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学问 <原创>
(2010-05-12 18:49:38)
标签:
学问浮躁心态作文命题无轨电车博文 |
分类: 茶座漫谈 |
看过几篇博文,内容简单平常,就是几句话,再配两张卡通图片,而访问量却大的惊人,估计点击者和我一样是冲着精彩的标题去的;由此引出一个议论焦点,就是命题的学问,我们今天就说说这个事,欢迎朋友们参与。
通常讲,好奇是一种心理驱动,人皆有之;在同等情况下,选择醒目一点的标题阅读很正常;标题是灵魂,内容是支撑,两者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作品;也就是说,所有文字表达都是为一个主题服务的,不能无轨电车乱开找不到北,更不能本末倒置失去主线精髓,即使“旁征博引”的出去漫游一下,最后也要转回来才行,所以写作上就有“首尾呼应”和“点题”的说法,起码要让人家读后没有“跑偏”的感觉;一篇东西好不好,首先要“名副其实”,这是最基本的检验标准,因此光有个漂亮招牌肯定是不行的。
再看如何命题,粗线条的讲,大致有定稿前和完稿后两种,当然也有中途斟酌酝酿的情况,其中绝大多数是先立题再写内容的顺序,其好处是思路不会散,在确定的框架里逐步展开,直到完整表达清楚创作意图,这类表现手法属于主流形式;此外也有先罗列小提纲,然后分类组织,进行条块连接,全部合成后再回头推敲定题,这对作者的统筹水平要求高一些,相当于我们说的“画龙点睛”,也就是先有身体再有头,突出平衡后的中心亮点,虽说难度比较大,但用的恰当更能光彩夺目,乃至风光无限。
至于迎合口味方面,就要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比如大家最关心什么东西?多数人的需求看点在哪里?包括猎奇创意和逆向思维,甚至与习惯认识相悖的独家观点,都会引起不少观众的兴趣;有种比喻说:“人咬狗”的新闻价值远大于“狗咬人”。因此取材方向就非常重要,受众面大小实际反映了作品本身的普及程度;象一些带有悬念的话题,生活盲点解说,传奇经历演绎,以及某些事件的背景或真相等等,都是吸引眼球的地方。不过话要说回来,内容再好也只能反映其本身的含金量,推销产品还需光鲜的包装,卖点似乎就在于标题的打造了。
再说文章的内在质量,既有情节要素,更需语言的组织搭配,就象一个人的外貌和气质一样,标题是脸蛋,化妆的漂亮点可以多弄些回头率;而内容是根本,讲究扎实厚重言之有物,最好视角独到观点鲜明,当然睿智幽默的笔触还可以加些分,在此中多花些力气肯定不会错;反之,如果一味的追求招徕效果,老是在门面上费时劳神,力图抓住关键“出奇制胜”,而不去注重内涵的丰富饱满,甚至不惜“文不对题”粗制滥造,纯粹以摆噱头玩另类为主,就有“哗众取宠”之嫌,骨子里就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而已,如此换来的或许是瞬间热闹,时间一长就不值钱了,其实一味追求命题讨巧并不可取,说白了,无非想引起大家关注而已。
从博客空间看,趋同潮流确有几种情况;比如“名人效应”就是最常见的一类,其影响力非常大,“粉丝”现象是不必多言的,过去我们觉得“一呼百应”已经厉害的不得了了,现在“偶像”只要随便弄一两句话玩玩,说不定就能招来万人追捧,真可谓今非昔比,小巫见大巫了;此外,博文“推荐”和圈子“加精”似乎也是一个热点,同样可以获得比较大的访客流量;应该讲,被推荐的作品多数还是不错的,标题好象也很出跳,至少有些技术含量,可以肯定,作者都是动了点脑筋的,如此整体匹配精致亮相,可以达到辉映的效果,“趋之若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在这类情况中,访问和评论的巨大落差还是明显存在的,草率过场马虎痕迹屡见不鲜,实际阅读质量并不怎么好,繁荣景象总让人感觉有点表面虚化。
作文命题看似平常,实际并不简单,此中涉及主客观因素,包括作者的归纳手笔和读者心理认同等等,一般讲,只有把两方面都照应好了,才有可能赢得普遍的青睐。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要内容实在,把立足点放在大众喜闻乐见的基础上,就会得到广泛的欢迎,空有“花拳绣腿”毕竟显的浅薄,因此这里面也有个“功到自然成”的磨砺过程。
其实不管什么作品,就和一盘炒菜差不多,“价廉物美”远比“华而不实”重要,很多时候,朴素平淡的真实写照反而更能唤起由衷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