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日,有雾天阴,能见度差,温度10度以上。
石门寺位于青岛大珠山的北面,因以三块赫然而立的天然巨石为门,所以名为石门寺。又因门旁有泉,大旱不涸,泉水清碧如玉,又叫玉泉寺。石门寺建于金大定五年(1166年),当年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东西两庑等建筑。20世纪40年代中期,石门寺毁于战事,1995年重修大雄宝殿和墓塔林,可惜如今石门的三石仅剩其二。
石门寺所处的环境十分优美。寺北为是大珠山水库。寺前石门涧下来的溪流潺潺,溪畔有卧象石。寺东有狮子峰,寺西侧的山峰上有“倒坐观音”、“僧道对弈”等奇石,寺南面群峰林立,更有天然大佛正对大雄宝殿。
现在的石门寺不大,但看规划图非常雄伟,正在逐渐扩建。庙内的玉泉宫供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道家人物,甚至西面山上的象形石也取名僧道对弈,看来石门寺要僧道合一,不知将来是否释儒道三教合一。
本次旅游路线:石桥拜佛台岔口->下行 ->石门涧尽头->塔林->石门寺->大珠山水库->折回石门寺->母子相依石->心经刻石->吊桥->拜佛台->石桥拜佛台岔口
先看看山势图形
寺庙正对着的山,东面为石门涧,西面为山谷,山的一周,均有石阶路,形成石门寺旅游的一个循环线路。从石门寺塔林右边山涧上行,经母子相依景点,到达心经刻石,过吊桥,到达最高处的拜佛台,下行可到达石门涧,形成一个循环。如果继续上行,约1公里处,有岔口,可达麻衣庵遗址,和大珠山主峰顶
沿石门涧旁的石阶路,继续下行,远远看到河谷上建有石桥一座,一块巨石昂首看天,有人成为金蟾望月或金蟾欲纵。

食指石
到达拜佛台岔口,此处为石门寺景区的一个循坏线路

下行到达石桥

【空谷传音】
此处可听到传来悠扬的钟声,掩映在葱翠竹林中的石门寺渐次渐近。

过石桥,继续沿石阶路下行
能够看到山下的石门寺和大珠山水库
鳄鱼探海
石壁上一只鳄鱼探出头来。

溪光煮茗
在古时,石门涧是文人墨客常来游览聚会的地方。群峰环绕的石门涧,涧内青松翠藤,苍深蓊郁;一条山溪水曲折斗,牵着高高低低的石底清潭,一路清澈,一路细声慢语。到夏天雨季,还有飞瀑挂山崖。

路旁的茗泉,水不好
路旁还有石刻
涧西侧有一巨石,上面就刻着明代文人王无竟手书的一首诗:“苍霭寒山深,有人乃在此。一杯复一炉,煮茗溪光里。”至今字迹清晰。
他还留一首《石门南涧》诗:“石上看云坐夕晖,野花香处竟忘归。云来云去人何在?一片泉声下翠微。”
继续下行,远望山涧之中,一座古寺。
终于到达石门涧的尽头,到达石门寺景区

小亭
塔林
寺南山坡上有墓塔十二座的墓塔林,为寺院历代高僧圆寂后归藏之处。塔林是石门寺历代住持和有地位、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照佛制的葬仪形式,僧人圆寂以后,根据死者的佛学修养,佛教地位,生前的威望和经济地位,徒孙多寡等条件,来建造层级和高矮,大小不同的墓塔。一般是十代住持才能立一墓塔。按层级分,有单层和多层,最多层级为七级,即“七级浮屠”。来上香的大多居士都在寺院拜过众佛后,一般要来拜一拜塔林,因为下面葬的都是得道高僧。石门寺现遗留下的墓塔有12座,最多层级为2层。
到达石门涧寺,正在大兴土木建设。
上有褚遂良的手书“石门寺”。石门寺以较其它寺庙独有的特色远近闻名:寺院不倚山而面山;石门不朝南而朝东;寺门由天然巨石构成;门旁有泉,大旱不涸,泉水清碧如玉,石门寺由此又叫玉泉寺。

寺门前有“玉泉”

河中有巨石,上有清初刘子羽所题“卧像”二字,名卧像石。

巨石侧面有石刻:“南无阿弥陀佛”。
进入院内

左右两边为钟鼓楼
晨钟暮鼓:晨钟108下 暮鼓 54下

中轴线上为天王殿,
右边为玉泉宫,供奉道家,由此看出寺庙为僧道合一。
这里供奉五位神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关帝、送子娘娘。

王母娘娘,送子观音
太上老君

关帝

对面的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