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必读10本书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011-07-14 13:46:05)
标签:

杂谈

分类: 职称
    苏霍姆林斯基是原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生前是乌克兰共和国的功勋教师、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他的第一学历是师范毕业,自从投身于小学教育那一天始,就深深地爱上了教育工作,此后靠函授进修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直至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直到逝世。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给人类留下丰富的宝贵的教育文化遗产,《给教师的建议》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给教师的建议》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教育经典,是因为写作者是一位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最基层教育岗位的教育工作者,书中的内容是他从教的酸甜苦辣的真实记录;是因为作者从自身的深切体验出发,发掘出来对于人们有着广泛指导意义的哲理;还是因为以一种超前的眼光发现和研究问题,许多的观点和结论就是对于我们的今天的课改都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阅读和探讨这部活的教育学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教学 工作,不论是教师、班主任、校长、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都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找到所要研究、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的答案。
  一、《给教师的建议》揭示了基础教育的奥秘。

   基础教育似乎是十分浅显的,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对此评头品足,但它又仿佛是十分神秘的,多少的仁人志士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没能把它研究透彻,以至于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改革都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动员,进行一番又一番的洗脑。然而,当我们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就会给我们一种豁然开朗感觉: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上、下)》,揭示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教育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老师和学校领导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则又给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以方法上的指导;
  《要保持水源的清洁》,通过一个被判决死刑而等待末日的十九岁的青年用48页练习本所写成的信以及与其进行交谈的案例,深刻地论述了要保持教育水源清洁的抽象的道理,读来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还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给教师的建议》探讨了教学艺术的真谛。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人还经常会产生许多的遗憾,而把教学说成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从教的人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怎么才能使得这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并且是成功的探讨,不仅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习的极好教材,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据。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则通过形象化比喻进行阐述: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变成凶狠的后娘。当学生被迫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曾经在几个星期和几个月里所做的事情,譬如说,一下子要复习完10节、20节甚至更多节课所教过的教材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大量的事实和结论一下子压到学生肩上,在他的头脑里把一切都搅和在一起了。这个比喻则是我们处理好教学与复习的关系的一条原则。学而时习之是我国传统的复习方法,在这里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兴趣的秘密何在》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是本书的一个重点所在,无论是《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还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社会里》、《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下)》《教学方法问题(上、下)》,都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小学、初中、高中多门学科课堂和课外教学的经验、体会的汇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犹如一部学习和研究教学艺术的工具书。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教材。

面对信息社会、知识经济、课程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等因素的挑战,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答案:
  如果教师引导最有才能的学生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那么集体的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在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建议求老师们,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密切注意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建构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作为教师,要提高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并告诫老师们要达到这种教育目标, 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儿童是把我们的老师当作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来崇拜的,如果我们不慎重对待,就有可能走向给我们所描绘的那种反面的状况。
  教学业务是教师的最基本的素养,怎么样来提高这方面的素养呢?尽管我们现在有了教师培训的制度和要求,但是真的要取得理想的进修效果,特别是提高教学业务方面的提升,仍然有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而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则从《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怎样使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怎样检查练习本》《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老师应当怎样写计划》《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怎样听课和分析课(上、下)》等等篇目,从教师素养的各个方面提出科学的建议,甚至小到《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等等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行为进行解析。我们在阅读这部著作的同时,自学地研究和应用这些方法和原则,还愁什么教学素养不得提高呢?
  四、《给教师的建议》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们教育界的一个艰巨的工程,尽管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急速地推进,但是,在深入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在制约课改的进程。读了这部著作之后,我们发现了作者的建议对于我们解决课改的难题,实现课改的目标是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研究性学习本是这次课改的一大亮点,也正因为其新,人们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时难以全面地按计划地开展,即使开展了如何深化、如何评价还是个问题。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则是通过具体的有说服力教学实践中的事例来解说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法,读了之后会让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原来我们只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走出书本、走教室和校园,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才叫研究性学习。其实除了这种目前大家所公认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外,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如果把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自然会更加完善。
  建立开放式的学科课程、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教育中激发学习兴趣等等,是我们这次课改中所坚持的一些新教育理念。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课到自然中去旅行》,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和研究为什么像这样有着鲜明生动的想像力、敏锐的记忆力,对周围世界的现象有着敏感的情感反应的儿童,在进了学校的两三年以后,就怎么也记不住语法规则,那么吃力地识记"草原"这种词的写法,弄不懂9乘以6等于多少了呢?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老师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传统等等方面的因素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灵感。
  构建学习化的社会、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本次课程改革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教学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技能才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也是难以统一的问题。阅读《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这一章,从其中的那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12种技能和技巧中,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观察世界、会思考、阅读、收集资料、研究能力、写作、写字等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需要党龄技能,不仅是今天,就是将来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像《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学生负担过生的奥秘在哪里?》《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等等篇章,对于课改中的老师都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给教师的建议》还是作者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作者在他有限的52年生涯中的35年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个深深植根于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者,著作中大量的教育教学的事实,不仅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同时也是辛勤耕耘形象的真实记录。特别是一些在别人是司空见惯的事实中,揭示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为人类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