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疫情放开后,“中招”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药物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药品一度出现了紧缺。尤其是退烧、止咳等药品,简直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儿童及老年人的用药问题,一些社区专门给儿童老年人免费发放退烧药——每户10片,每份都用小药袋装好,老人孩子来领就行。于是使我想起了那“按片买药的年代”。
那还是我的童年时代,记得那时去医院看病买药没有像现在似的一给就一瓶一瓶的,都是按片给——医院药房备有装药的纸袋,药剂师查好药片装到药袋里给病人。每次都是三天的量,绝不多给。
那时的人轻易不去医院看病,有点小毛病扛一扛就过去了。因为没有看病的意识,所以人们在无奈之中将生死看得很淡。很多家庭平日没有备药的习惯。除了国家职工享受公费医疗的待遇能在家里存放一些安乃近和索密痛药片外,其他人家没有存药的开支。感冒了就在热炕头蒙着被子睡一大觉,捂出一身大汗,再吃上一大碗热乎乎的疙瘩汤泡咸菜,第二天差不多就好了。实在坚持不了的,就到医院去开几片安乃近或索密痛吃下去了事。那时人们看病都是去医院,因为一切都是公有制,所以街面上没有私人开的诊所。医院卖药时,药房按照医生开的剂量付药,一片都不会差。因为国家有规定,门诊看病开药只能是三天的量,所以药房都是事先用药袋装好三天的药,等病人来取药时就不用一片一片地现数了。那时大夫开药,绝不多开。因为那是个只讲“救死扶伤”而不讲经济效益的年代,大夫只知道“是药三分毒,不可多一分”。另外,国家号召绝不搞“铺张浪费”,所以大夫宁愿病人吃药病没好再来看,也不愿为国家多“浪费”一粒药片。
在药按片卖的日子里,人们活得也挺结实。因为那时人们吃的都是绿色食品,所以得病的人不多。即便是有个头疼脑热,也没人把病痛放在心上。
因为那时没有如今这么多“恶”病,很少有被病魔夺去生命的恐惧。所以那会儿的人活得都挺洒脱。 得了病,能看看,不能看就“扛”,祖祖辈辈一代接一代,谁还不是这么过来的。穷,给了人们莫名的自信。
如今人们兜里有了钱,而生活却变得小心翼翼起来。首先改变的是对病的态度。过去微不足道的小病,现在成了心头大患,无论去多少次医院,也想望着能把它根除,更不要说那些要命的大病了。而今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不但单位年年组织体检,就是个人也会自费去定期体检。一旦发现身体有异常的感觉,就会“兴师动众”——动用所以的医疗资源检查个遍,甚至不惜去北京上海等医疗条件好的大城市“弄个明白”!现在的人不再相信几片药的威力,甚至不再相信便宜药的质量。在他们心里,看病就得花钱,花大价钱。看不好,是因为“礼”没送到,所以医生没给好好看。于是乎,社会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瓶颈,原本和谐的医患关系,逐渐成为转眼成仇的买卖关系,令人心忧。
按片买药的年代早已成了“过去时”,但是岁数大的人仍然怀念那个不被病痛“恐吓”年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