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庄园又称牟二黑庄园,坐落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系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所建的住宅,是目前国内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园之一。它吸引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筑的优秀成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整个庄园系统地展示了庄园主及其奴仆、佃户的日常生活、风俗人情、道德伦理等方方面面,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使牟氏庄园成为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 被诸多专家学者评价为“传统建筑之瑰宝”、“中国民间小故宫”、“六百年旺气之所在”。
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牟氏庄园,到民国24年(1935年)才形成至今规模。整个庄园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万堂楼厢480多间。纵观重重四合院相叠,横看条条通道相间,层次清晰,主次分明。
牟氏庄园建筑特色
牟氏庄园的建筑既具有北方的古朴粗犷,也有着南方的细腻典雅,这是因为牟氏家族的祖籍在湖北,所以在兴建庄园的过程中曾经多次派木瓦工匠南下去考察取样,来博采众长,达到南北方建筑特色的最佳结合,建造的牟氏庄园也更增添了审美价值和情趣。
牟氏庄园中心区域的建筑,按功能不同分为居住区和作坊区。居住区分三组六套院落,为主人牟墨林的六个孙子所居住。各院四至七进不等,皆以中门相贯,侧有甬道相通,主体建筑均为二层小楼,主宅仪门居中,配以左右两厢,均为四合院型。日新堂,曾是牟墨林的故居,后来世代相承,为长孙牟宗植所有。
庄园中的主题建筑均为两层楼阁,建筑工艺独特,雕刻砌凿,工艺细腻精湛,具有“三雕”、“六怪”、“九绝”的艺术特色。
梅花
那么,在牟氏庄园现存的数万件物品中,最值得观赏的工艺品是什么呢?是石雕门鼓、石砌花墙和湘绣寿帐。所谓:"牟氏庄园三件宝,石鼓、花墙和寿帐"。
三雕
石雕
石雕门鼓是栖霞牟氏庄园"西忠来"宅院南大门两侧一对黑青色的造型别致、雕刻精细的扁圆形石鼓。每个石鼓通高5米,主要有鼓座鼓托和鼓体三部分。鼓座和鼓体上雕刻着"福禄寿禧""麒麟呈祥""姜太公钓鱼""刘海戏金蟾"等图案,鼓托呈荷叶状。看上去精巧玲珑,栩栩如生,将大门衬托的庄重高雅,气派不凡。史载:造这对石鼓所用的石料为玄武岩,采之栖霞唐山,是60人上杠将石料一块一块抬到庄园,再用4个著名石匠花费了3年的时间才雕成的。牟氏庄园的门前一对有着80多年历史的石鼓上,6位工匠花了2年多时间雕刻出“福禄寿禧”“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栩栩如生的浮雕,精美多姿的图案,令人感叹。抬眼间,2米多高大门上“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的金色对联,更是让人过目不忘。
牟氏庄园的石墙均平整如镜,石缝细如线,据说,砌墙时,主人每天都会给石匠发一些铜钱和锅铁,用之嵌在墙缝间,使墙面平整。如若仔细观察,经常可以发现墙缝里嵌着的铜钱。据说,平均每块石头造价为一斗谷子,此面墙就耗谷物四百四十六斗。
走进牟氏庄园,如若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这里的许多建筑物和附属建筑物都装饰着令人赏心悦目的图案,有拼镶的,有雕刻的,还有彩绘的,约计一百多处。这些形形色色的图案不仅把牟氏庄园点缀得秀丽美观,而且反映出牟氏庄园几代主人的精神追求。盼望"福、禄、寿、喜、钱",是牟家最主要的精神追求。牟氏庄园6个大门的门簪上都雕刻着"福、禄、寿、喜"四个字;"西忠来"宅院的半边厢楼的木门上则雕刻着"蝙蝠、梅花鹿、老寿星、喜儿"的形象图案来表示"福、禄、寿、喜"。还有的建筑以佛手图案表示"福"以"仙鹤"、"龟"的图案表示长寿。对钱,则均用旧时制钱的形象图案来表示。这一图案给人们印象较深的是东忠来一进院的石毯上用石块拼砌的制钱和日新堂老柜西檐头上雕刻在方砖上的色彩制钱。
