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十一月上旬,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拉开了序幕。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又送走了一个岁月——秋季。真是“寒风入城悄无声,秋韵尚存已立冬。”立冬,代表着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
我小时候,故乡的人们把过冬天叫作“猫冬”,就是人在冬天为了躲避寒冷“猫起来”的意思。一个“猫”字,显示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那时,一到冬天,身体不好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心脏病、气管炎及哮喘病的人,都小心翼翼规规矩矩地“猫”在屋里,不敢外出,生怕一个小小的咳嗽或喷嚏就要了命。那时由于贫穷,人们冬季御寒的衣物有限,不像现在的人们羽绒服、羽绒裤、皮衣、皮裤、棉服、羊绒衫、羊毛衫、羊绒裤、羊毛裤、驼绒裤等等应有尽有。所以那时一到冬天孩子们就裹的跟个棉球似的,什么秋衣秋裤毛衣毛裤棉衣棉裤,里三层外三层的可劲儿往身上招呼,浑身上下只有眼睛露在外面,长长的睫毛上挂着哈气变成的雪霜。成年人抗冻些,棉袄棉裤也就过冬啦。有条件的织身毛衣毛裤,也算是最奢侈的了。
几十年前的冬天不像现如今经常出现暖冬,而是万物凋零,萧条闭塞,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是家常便饭,而且刮沙尘暴的天数又特别多。因此,塞北的冬天确实是很难“熬”的!俗语有“天上黄澄澄,地下乱大风。”那时因为塞北沙漠广阔,植被不好,一挂起风来就狂沙乱舞,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加之那时储存条件的落后,塞外荒漠上根本不可能看到新鲜的蔬菜果品。于是乎,在入冬前就需要人们精心地准备一番,以备数九寒天没处“掏动”吃食时度日。那时,入冬前的准备工作是很繁琐的:首先是准备一家人一冬的食物——粮食,家住城里吃商品粮的享受国家供应,每月拿着粮食本去粮店购买就行了。不过有的家庭孩子多,国家供应的粮食不够吃,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买高价粮。入冬前除了准备粮食外,还要准备烧的煤和柴火。因为煤和柴火不但用于冬天室内取暖,而且做饭也要用,因此要多备一些。在我的记忆中一般买煤都在秋天。那时,小镇的南端有一个煤场。因为小镇不产煤,所以煤场的煤都是从元宝山煤矿拉来的。我家买煤一般是在夏末秋初,这时候的煤站运来了新煤,虽说贵一些,可煤的质量好而且块大,烧起来火苗旺。那时我家买煤只是用于冬季生炉子取暖,因为我家做饭用的燃料都是柴火、牛粪和干草(俗称楦柴火)。所以每年冬天我家买一小车煤就够用了。因此,每到夏末秋初天气变得清爽怡人的时候,父母就挑一个星期日把家中的小房打扫出一块空地来准备装煤。那时候,小镇的人们全都住在平房里,每家都有个小院子,各家就在小院子合适的地方盖一个小房装一些进不了大雅之堂的物品,这小房中有一块地方用来装煤。那时买煤也很不易,需要自己找车往回拉。买煤时若是煤站有熟人,就能挑一挑堆儿,没有的话只能摊上哪堆是哪堆。其实每一堆和每一堆没有太大的区别,可在万事需求人,有人好办事的心理作用下,人们都会找找熟人,满足一下虚荣心。那时买煤是按吨计算的,往家运煤时父母一般都是在单位借一辆手推车推个两三趟。如果单位的车有人用就只好花钱雇佣一台畜力车把煤拉回去。备好煤后就是要买柴火了。我记得都是父亲在某一个清早在上班之前去木兰胡同一带买一车(毛驴车)干的柳树条或牛粪,再在某个清晨去买一车楦柴火。粮煤柴安排好了,一进十月就要备过冬的蔬菜了。过冬蔬菜首先是要购买白菜。因为在塞北冬季人们的蔬菜主要是吃酸菜。有的人家因为人口多,冬季来临之前要积几大缸酸菜,不然不够一冬吃的。购买白菜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要买黄秧白,是用来积酸菜的。另一部分是买个十几二十棵青棵白,留作“新鲜菜”,精心地储存在冬季就可以吃上新鲜蔬菜了。白菜买回来趁着秋阳还有一定的温度,要晾晒几天。尤其是积酸菜的黄秧白,一定要把它晒蔫,把一部分水分晒出来,这样才符合腌酸菜的要求。一般积酸菜都选在星期天,因为这活也算是入冬前的一场比较大的活,差不多得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积酸菜时首先要烧上一锅水,并准备几个洗菜的器皿。然后一个人用烧好的开水烫一下菜。“烫”的火候要掌握好,既不能烫轻了,又不能烫烂了。烫好了就开始洗,一般都是洗三四遍。洗的人一定要认真负责,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必须把菜的里里外外都清洗干净。洗好后把菜放到桌子上一层一层地摆好晾着。晾一两个小时后开始装缸。装缸是个技术活,装不好腌制的酸菜就会烂!我参加工作后,因为在单位住单身,每年十月的星期天闲暇无事时就去同事家帮助他们积酸菜,并练就了一手装缸的好活计。装酸菜缸时,既要装的紧,又不能伤了菜,还要保证不烂缸。有的人装缸的时候为了保证缸装的紧,还要脱了鞋垫上毛巾站到缸里踩。我装缸从来不用脚踩,就用手摁。装一层,撒上点盐,以保证一冬天菜都不烂缸。装好缸用清洗时掉下来的白菜帮把缸口封住,上边放上清洗好的压缸石,过一段时间后往缸里加水。除了积酸菜,一般人家还要腌制各式各样的咸菜——咸菜是塞北人家过冬的法宝,需要腌制的种类很多,特别是芥菜疙瘩,到了冬季各家各户都会腌点。先去市场买个百十来斤的芥菜疙瘩放在暖阳下晾晒,待晒蔫了,开始修理。修理好后放到水里浸泡几天,然后清洗干净放到缸里,撒上足够的咸盐,像腌制的酸菜一样放到适合温度的屋里让其慢慢地发酵。讲究的人家还用萝卜、葱、鬼子姜、黄瓜、地环、茄子、辣椒、芥菜櫻等腌咸菜。各式各样的咸菜装成一小坛一小坛的,这一冬的生活就丰富多彩了!除了这些,一般人家还要用白菜心、豆角、茄子、辣椒等晒点干菜,都是过冬的好蔬菜。有的人家为了多放点新鲜蔬菜,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挖个菜窖放菜。除了以上这些,入冬前还要准备一家人过冬的衣物。拆洗或新做家人的棉衣、棉鞋。做棉鞋首先要用破布或以前做衣服攒下的边角布料打格布:首先打一盆浆糊用一块木板把布头一层一层地粘个六七层,晾干后从板子上揭下来。格布做好后,按照新作鞋底的大小铰下几个底样,把底样用白布包层压好后开始用麻绳纳鞋底。然后裁鞋帮,做好后上到鞋底上,一双新鞋就做成了。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做带凤眼系鞋带高腰的棉鞋,大家就都开始效仿,鞋也就越做越精致、越漂亮。
那个年代,在人们经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辛勤劳作的岁月里,入冬前的准备是忙碌而惬意的,就像农民秋收一样——忙忙碌碌,心里充实。当进入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天,正因为有了这些,才让人们无惧寒冷,热情洋溢地生活。而如今人们不需要准备过冬的物资——什么都有卖的,就是新鲜蔬菜也能随时都能买到。但清闲下来总觉得生活寡淡无味,或许缺少的正是那些忙碌付出所带来的的快乐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