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雕鹗在秋天---陈鸿寿的行草\罗方华

(2011-04-02 12:01:31)
标签:

杂谈

分类: 涤庵文稿

五言诗轴

 雕鹗在秋天

  ---陈鸿寿的行草

 

罗方华

 

     前年底,友人从网上传来陈鸿寿《行草七绝诗轴》,余观后颇为激动:在清中期这个文字狱余波未尽,思想相对禁锢的时代,竟也有如此清逸浑脱的大手笔。细读之,恍入诗中之“水云村”,一步一景,应接不暇。

    

     诗轴原载《陈鸿寿的书法》,二玄社出版,林田芳园编,纸本,纵 182.6cm,横47cm,书七绝一首,诗曰:“几株老屋绿藏树,数叠远山青到门。世上热官谁梦见,江南六月水云村。”此诗不知是否为陈鸿寿自作,但通篇诗意盎然,其诗人情怀跃然纸上。全篇仅三行,这是行草立轴创作中最常见,也似乎最易于驾驭的一种格式,但也因此容易落入俗套,流于程式化。陈鸿寿却将此写得气象万千,精彩纷呈。此作用笔简约浑朴,中、侧、卧、立并用,随意而不失淳雅。同时,其笔法中渗入写意画法中的皴擦,并辅之墨色浓淡枯湿变化,如“老屋”、“到”、“热”、“梦”、“村”等字。结构上,既绰约多姿,又天真自然,其体态之美,令人频生怜爱之意。起首“几”字,一反常态,以草书为之,翩翩自得,旁若无人。“株”字刚显平正,至“老屋”二字,又复以草书渴笔出之。自“绿”字始,行笔略为迟缓,粗看大小相类,轻重无异,然其通过字形之正斜、开合、向背之变化,使单字结构各尽其态,从容不迫的行笔中暗合创造之冲动。末尾“远”字有所放大,与开头数字首尾相顾。第二行“山青”二字,一横一纵,各取其势,“青”字下方行笔速度加快,为下一字酝酿激情。“到”字开张狂肆,末笔一竖,一泻而下,拉出作品中上部较大的空白,具有出奇制胜之妙趣。随后“门世上”三字,有意紧收,以静制动。第三行“江南六月水”数字相对平正内敛,以区别前两行上部之疏放跌宕,如江南小调,轻快闲适。至“云”字,行笔加快,“村”字复以纵放之笔收局,与第二行上部的“到”字遥相呼应。全篇字字独立,但顾盼有情,浑然一体。

 

http://s16/middle/5f06e173g9fe7efd7167f&690

陈鸿寿  行草七绝诗轴

   

     陈鸿寿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活跃于嘉庆朝,至道光二年去世。他工诗文、精书画篆刻,善制宜兴紫砂壶。他的篆刻远挹秦汉玺印,近法丁敬、蒋仁,于遒练中见灵秀,平稳中显豪迈,为印坛“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有嗜壶之癖,他设计的富于文人意趣的紫砂壶,人称“曼生壶”,为后世宝爱。陈鸿寿的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他于汉碑涉猎广泛,兼蓄铭文、秦诏版篆意,所作隶书极富造型意识和空间想象力,敢于破体变法,有奇异之姿,让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陈鸿寿的行草书似乎不如其篆刻、隶书及“曼生壶”那样为世人所重。余以为,其篆刻延续丁蒋遗矩,钝朴清奇,然创新略显不足;其隶书虽风貌独具,但有时稍显刻意,每入狂怪;而行草为其诸艺中韵格最高者。观其行草,依稀可见二王、米芾、董其昌及明末大家的流风遗韵,字里行间还透出碑版书法浑朴生拙的气息,迥异时俗,尽得风流。有清以来,极少有像陈鸿寿这般将碑帖融合得浑然无迹者。

 

 

http://s4/bmiddle/5f06e173g9fe7f2502e43&690

陈鸿寿 行书珊瑚雕鹗五言联  涤庵藏品

 