喜欢"牡丹、荷花、菊花、梅花"。是牟氏家族的又一精神追求。南忠来、东忠来屏门的门头上都有这四种花的彩图,牟家珍藏的一套四联,也画着这四种花卉。原来,这四种花卉不仅是中国的四大名花,而且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和人生的童年、青年、壮年、老年这四个时期。建筑物上有这四种花,主人就能一年四季。一生一世平平安安,日子如花一样美好。
崇尚"诗、琴、书、画",是牟氏家族精神追求的另一方面。牟家是大财主,却是土财主。牟氏家族不甘心人们对他家的这种看法,但家中没有精通"诗、琴、书、酾"的人,便在建筑物上画上或雕刻上"诗、琴、书、画"的图案装饰门面。
住宅建筑"三大怪"。
第一怪:"穿堂门儿一线开",是牟氏庄园建筑构造的第一"怪"。
牟氏庄园共有六个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衔接的大院,四周以群房代围墙封闭森严。这六个大宅院内的正房尽管数量有别,但在排列顺序上都是客厅后是住宅大楼或大堂屋。每座客厅都有后门。并且,客厅的前后门,与主楼或大堂屋的院门、屏门、房门及北群房的房门均在一条直线上。这便突破了栖霞农村传统的"街门、房门不对开,房门不得前后开"的老规矩。传说平时,牟家各幢客厅的后门是关闭的,屏门也是关闭的,从客厅到主楼,必须经过甬道。只有贵客来访时,牟家才将所有的门儿打开,让客人从客厅穿堂门经过,直达主人住宅,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再就是在重大节时将所有的门打开,在各个门旁点上蜡烛,形成灯火长廊,以显示牟家的祥和及富有。
第二怪:"炕洞设在寝室外"。是牟氏庄园建筑构造的第二"怪"。
中国北方的农家房舍都有炕,为的是睡热炕健身解乏。为此,一是将锅灶与炕相通联,使烟火从炕下通过而热炕,二是在炕前脸开个洞口。从炕洞口向炕洞里放些草木燃之,以热炕。牟氏家族喜欢一年四季睡热炕,即便是夏天,也要烧炕除潮,暖身健体。但是,为了清洁,牟家的老爷、少爷们所住的正房没有灶问,如果按常规将炕洞口开在炕前脸处,将草木搬进室内烧炕,一是影响室内卫生,二是负责烧炕的雇工进入老爷、少爷的寝室,使老爷少爷们感到不方便,三是担心发生火灾,将万贯家产毁掉。于是,他们在建外墙时,就在适当位置上留下炕洞口,让雇工每天按时烧炕。
第三怪:"烟囱立在山墙外",这是牟氏庄园建筑物构造的第三"怪"。
纵观中国南北方的建筑物,无论是楼房还是平房,其烟囱大都立于屋脊檐坡上,设有独立于墙壁之外的。而牟家当年耗资43万两白银兴建的480间厅堂楼房,计有烟囱近百个,却都用精雕的石条托起,用青色的小方砖砌成,独自立于墙体之外(有的立于山墙外,有的立于前墙外)如同一个个小小的楼阁,凌空耸立,让人感到奇特。倘若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每个楼阁式烟囱的靠近石条底座处,有一块凿有鼻孔的方砖。这块方砖是可以活动的,是为了掏灰方便而设置的--平时将它堵在烟囱上,掏灰时,捏着鼻孑拉出来。据前来考究的学者们说,牟氏庄园的烟囱垒在山墙外,不仅造型美观,起到了点缀、美化楼房的作用,而且抽力大、不倒烟,并有防火的功能。同时,因烟囱不设在房坡上,使房坡上的瓦垅格外整齐美观,"竖看成垅,横看成面",不渗漏雨水。
院内屏门。
大多数古建筑的屏门是设在里外院之间或正院与跨院间。而牟氏庄园的屏门是设在每个大宅院的主建筑物的小四合院内。它距院门二米。与院门齐高、齐宽,并共同支撑起一个宽大庄重的瓦顶门楼,门楼下形成一个可四面敞口的近似于亭子的平台。牟氏庄园设置的屏门有三种用途。一是因院门与主建筑大楼或大堂屋的门对直设置,在二者之间加一道屏门。平时关闭,可免除从院门口将院内及大楼正间一览无余的忌禁,起到类似胶东农村院内照壁的作用。二是可增加宅院的气派,使宅院虚增"一进",以图吉利。屏门平时关严,进出从屏门两旁的敞口处绕行,有高客贵人来时,才打开屏门进出,以示尊重。三是屏门下的平台可供戏班做演出舞台,牟氏家人在楼内即可看戏。
墙上眉楼。
院门、街门设门楼,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将住宅的正门或后门或山墙上的窗也设上"楼"的。就极为少见。牟氏庄园后期所建的几座大楼却均为它们设上了"楼"。不过,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楼"。而是镶嵌在门、窗顶上墙体上的探突出来的一道长约一尺的檐坡。如同门、窗上描了一道眉毛,因而称为眉楼。眉楼既可为门窗遮避风雨,又可使门窗显得高雅。有的眉楼还绘刻了彩色图案,使门窗更为雅观。
院边甬道。
