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2019-05-13 22:46:21)
标签:

齐长城

青石关村

关沟

青石关

分类: 寻找齐长城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2019年5月3日,天晴,温度20度以上,能见度佳。

        离开博山青石关村,重新导航到莱芜青石关村。行走在群山峻岭间狭窄的破破烂烂的国道205,限速40,盘山路上大货车居多,龟速行驶20左右,小心翼翼不敢超车,压车几十米,有的货车由于爬坡不能,直接趴窝,1个小时后,终于到达最高处青石关村,此时已经夕阳西下。

       齐长城青石关位于山东省莱芜市和庄镇青石关村内北面,205国道西面30米处。2001年,青石关村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现存的青石关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宏伟壮观,站在青石关北望关沟,两边高山险峻,中间一道深沟,扼守天险,不愧为“齐鲁第一关”之盛名。

蜿蜒曲折的国道205,行走困难,垭口高处,看见青石关标志,此处也是莱芜、博山分界线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停好车,看到旁边的齐长城遗址牌子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东看关东山脊处的炮台顶齐长城遗址。

       青石关东为炮台顶,海拔632米。顶上有单薄而不规整的双重墙体,高约1米左右,北墙宽1.1米,南墙宽0.8米,两墙间距50-120米不等,内有多处营房残墙。炮台顶三峰相连,遍地营房遗址,有方有圆、有大有小、有毗连者、有独立者,小房阔6.1米,进深2.8米,山墙高2.5米,内设窗台、瞭望孔;套房面阔11.8米,进深3.5米,高2米,内设5个窗台、1个瞭望孔。山膀上面的深谷有新月形山寨及十多间较完整的石屋。寨内径10米,墙高1.5米,宽0.6米,大者石屋3.6米,高1.7米,顶为片石叠压。其建筑当为后世重修。

现在关西的梯子山,经樵岭前村桃花峪至望鲁山北侧729高地,现存有齐长城遗址2350米。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墙上的画,被尘土污染的脏兮兮的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沿着205北行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到达指示牌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村碑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下行到达青石关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两侧的碑文,已经看不清,不知是不是下面两块

路东边有“奕世流芳”石碑一块,碑文记载:“青石关,南北通衢也,北祀元帝,南奉慈航,两崖嵯峨,一径崎岖”。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洞口有侧立明万历年间《重修玄帝庙记》碑。碑高1.7米,宽0.76米,厚0.2米,为明代万历年间立。碑文风化严重,已难以辨认。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青石关原有围城,有四个门,门上均有阁楼,今唯存北门门洞和残碑。门内径宽2.5米,外径宽9.7米,洞高4米,进深8.5米。洞上石墙厚1.2米,北门洞顶原建有玄帝阁,阁基东西长10.5米,现尚存柱石。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青石板谷坡上留有当年独轮车的辙沟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深达15-20厘米。据说是无数车轮通过时压出的车辙。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看关沟

      到青石关不能不看“关沟”。“关沟”就是夹在群山之间通往青石关门的小路。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关沟古称“瓮口道”,长3公里,宽28米。这条不足几公里的夹谷,两侧山峰苍翠,壁如刀削,接近关门处,是关沟最狭窄、最难走的地方,两边峭壁雄峙,山势呈“V”型,最窄处不足两米,过去只能通行一辆木轮车,一旦堵塞,两三天不能通行。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北门外下斜石板路长百米,宽十米,中间被独轮车辗压出三道10厘米深、8厘米宽的石沟槽,两旁凿着石阶,是人行道。路边紧靠山麓,路窄难行,古时车马常堵塞。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两边为了方便行人,而修建的石梯

进关口处是一道长长的陡坡,与车辙“十”字交叉的是道道搓板式石阶梯,大概是为了防滑而开凿的,上下100多级。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205国道,下看关沟。

      借助地势险要,依关而建,有“直淄之门,与南之冲,为出兵索跨”之称。两侧山崖中有多处洞穴,其中较著名的有:象鼻子洞、青石关溶洞、南山洞、牛鼻子洞、黑老鸹洞、周世宗洞(又称陈抟洞)。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折回青石关

      当时博山陶瓷很有名,出产的陶器多数卖给莱芜周围,所以从博山到莱芜,又称陶瓷之路。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国槐

      在青石关内大路东西两旁生长着两棵国槐,靠近关门的一课,树干用四五个铁箍固定,另一棵树桩枯空,据说这两棵国槐已逾千年,每年春来,仍然枝叶繁茂。在沟底中央还生长着三槐树,有三搂多粗,树冠可罩方圆十多米。据说,槐树是当路标用的,出去的人只要记得这棵大槐树就能记着回家的路。当时齐国陶瓷很有名,出产的陶器多数卖给鲁国,所以从齐国国都临淄到鲁国国都曲阜沿路和村庄都有老槐树,又称古代陶瓷之路。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清人蒲松龄先生曾在此设立买故事的摊位,别人说一个故事,蒲松龄觉得好就给人家一些钱,不好也没关系,请过路人喝杯茶。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写诗赞颂青石关之险要: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干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 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沿着齐鲁古道南行。青石关村南北门之间为通衢,路西有一处店铺,有大门2间、北屋3间,西屋2间,均为石墙瓦顶。南门外有用青石纵向铺成的石铺路一条,长约一里许。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清咸丰年间,曾国藩为镇压捻军曾在此巡视住宿,原有“曾王所栖处”碑,今犹存住宅。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路边一家建筑风格古朴自然的院落,经过多年风雨的洗涮,房顶多处已坍塌,断壁残垣摇摇欲坠,村民说这是晚清重臣曾国藩到此处镇压农民起义军捻军时的临时指挥所。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古道旁的关帝庙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到达南门

