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建构
(2009-07-15 22:10:02)
标签: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长时记忆类属斯皮罗教育 |
分类: 培训相关 |
(一)知识及知识建构
1.知识及其类型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知识的分类:
2.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过程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与此同时,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加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同化新知识是原有知识发生顺应的基础,真正的同化离不开顺应的发生,只有转变原有错误观念,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才能真正一体化。
其中陈述性知识的建构:
(二)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
1.知识理解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奥苏泊尔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个语言符号的意义。
②概念学习:指理解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理解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学习比符号学习更为复杂,但需以符号学习为前提。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其学习往往是分步的,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至概念学习水平。
③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符合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命题由句子来代表,组成句子的词实际上都代表相关联的概念。所以,学习命题,必先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①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指在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又称类属学习,又有两类具体形式:①派生下位学习:当新的学习材料知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概念或命题的特例或例证时,便产生派生下位学习;②相关下位学习:当新的学习材料隶属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概括性较高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时所产生的学习。
②上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在直观基础上,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理解。因此,直观在并列结合学习种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一般认为知识的理解包括领会、巩固、应用三阶段,领会、巩固、应用是知识掌握、理解中的三个基本环节,而其中的直观、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动作和识记、保持等记忆动作是实现这三个环节的核心。
2.知识理解的过程
维特罗克对理解的生成过程的划分:
(1)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它们会影响个体的知觉和注意倾向
(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动机,使他不仅能注意外来的、意想不到的信息,而且也能主动地对感觉经验进行选择性注意.
(3)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要达到对其意义的理解,还需要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4)在与长时记忆进行试探性联系、展开试验性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为了检验所形成的理解,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经验作比较。
(5)经检验,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检查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试验性联系的策略。
(6)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
(7)在新信息被理解后,学习者可以从多方面对获得的理解进行分析检验,看新观念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己长时记忆中的其他相关经验,是否和其他相关信息一致。
3.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内容:首先,学习材料的意义性;其次,学习材料的具体程度。
②学习材料的形式:学习材料在表达上的直观性 直观的方式(实物、模型、言语)
(2)影响理解的主观因素
①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影响、知识经验背景的广泛含义、认知结构的特征对理解与记忆的影响。第一,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当的、可以与新知识挂钩起来的观念。第二,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第三,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②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主动理解的策略与方法。
(三)错误概念的转变
1.错误概念的性质
日常概念受个人经验的限制,常有错误和曲解,概念的内涵有时忽略了本质属性,而包括了非本质的属性。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人们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其中有些经验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固定点,但其中也有很多理解是与当前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的,这就是错误概念,或者说另类概念。错误概念不简单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成的错误,它们常常与学习者的日常直觉经验联系在一起,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
2.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随着实践的要求,科学水平的提高,新物质的发现,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变化,使概念的内涵得到充实,外延不断扩大。概念转变,就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这里的“概念”是指某种观念,指个体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
概念转变过程会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面结合有关研究过程对这些影响因素做综合分析。
(1)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为克服错误概念,学习者需要理解新的科学概念并意识到其有效性的证据,看到事实材料是如何支持科学概念而违背原有的错误概念的。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的形式推理能力。
(2)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圈”
新概念的学习总是以原有概念为背景的,Posner等借用图尔敏的“概念生态圈”一词,来表示影响概念转变的原有观念系统。
(3)动机因素
概念转变有四种主要的动机性因素:
在教学中,概念转变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课堂教学中的任务结构、权威结构、评价结构、课堂管理、教师的示范、教师的支架作用都可能会影响概念转变。当然,这只是假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同伴、教师对新信息的处理方式会给个体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到个体学习者的概念转变。
4.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为了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教学一般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观念;第二,引发认知冲突;第三,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形成新观念。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让学习者意识到与原有观念相对立的事实或观点,这是转变学生的错误观念的基本途径。引导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这是引发认知冲突的重要条件。
4)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1.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知识的整合:
(1)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
斯皮罗等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该知识领域的问题是比较规则和确定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规则,反之则是不确定的。
(2)
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
斯皮罗(R.J.Spiro)等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的不同,学习可分为两阶段: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初级知识获得是某一知识的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高级知识获得,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
(3)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学习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有所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通过知识应用促进知识的深化:
(1)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促进知识的巩固与熟练化
(2)通过解决有关问题来深化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
(3)通过解决某种问题来建构起相关的新知识
2.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知识的应用:指依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作为知识掌握阶段之一的知识的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得知识去解决同类课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一般通过审题,联想和课题的类化三个彼此相联系的智力活动来完成。
影响迁移的条件:
学习任务情境的相似性(两种任务之间的共同要素越多,相似性越大,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原有知识经验的深度和概括水平(原有知识的深度,对知识经验理解、加工得越深入、越灵活,它在以后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主动联系的倾向和认知活动(学习者需要积极主动地把当前的任务与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找到相关的知识经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