    此后,我留意搜集了一些陈鸿寿的作品资料,但一直以未能亲睹原作为憾。日前,偶见其《行书珊瑚雕鹗五言联》墨迹,如遇故人。此联曾现于台湾国父纪念馆主办的近代书法展,每幅纵 110cm,横24cm。款署“陈鸿寿”三字,钤印两枚:“陈鸿寿印”、“夹谷亭长”。联文曰:“珊瑚映绿水,雕鹗在秋天”,系古人集唐人诗句联。上联引自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珊瑚绿水两相映照,富高华秀润之韵致;下联语出杜甫《奉赠严八阁老》,雕鹗翱翔碧空,具雄健超逸之气象。二联相对,刚柔并济,动静相宜,意境悠远。陈鸿寿此书行笔遒润,结体清新自然而时出新意,“绿水”二字如秋波荡漾,勾人情思;“秋天”二字若鹰击长空,放旷不羁。此联陈鸿寿曾多次书写,可以想见,陈属意于此,正是试图借此寄托情怀,且书法风格与联文意境契合,堪称“双璧”。

 

    从陈鸿寿的行草书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他卓尔不群的天才,还有他自由超越的精神,就像秋天的雕鹗,令人神往。

                                                    载《中国国家美术》2010年第3期   总003期

 

 

 

陈鸿寿行草概述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曼龚、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并著有《种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陈鸿寿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活跃于嘉庆朝,至道光二年去世。他工诗文、精书画篆刻,善制宜兴紫砂壶。他的篆刻远挹秦汉玺印,近法丁敬、蒋仁,于遒练中见灵秀,平稳中显豪迈,为印坛“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有嗜壶之癖,他设计的富于文人意趣的紫砂壶,人称“曼生壶”,为后世宝爱。陈鸿寿的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他于汉碑涉猎广泛,兼蓄铭文、秦诏版篆意,所作隶书极富造型意识和空间想象力,敢于破体变法,有奇异之姿,让人叹为观止。相比之下,陈鸿寿的行草书似乎不如其篆刻、隶书及“曼生壶”那样为世人所重。余以为,其篆刻延续丁蒋遗矩,钝朴清奇,然创新略显不足;其隶书虽风貌独具,但有时稍显刻意,每入狂怪;而行草为其诸艺中韵格最高者。他的行草既没有一般馆阁体书法的凡庸拘谨,又不同于某些碑派书家的古怪造作,而是融碑帖两派之长,独树一帜,尽显名士风范。观其行草,依稀可见二王、黄庭坚、米芾、董其昌及明末大家的遗韵,字里行间还透出金石碑版浑朴生拙的气息,自然有度,迥异时俗。有清以来,极少有像陈鸿寿这般将碑帖融合得浑然无迹者。近人马宗霍称其行书“爽健厉举,可与明人分席”,实不为过。另一方面,陈鸿寿曾言“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这一点在其行草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可以在后面的善字解读中细细体味。这天趣,不仅需要天才,更需要有厚实的学养支撑。值得一提的是陈氏所言“不必十分到家”,并非指可以忽略功力的锤炼,而是指创作时一种放松无碍、不计工拙的自由状态。陈鸿寿的书法有新意,有天趣,但其用笔、结体和章法并未脱离规矩法度,这种源于传统的创新和个性对于当代书家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五言诗轴

     此作为纸本,纵125厘米,横47厘米。钤白文印“陈鸿寿印”、“曼生”。又,右下角有“陈湘涛家珍藏”朱文印。陈湘涛,为前清戊戌科进士,四川宜宾人,嗜好书画,藏品颇丰,此即为其旧藏。诗曰:“伯休耽市隐,思邈亦山耕,晓树有花落,春原无客行,力农安本务,用拙见高情,何处存吾道,长镵竟此生。” 陈的行草,从不依傍某家某派,就连临作,纯以个人性情出之,宛若自运。启功先生评黄庭坚行书“用笔尽笔心之力,结字聚字心之势,此柳书之秘,亦黄书之秘也。”以此句论陈鸿寿《行书五言诗轴》,亦十分精当。陈鸿寿与郭麐交往甚密,且二人书法皆取法黄庭坚,然风貌各异。郭氏坚守黄氏矩度,而陈氏却能遗貌取神,以自我性情出之。此作用笔瘦硬简练,却不失松秀灵动之趣,结体虽紧,却意气疏放,正所谓“不似之似”。