       与北门之间相距100米,门楼上设炮台,对向鲁地。现在,南门已荡然无存,原镶嵌在南门上方的“青石关”三个阴刻楷书大字石匾,现垒在一所学校教室的西山墙上。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继续前行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留存到现在的千年石板路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这是一家旅店,曾经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大门敞开。不敢进入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保留至今的古道
齐长城之莱芜青石关村
来自网络

陈抟洞的传说

       在关沟东边山崖上有一洞,名曰“陈抟洞”。传说,此洞通博山石马村,后周神仙陈抟(睡仙)在此洞一觉睡了808年,碧霞元君路过此地,见陈抟正在睡觉,便问他将睡到何时,陈抟说要睡到太阳晒着屁股。碧霞元君笑一声说:“那好,你这懒虫,跟我走吧”随手拔下头上的金簪,将洞穿破,阳光正好射到陈抟的屁股上,陈抟只好跟碧霞元君走了。现在,这一洞口仍然有阳光直射进来。

“扒钱峪”的传说

        青石关东侧有条沟俗称“扒钱峪”。传说很早以前,有位卖油翁走瓮口道时,放下担子歇脚。这时他听到有哗哗的流水声,便想去喝水解渴。当他走到山泉跟前时,却发现泉眼流出的全是铜钱,卖油人赶快把油倒掉,拾上两油篓铜钱。为了不让别人知道,随手拔出一棵万年蒿就把泉眼堵塞住了。当他明天又来取钱时,却发现那根万年蒿已经复活了,他连忙用力去拔那棵万年蒿,却再也没有拔出,铜钱也再没有扒出一个。后来,他将此事说与先生,先生说:“万年蒿,万年蒿,须等到一万年之后才会再出现流钱之事”。从此这里就称为扒钱峪,至今扒钱峪中的万年蒿生长得还特别茂盛。

“石门”的传说

       在青石关石板道对面的山崖上,坚有一块大平面石头,名叫石门。传说,石门中有许多金钱财宝,一般人是打不开,也得不到的。只有那有十个儿子,或者十个闺女的人家,才能打开石门。这十全十美的事,可真难啊!附近村庄有一户人家,有九个儿子和一个出嫁的闺女。为了得到石门中的财宝,有一天,当岳父的财迷心窍,叫他女婿冒充儿子,同他的九个儿子,一齐去打开了石门。他们人人见财眼开,拼命往外搬。兄弟中,有个嫌姐夫走得太慢,就喊道:“姐夫快出来!”这时,只听石门“咔嚓”一声关死了,贪心的姐夫被关在了里面。至今,再也无人打开过。

“牛鼻子洞”的传说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安微凤阳人。小时候家里很穷。传说,他曾经来这里,给一富裕人家放牛。牛是张口货,天天要吃东西,成年累月,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到山上放牛,十分辛苦。而且,有时也吃不饱。有一天夜里,他饿得实在受不了,就起来杀牛吃。折腾了一夜,牛也吃完了,天也快亮了。煮牛肉的锅是偷来的。天一亮,锅送不出去,杀牛的事,就要败露。朱元章非常着急。他为难地说:“如果天再黑一阵就好了。”因为,朱元璋是真龙天子,金口玉言,说完,那天就真的又黑了起来。所以,这天亮前的黑一阵,是朱元璋封的。他趁着天亮前的一阵黑,送走了铁锅,并把牛头挂在青石关瓮口道北边的山崖上,牛尾挂在了樵岭前那边。天亮后,主人家不见了牛,问朱元璋。朱元璋说:“牛钻到山里去了。”主人到山上一看,牛鼻子果然露在山崖上。于是,用绳子拴住牛鼻子拼命往外拉,可怎么也拉不出来。从此,高高的山崖上,就有了牛鼻子洞。

“圣王所憩处”的传说

        关南门外的石铺路以西,原有一座石碑,上刻“圣王所憩处”五个大字,关于此碑的来历:一八六二年,淄川知县多仁,巧立名目,多收钱粮,激起淄川广大农民的不满,大家推举淄川城东纸坊村的刘培德领导起义。刘培德为扩大影响,巩固起义组织,决定成立“大汉政权”,并号称“大汉德王”。清政府在派吴载勋镇压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派负责山东、河南等地的军事统帅僧格林沁,亲自到淄川镇压刘培德起义。僧格林沁由南往北,路经青石关,当他走上关南门外的石铺路时,忽然马失前蹄,被掀于马下,他只得在此休息一会再走。后来,有当地乡绅刻《圣王所憩处》石碑一块,立于道西。此碑于一九三九年汉奸兰干臣占领青石关时被毁。碑中的“圣王”,即僧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蒙古族,科尔心亲王。僧王的先祖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世袭王公,最早归附清朝。清朝入关,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统治力量,巩固统治地位,实行满蒙联姻。皇帝的女儿,大都下嫁蒙古王公为妻。僧格林沁是道光帝的外甥,又是科尔沁亲王的后裔,因此,承袭先祖王位为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是镇压捻军的刽子手。一八六五年,在菏泽西北一带,与太平天国遂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领导的捻军作战时,被击毙。博山,孝妇河西举,曾有“圣王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