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天晴,能见度佳,温度20度左右。
山东即墨马山因“马山石林”而闻名。今天去看,适值鲜花盛开,原本枯燥无味的岩石,顿时变得娇艳无比,美不胜收。
马山山上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当地人称为“马山石”。在马山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之前,是当地人建房石料的来源。
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节理,株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盖房子就从山上采石头,慢慢地就发现山的构造和别处不同,随后就将这种柱状节理现象向上汇报。 1993年马山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1994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浅剖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硅化木及古生物化石等地质自然遗迹。 如今的马山是一座地质宝库,主要有柱状节理石群、硅化木、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水撞崖等奇特的地质现象。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是世界柱状节理石群三大奇观之一,从规模和科研价值上,都可与世界闻名的英国玄武岩柱状节理“巨人堤”和美国响岩体柱状节理“魔鬼塔”相媲美。许多地质专家称其为“袖珍式的自然地质博物馆”。
这是在高处看到的马山石林的西南面的截面,在其背面西北面还有另外一个截面
先到达马山石林的西北面,从远处看
到达近处
马山石林看起来如同由一层层笔直挺拔、排列紧密的石柱撑起来
这种石林学名叫柱状节理石群,目前在我国是发现的唯一一处。
马山形成于白垩纪早期(约1亿3000万年前)。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
从远处看

到达近处,

每根石柱直径在1米左右,有着四棱以上的棱角,每根都有25米以上的长度。
附件1 硅化木
马山一带地质藏有丰富的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马山地区木化石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最著名的是1983年发现的一块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径70厘米、细端直径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属白垩纪,为中国发现的木化石中的一个新种类。该化石树干整体有横断纹理,断为12段,纹理明显,年轮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这类木化石,以马山地区埋藏最多,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
硅化木(木化石)
硅化木广布于马山周围的沉积岩层中。据专家考证,早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的中生代,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其上游生长着大量的古树。而后,顺流而下被搁浅在这里,地壳变动时,在高温、高压、断氧的特定条件下,形成了化石。马山硅化木分布广,数量多,现已发现20多株。其木质构造,属松柏类的南洋杉科。1992年发现的一株硅化木,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达0.85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根枝疤节保存完好,这在我国沿海地区实属罕见。
附件2 柱状节理石群
柱状节理石群
位于马山西南坡之团山,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据考证,此山是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现裸露部分高达28米、厚约20米、跨度达150余米。柱状节理石群由无数根直径在一米左右、呈四棱、五棱或六棱柱状的单个柱体紧密排列组成。观之,气势雄伟,非常壮观。柱体内含有许多安山岩气孔晶洞,洞内有大量的方解石、冰洲石晶体,呈菊花瓣状,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尤其安山岩中,发现此柱状节理在我国尚属首例,是世界柱状节理石群三大奇观之一,从规模和科研价值上,都可与世界闻名的英国玄武岩柱状节理“巨人堤”和美国响岩体柱状节理“魔鬼塔”相媲美。
附件3 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
马山区域内的沉积岩层属中生代白垩纪莱阳群曲格庄组,为莱阳群的最上层部位。该组为河流相,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堆积,一般以中、粗粒砂岩、砂砾岩为主、兼有漫滩相或局部浅湖相的细碎屑沉积。区域沉积岩之沉积构造特征,属较典型的网状河流相沉积。大型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及斜层理随处可见。在山之北坡各采石场中沿坑壁可观察到极好的垂直剖面,如大型泄水构造、抱卷层理、大型交错层理等。另在马山东坡还可以同时见到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沉积层序。测量岩层产状可以断定,马山地区当年有一古水流,方向为自北向南。
附件4 接触变质带
接触变质带
由于岩浆的入侵及对围岩的烘烤诸因素,在接触带部位沉积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变质作用。在马山极顶东麓可见紫色、灰色粉砂岩及细砂岩发生角化,但尚未形成角岩,以及沉岩体边缘不规则分布的黑色角岩。在火山岩中也可见到砂砾岩捕虏体。长达几百米的接触变质岩,将火山岩与沉积岩截然分开,宛如一条“黑色长龙”,极其壮观,具有非常高的观赏及科研价值。
附件5 水撞崖
沿玉皇顶峰而下,便是“水撞崖”。崖身斜插峰肩,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剁,平行内陷,高达十余米,环绕峰肩一周,遂形成蘑菇状的玉皇顶。古人有《水撞崖》诗词一首,曰“东山头,古石崖,石剥落,似煤炱,依稀波浪相淘汰。曾闻昔日麻姑语,沧海桑田几度乖,山头水撞原无怪。除非是,金刚炼体,才免了,劫数洪灾。”(摘自清朝李寅宾《马山志》)字里行间,说明石崖是由洪水波涛撞击而成,这与今天的科学论断确是不谋而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