凡是大的古宅院落,都设有甬道,甬道一般都位于宅院中间,冲着厅堂等主要建筑物。而牟氏庄园的甬道却位于宅院旁边。牟氏庄园共有六个住宅大院,每个住宅大院又纵排着三至五个小四合院或三合院。平时,从一个小院到另一个小院都必须走甬道。牟氏庄园共有八条甬道,都是南北走向,因其是由各大宅院内的东西群房与依次排列的正房山墙及厢房外墙挟持构成或由两大相邻宅院挟持构成,因而显得幽深而壮观。有几条甬道还在中段设立了圆门,在末端设立了照壁,从而使甬道不仅沟通了小院与小院之间的联系、小院与群房之间的联系,而且增添了甬道的典雅风光。值得一提的是:日新堂宅院与宝善堂宅院所挟持的那条甬道,原本是一条南连栖霞城,中连古镇都、北连七里庄的乡间小路的一段,后因牟氏家族嫌此路从庄园中间穿过不吉利、不安全,将它的北端堵塞,南端设便门,才成了牟氏庄园中的一条甬道。
屋脊六兽
房脊上的“屋脊六兽”,它起着以毒攻毒的避邪作用。从前端依次向后分别为“走投无路”、“帮子望月”、“随风打旗”、“为虎作伥”、“赶尽杀绝”及龙生的第八子“螭吻”(猛禽“鸱吻”)
石砌花墙
院落里有一面花墙,砌有三百八十六块六边型的墙石,任取其中一块,均可与周围石块组成六边型花卉图案,总体上组成一个百花相连的连续图案,其细致精巧让人惊叹。
湘绣寿帐
湘绣寿帐是牟宗朴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从湖南请来四个手艺不凡的湘绣女工花费近一年的时间绣成的。它长24米,宽13米,远看,绣的是个"寿"字,近看,是两只叶茂花俏的牡丹,经考证,这个由牡丹花叶构成的寿字,高1米,宽07米,是用一千多种颜色的丝线绣成的,共绣有象征着927年的27朵颜色形状各不相同的牡丹花。是中国少见的绣花精品。
牟氏家族发家史
牟氏家族的祖籍是湖北省公安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岁贡生出身的牟敬祖接收朝廷的委任,来栖霞县任主簿。在他任职时,中国社会刚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改朝换代,栖霞城惨遭战火的摧残,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牟敬祖上任以后,因县令位置空缺,他只好代行县令职责,又管政务,又管生产和建设,励精图治,政绩突出,受到朝廷和百姓的一致称道。他的事迹在清版的《栖霞县志》和《登州府志》上都有记载。后来,他还被朝廷评选为“名宦”。后世族人称他为“名宦公”。卸任后就在栖霞安家落户,繁衍成族。牟敬祖就是牟氏家族第一代先祖。落户栖霞以后,牟氏家族一直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走读书取仕的道路。但是在十世牟国珑被诬陷罢官后,对仕途失去了信心,树立耕读家风,在读书之余致力于经营土地。终于到了十四世牟墨林时,在土地上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牟墨林外号“牟二黑子”,也就是牟氏庄园的发迹人。他在继承了祖上千余亩土地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抓住机遇在大灾之年以粮换地,使土地拥有量急剧增加。到他晚年时,牟氏庄园的土地量已达到四万五千多亩。后经他四儿六孙的不断扩充。
到土改时,达到了鼎盛时期,牟氏庄园已拥有土地6万亩,山峦12万亩,佃户村153个,四乡粮仓23处,年收租粮650万斤,在中国农村独占鳌头;成为胶东赫赫有名的大地主。
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牟家土地山岚的多少。有一年正月,牟墨林的三儿子牟振到黄县去看亲家丁百万。丁百万见亲家来了,非常高兴,宴席间盛情款待。酒过三巡,丁百万有些醉意,言词间开始炫耀自己如何钱多财广,牟振不吃下风,对丁百万说:“咱亲家俩打个赌吧,如果亲家能在我每颗成材的树上挂上一个小钱,把树挂遍了,我就把全部山岚送给你”。丁百万自深知牟家的山岚多达12万亩,山上的树木密密麻麻,数不胜数,钱再多,也是挂不起的,只好连连摆手作罢。还有一个故事,足可以彰显牟氏家族在当时是多么的“土豪”。清咸丰年间,其时牟氏尚未达鼎盛之时,一天清晨,一外地乞丐到牟二黑子家讨饭。账房先生不仅不给,反而逼他走开。一向吝啬的牟二黑子这天突然高兴,听到后说:“打发他走吧,反正他吃了还要‘解手’在咱地里。”那讨饭的受了气,心想:“我偏不在你地里‘解手’。”从牟家出来便往南走,沿途几次打听种地的农民,都说种的是牟二黑子的地。直到天黑实在憋不住了,但仍未能走出牟二黑子的地,正应了牟二黑子的话,也证实了当时牟氏家族的繁荣。电视剧中的“杠子”就是依据这个故事塑造的人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