为是复杂技能的心理机制。
    (二)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前苏联心理学家对心智技能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其中以加里培林为代表的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心智(又称智力动作)动作形成的研究,并于1959年正式系统总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智动机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为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根据有关研究并结合教学实际,将上述五个阶段进行了简化和改进,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原型定向

(1)原型的含义:

原型:也叫“原样”,通常指那些被模拟的某种自然现象或过程,心智活动的“原样”,即外化了的实践模式,“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

(2)原型定向及其作用: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内部控制条件。

(3)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

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教师应该做到:①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程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②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④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⑤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析技能的形成)

 原型定向阶段原型定向即了解这种实践模式,了解动作结构,各动作成分及其顺序等。该阶段学员主要是在头脑中形成程序性知识。 通过原型定向,学员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活动方式的定向映象。

――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及其作用

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

(2)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①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②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③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④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执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原型操作阶段在该阶段,活动方式是物质化的,即以外部语言、外显的动作,按照活动模式一步步展开执行。
    ――原型内化

(1)原型内化的含义

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2)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

①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而后逐步转向内部言语。②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③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④在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原型内化阶段在该阶段,学员摆脱了实践模式,但已经将实践模式内化为一种熟练的思维活动方式,突出表现在外显的言语活动明显减少。学员最初面临一个新任务时,始终复述任务规则,但随着练习的不断进行,法则复述消失,这是内化的一个标志。
    其基本形成过程可表述为:
    1.产生式系统的建立
   (1)找到每一步该怎么做的方法;
   (2)发现每一步与目标的差距;
   (3)发现每一步与下一步的关系;
   (4)对整个产生式系统进行概括。
    2.智力技能学习的两种主要形式
   (1)样例学习:从学习具体事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并根据条件采取行动。是通过阅读感知样例题,认知其中蕴涵的产生式系统的过程实现的。
   (2)试干学习:指只给出一个问题,让学习者努力尝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题的方法、步骤,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
   基本程序:对目标初步分析——产生假设——以假设为样例进行归类——检验假设——发现错误,重新假设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1、心智技能培训的重点

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在某种心智技能中,必须针对那些新的动作成分进行分段练习,同时在培训工作中还必须注意做好新旧动作间的组合关系的指导。

2、分阶段练习的要求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1)内部指导策略:以内部信息为指导而达到目标的策略,内部信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指导问题解决的操作顺序或模块。
    它又可分为:
    (1)目标递归策略:将目标记在脑子里,整个过程都是在大脑中进行的,不必使用外界的任何信息和线索;
    (2)模式策略:没有目标,只有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特定的模式循序渐进进行,不必记忆目标和步骤就可解决问题。
    2)刺激指导策略:根据当前情景和刺激条件,决定下一步骤如何进行。
    两类:
    (1)知觉策略:在智力操作中,不必记住目标,随时根据感官提供的外界信息调整操作步骤。
    (2)机械记忆策略:在智力操作之前,将智力操作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然后按记忆的程序进行操作。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一)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1.按操作的连续性不同:
   (1)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较多的受外界情况制约,需要根据外部情况中的信息,不断调整操作者与外部关系的动作技能。
   (2)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是自我调节的,较少受外部情况控制。
    2.按操作的控制机制不同
   (1)闭合性操作技能   这类技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赖机体自身的内部反馈信息进行运动,对外界环境中的反馈信息的依赖程度比较低。
   (2)开放型操作技能   这类技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据外界反馈信息进行活动,即根据外界环境变化来调整、控制并作出适当动作。
    3.按操作对象的不同分类
   (1)徒手型操作技能  无须器械,仅通过身体协调来完成,如:太极拳
   (2)器械型操作技能   通过操作一定的器械来完成,如击剑
    4.按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分
   (1)细微型操作技能  这类技能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
   (2)粗放型操作技能这类技能主要靠大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1.任何新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定次数的练习。
    练习:当动作的重复具有改善学习者的动作的目的,并提供反馈信息时,这样的重复就叫练习。
    麦克唐纳以为技能的形成过程是练习量(次数)与练习成绩时间、正误率之间的函数,其形成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
    无进步阶段——迅速进步阶段——学习速度逐渐减慢阶段——高原阶段——再次缓慢进步阶段——进步缓慢,临近极限阶段。
    2.冯忠良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教学实际出发,整合了有关研究,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这四个阶段。
    操作的定向阶段操作的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操作的模仿阶段 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操作的整合阶段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通过整合,一方面动作水平得以提高,动作结构趋于合理、协调,动作的初步概括化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学员对动作的有效控制逐步增强。
    操作的熟练阶段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三)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1)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以及何时给予示范很重要;
  (2)通过讲解突出重点、言语讲解要简洁概括、鼓励学生发出声音进行语言描述;
  (3)示范与讲解结合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1)练习量  过度练习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要防止疲劳、错误定型;
  (2)练习方式  根据分配时间不同有:集中练习、分散练习;根据完整性不同有:整体练习、部分练习;根据联系的途径不同:模拟练习、实际联系、心理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觉系统的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而不是外部特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