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2016-10-04 15:03:41)
标签:

石窟造像

朝阳洞

观音洞

竹林寺

陶山

分类: 山水泰安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2016年10月3日,早晨小雨大雾中午天晴,温度25度以上。

       到达陶山非常不易,到达陶山时已是下午4点半,决定先爬山,后看山脚的景观。及时这样,游完陶山,天已经黑了。

       陶山位于山东省肥城市西北部,是泰山的余脉。 陶山又名鸱夷山,属东岳泰山西麓支脉,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西北部的湖屯镇驻地北8公里。陶山北和西北与长清县接壤,东连小泰山,东西2.5公里,南北3.7公里,总面积7.25千方公里,海拔502.2米,呈椭园形,基岩为石灰岩。

      这里峰峦秀丽,山林茂密,沟壑纵横,草木茂密,溶洞清幽。陶山风景秀丽,山势险要,名胜古迹众多,现存有范蠡墓、西施隐居处、栖幽寺、唐仲冕母墓及大量的范蠡西施文化遗迹,尤其以七十二洞闻名,古有陶山七十二洞,洞洞出妖精之传说。陶山摩崖石刻古朴苍劲,七十二洞穴曲径通幽,石雕佛像千姿百态,加上历代名人范蠡、西施、穆桂英、李邦珍等传奇故事,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

        陶山有许多的传说,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关于春秋时期范蠡和西施的。春秋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王夫差,之后范蠡携西施从海上进入齐国,最后退隐于陶山,关于这一点司马迁的《史记》有记载。范蠡西施到了肥城的陶山,开始隐居在山洞里,陶山有72个洞,特别适合躲藏;后来范蠡学习养牛养羊,而且还做起了买卖,聚了不少财富,分给当地的穷人。在现在的陶山还有西施洞、范蠡墓以及后人纪念他们的碑刻。

        前人有诗赞曰:“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更因古代范蠡功成身退,来此幽栖隐居,后又径商至富,名垂后世,而被誉为岱西第一名山。至今,山间保畄不少有关范蠡西施的文物古迹。

      据《山东通志·疆域》载:“……相传山前山后有72洞,陶洞(指陶阳洞)在山半,石磴陡绝,攀葛扪萝而上,中有三层,最深处极宽阔。四壁累累皆菩萨像”。

      游览路线:驱车沿S329省道 ->前兴隆村->曹家村->冯庄村->关王殿村->吕仙村->陶山山脚西行->西寺村->陶山景区->栖幽寺->范蠡祠->范蠡墓->塔林->塔院->飞来石->山路上行->竹林寺->天仙井->右转->朝阳洞->折回天仙井->东行->棒槌洞->三仙洞->观音洞->原路折回->驱车下行。

 

驱车沿S329省道在前兴隆村右转,沿乡间小道一路北行前行。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景色不错,路面坑坑洼洼,路不宽,有行人和骑自行车、电动车的人,行车缓慢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远远看见,陶山主峰,其景区在陶山主峰的西面,结果导航把我导到了东面。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前行,高德地图导航直接把我导向陶山东面的吕仙村,小泰山方向,乡间小路,坑坑洼洼,缓慢前行。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到达吕仙村,发觉不对。沿主峰山脚下有一条窄路西行,适值玉米丰收,路上晒着玉米占据半个车道,询问当地人几次,终于在4点半到达陶山景区门口。买票进入。每人10元。顺盘山公路一直向北向里,蜿蜒盘旋向上,走500多米,路旁有飞来石。此处为登山开始。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停好车,沿山路爬行。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头看,四周群山环绕。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其东南方为陶山主峰平顶山,最为险俊,如平地拨起的高楼,突兀耸立,百米高的悬崖峭壁,如铸如削,平滑如镜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石阶古朴破旧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行至半山腰,眼前一片断壁残垣,残留的石屋几间,竹林寺遗址到了。

        竹林寺遗址位于陶山山前半山腰处。现遗址处尚有大殿的残墙断壁。竹林寺也称悬云寺、无影寺,在遗址前立有一景点介绍牌,上面说古寺创建于汉代。但据旁边的民国八年的重修碑记载,竹林寺应创建于宋宣和年间。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大殿前有数块乾隆三十一年的重修碑。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在其东侧有一巨石,似飞来之石,寺前东面飞来石上有徐茂莘所写“竹林寺”刻字和赵光湖的“三宝”刻字。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大殿的残墙断壁。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遗址前的石磨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遗址前石雕件
      在路旁,有一块长宽约一米二左右的中空的石雕件,应该是一个经幢的底座,上面有忍冬、罗汉和动物图案的浮雕,造型很是精美,特别是四角的和尚造像,或盘坐、或侧卧、或俯卧、或仰卧,各不相同,神态生动,雕法逼真。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遗址后的天仙井

