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兵凶战危

(2022-03-18 11:36:47)
标签:

战争

局面

代价

旷日持久

   兵凶战危
     俄乌战争已打数日,形势仍不明朗。有人说普京和蒋介石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兵凶战危”。孙子早就明确说过:“兵者凶器也。”就是提醒决策者,发动战争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轻易用,否则就会容易出现失控的局面,拔不出脚来。因此,对任何统治者和决策者来说,在发动战争的时候,都必须要度德量力,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和评估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和态势,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发动战争。如果对自己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对对手的情况也了解不多,那么宁可暂时不发动战争,也不要轻易出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兵法上也讲,全师为上,出兵之后,如果遇到战局失控的局面,如果没有十分的把握,主动撤回去,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历史上其实这种战例有很多,比如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大举进攻都是蜀汉主动出兵,攻击曹魏,但在主力没有遭到重大打击和损失的情况下,一旦发现战局对自己不利,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诸葛亮就会选择马上退回去,而不是继续碰运气。原因也很简单,蜀汉底子薄,本钱小,输不起,一旦碰运气碰到钉子上,蜀汉可能就急转直下了。而相反的战例也有不少,比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为了独裁统治,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却低估了对手。并且不顾民心所向,贸然发动了全面内战。在全面内战爆发之前,实际上双方已经在局部地区进行了一些攻防战,互有胜负,但总体而言双方的特点已经展示出来了,就是解放军不争一时一地的得失,而以消灭国军机动兵力为主要作战目标。而蒋介石却认为自己虽然损失了一些兵力,但是战线仍然按自己的计划推进,所以对兵力的损失并不是十分介意。比如在苏中战役中,解放军七战七捷,有效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歼敌五万多。而蒋介石和国民党却认为解放军的战线不断向北撤退,这就是他们的胜利。另外在东北和冀鲁豫地区的作战也是如此,定陶战役和上党战役,国军都是损兵折将,但国军认为夺取了地盘,所以也认为是胜仗。在决定发动全面内战之前,蒋介石在内部征询过一些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意见。何应钦和陈诚两个人分别给蒋介石呈送了两个作战方案,何应钦的方案是用两年时间,分三期完成消灭解放军的任务,而陈诚提供的方案是快则三个月,迟则半年,一定能够彻底消灭解放军。蒋介石对何应钦的方案很不满意,于是让他去当驻联合国军事代表,他采用了陈诚的方案,任命他为参谋总长,负责统筹指挥作战。采用陈诚的方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国军连战连败,损兵折将,别说三个月和半年,三年之后直接江山易主了。蒋介石也是一个老兵油子了,为什么看不清战场形势呢?因为这时候抗战刚结束,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和平和建设的时候,全国上下都不希望继续打内战,而是希望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蒋介石这时候既想要彻底消灭解放军,一家独大。又想要尽快结束战争,所以就选择了陈诚短平快的方案。在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任何一个最高决策者来说,发动一场战争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他不仅需要考虑军事上的实力对比,能否打赢,而且还需要综合考虑国际、国内政治情况,更需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和物质资源状况是否能够支持一场战争,能够支持到什么程度。在综合考虑这些情况之后,再选择一个能够适合各方面情况的方案,同时还要确保自己能够随时结束战争,完全掌握主动权。所以,许多战争看上去总是没有选择最好的作战方案,就是因为作战方案会受到政治和经济等问题的牵扯,必须有所顾虑,权衡利弊得失,尽可能照顾到各方面的情况。如果不考虑这些情况,或者是对各方面情况了解不够及时和准确,就仓促作出战争的决定,就会让自己失去主动权,让情况变得很糟糕。

用以上标准来衡量俄乌战争,目前的局面显然是普京之前没有预料到的,现在的局面也不是当初预想的作战方案的呈现。现在俄军在乌克兰进退两难,大量地面部队进入乌克兰作战,是需要花费很高的代价的,而且俄罗斯现在又面临着欧美更进一步的制裁,这就会让俄罗斯本来就不妙的经济承担更大的压力。如果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地打下去,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俄罗斯的经济雪上加霜,进一步恶化,就有可能激化俄罗斯国内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到时候会更难收场。

兵凶战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