 

 

七绝诗轴

    诗轴为纸本,纵 182.6cm,横47cm,书七绝一首,诗曰:“几株老屋绿藏树,数叠远山青到门。世上热官谁梦见,江南六月水云村。”此诗不知是否为陈鸿寿自作,但通篇诗意盎然,其诗人情怀跃然纸上。细读之,恍入诗中之“水云村”,一步一景,应接不暇。全篇仅三行,这是行草立轴创作中最常见,也似乎最易于驾驭的一种格式,但也因此容易落入俗套,流于程式化。陈鸿寿却将此写得气象万千,精彩纷呈。此作用笔简约浑朴,中、侧、卧、立并用,随意而不失淳雅。同时,其笔法中渗入写意画法中的皴擦,并辅之墨色浓淡枯湿变化,如“老屋”、“到”、“热”、“梦”、“村”等字。结构上,既绰约多姿,又天真自然,其体态之美,令人频生怜爱之意。起首“几”字,一反常态,以草书为之,翩翩自得,旁若无人。“株”字刚显平正,至“老屋”二字,又复以草书渴笔出之。自“绿”字始,行笔略为迟缓,粗看大小相类,轻重无异,然其通过字形之正斜、开合、向背之变化,使单字结构各尽其态,从容不迫的行笔中暗合创造之冲动。末尾“远”字有所放大,与开头数字首尾相顾。第二行“山青”二字,一横一纵,各取其势,“青”字下方行笔速度加快,为下一字酝酿激情。“到”字开张狂肆,末笔一竖,一泻而下,拉出作品中上部较大的空白,具有出奇制胜之妙趣。随后“门世上”三字,有意紧收,以静制动。第三行“江南六月水”数字相对平正内敛,以区别前两行上部之疏放跌宕,如江南小调,轻快闲适。至“云”字,行笔加快,“村”字复以纵放之笔收局,与第二行上部的“到”字遥相呼应。全篇字字独立,但顾盼有情,浑然一体。

 

珊瑚雕鹗五言联

    此联为纸本,每幅纵 110cm,横24cm。款署“陈鸿寿”三字,钤印两枚:“陈鸿寿印”、“夹谷亭长”。联文曰:“珊瑚映绿水,雕鹗在秋天”,系古人集唐人诗句联。上联引自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珊瑚绿水两相映照,富高华秀润之韵致;下联语出杜甫《奉赠严八阁老》,雕鹗翱翔碧空,具雄健超逸之气象。二联相对,刚柔并济,动静相宜,意境悠远。陈鸿寿此书行笔遒润,结体清新自然而时出新意,“绿水”二字如秋波荡漾,勾人情思;“秋天”二字若鹰击长空,放旷不羁。此联陈鸿寿曾多次书写,可以想见,陈属意于此,正是试图借此寄托情怀,且书法风格与联文意境契合,堪称“双璧”。

从陈鸿寿此作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他卓尔不群的天才,还有他自由超越的精神,就像秋天的雕鹗,令人神

 

窥园洗砚五言联

    此联为纸本,每幅纵 125cm,横35cm。款署“陈鸿寿”三字,钤白文印两枚:“曼生”、“陈鸿寿印”。联文曰:“窥园勾蝶影,洗砚得泉声”。此作不论联文还是书法,都透出作者自由洒脱甚至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细察之,其行笔放逸,意态散漫,而线质并未因此显得油滑轻浮,反而更趋生拙凝涩,体现出其后期书法的典型风貌。从其点画形态(尤其是“得”字末笔一点的挫转)推测,此作为小笔所书,故蓄墨不多,时湿时干,更显书写的率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