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情之美

(2022-03-17 15:26:34)
标签:

俄罗斯

悲情

“乌拉”

《喀秋莎》

影响

悲情之美
       近些年来,由于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为了在危机中寻求生存,发动了俄乌战争。如今,俄乌战争已有半月有余,形势并不明朗。尽管很多国家想从中进行调停斡旋,使俄乌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但美国和西方却不怀好意,对俄罗斯进行打压,阻止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实现和平。

 

       近些年来,很多国人一提起俄罗斯,都把其比作战斗民族而推崇备至。其实,在国人心里俄罗斯那就是美。这个美不仅是指俄罗斯的美女多,还指俄罗斯的风景美、艺术美、建筑美!但无论它如何美,这种美给人的感觉总是带有一种悲情色彩——前苏联书籍无论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是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母亲》,或者是早期的肖洛霍夫的史诗性巨著《静静的顿河》,都给人一种遥远神秘的感觉。但总觉得俄国社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情味道。后来又陆续读了很多前苏联(包括俄罗斯)的著作,很多都有一种悲剧的色彩。像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都会让人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沉浮,一起伤心,一起流泪。再就是俄罗斯风味的芭蕾舞《天鹅湖》、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等,都给人一种忧郁的情绪。除此之外,俄罗斯的建筑和雕塑同样带有一种震撼的浪漫悲怆之美,几乎每一件艺术品都能讲出一段最沉郁的故事。就以著名的勒热夫战役纪念雕塑为例,雕像高约25米,由88吨特制青铜铸造,由600个部件组成。其主体是一位青铜战士,下面的半个身子化作鹤群——象征着牺牲的苏军战士,远远望去,就像是风吹的碎片,更有一种悲怆感。想当年,在二战中爆发了残酷血腥的勒热夫战役,苏军死亡62万,受伤110多万,该战役又被称为“勒热夫绞肉机”。战后,为了纪念该战役,苏联建立了这座塑像。在俄罗斯大地上,类似的极具艺术冲击力的作品还有很多。造成这种悲情之美的原因,也许是这里的风雪太过苦冷,严酷的环境塑造了俄罗斯民族天生沉静忧郁的性格;也许是这个民族在历史上那多舛的命运,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为其覆上了一层灰色的滤镜。由此,人们领略了俄罗斯艺术那震撼人心的美。

       我们经常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仿佛这个国家就是为了战争而生的。的确,俄罗斯自从诞生那一天起,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战争,战争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但不管是扩张战争也好,卫国战争也罢,俄罗斯几乎都是牺牲最大的那一方。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动员了1580万士兵,但还是被德国撵得到处跑;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军民共伤亡6000多万,其中死亡就有2700多万。世界上哪一个国家能够承受如此之大的伤亡?战争本身就是悲剧,即使打赢了,战争的创伤也不会消失。所以,频繁的战争,让俄罗斯的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俄罗斯的国徽是双头鹰,它一直试图在东西方之间互相徘徊。它既想融入欧洲,但又长期受到东方专制文明的影响,再加上地理与经济上的封闭性和缓慢性,致使这个国家与世界格格不入。即使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没能完全改变这一切。因此,俄罗斯的悲情之美,也是历史的必然!

                                            悲情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兵凶战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