   竹林寺遗址后靠山崖处,有一水井,深约6米,井水清冽,常年不干,当地人称为无影洞。井口崖石上刻“天仙井”三字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西边崖壁上有“爱陶泉”。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天仙井前有岔路,左转西行,可达朝阳洞。右转东行,可达观音洞,看地形,应该能够登陶山主峰平顶山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左转西行,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路旁的民国石刻

       在“可避秦”三字往东50米处,另有摩崖石刻一方,上刻“民国癸亥冬,山人吕登喦镌可避秦于快哉洞口,越三载南北攒兵,肥邑适当其冲,县城沦陷,境内骚然,余家匿居此间,幸获无恙,可避秦三字遂成谶语,爰命男昌宝题数语疥望,以誌沧桑。”落款“居□主张怀谨,铁笔纪学勤”。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登上石阶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远远看到朝阳洞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先四处看看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登上朝阳洞

     朝阳洞  位于湖屯镇西幽寺村东北 600米的陶山主峰西北侧的山崖上,洞口朝南,为陶山的七十二洞之首。是远古时代地壳变化自然形成的石灰溶洞,因洞向阳,故称朝阳洞。洞内冬暖夏凉,游人进洞顿感快活舒服,快哉也!亦称快哉洞,嘉庆二十二年改为朝阳洞。此洞是陶山七十二洞之首,也是石刻造像最多的一个。洞内共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镌刻的石造像46尊,造型坐立各异,姿态端庄,面孔安祥,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清末赵光湖用“南无阿弥陀佛”6字组成的石刻阴纹竹画;有民国初年徐茂莘书刻的“潜修”。西壁有1923年张启秀书刻象征风月无边的“虫二”,赵光湖一笔书写的“佛”字,高1.3米,书法苍劲有力。另有赵光湖在此隐居时刻的诗文:“潜迹避世装愚聋,修成丹焰作哑声。高尚其志归山住,隐名独立不求功。”前洞原有一座供奉三教鼻祖的庙宇,毁于60年代,94年恢复了塑像,左边为道教老子,右边是儒教的孔子,中间是佛教如来佛。左上方洞壁刻着宣统元年“三教渊源”四个大字。

      《岱览》卷三十二《叙览·陶山》云:“朝阳洞,洞门南向,方可容车,广如堂室,为朝阳初洞;又登二十级亦如之,为朝阳中洞;又登二十级,深广倍于前洞,为朝阳上洞。三洞四壁皆刻诸佛法相,入洞阴黯,定睛视之,生动庄严、洞心骇目,夏月皆寒噤起粟,冬则温和如春煦矣。初洞之右有窍穴,上通上洞,旁入无底,疑有神物往来。”

        据《岱览》云,元明之际居民多避兵于此。明李攀龙《肥城城碑记》云:“在昔陶山之役,动勤王师,余犹及见之。盖二崦天然石墉,外峻内奥,诸洞皆可受多人,固尝有负山为砠者矣。”
       关于朝阳洞石佛造像的年代,无确切文字记载,据洞口西壁明正德二年(1507年)刻字云“大明国山东肥城县西四十里陶山幽棲寺上有竹林寺古佛洞一座,自古无人住此,今有本府齐东县僧人……一同进山修行宣道,元甚仇报诸佛圣恩,谨发虔心,启造圣像,引领各庄村镇善众人供造像三十尊……”。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明代造像三十尊。从“有竹林寺古佛洞一座”及宋、元年号等文字看,原洞内可能早已有佛像存在。尤其是前室风化严重的石像,可能年代还早。据专家考证,应为宋、元时期造像。

朝阳洞洞口

       洞口以上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刘佺题“朝阳洞”三个大字,刻石高0.6米,宽1.6米,正楷体,落款为“沙庄刘佺僧人浩乐”。

      接近洞口西壁有宋宣和七年(1125)的“快哉洞”三个大字。“快哉洞”石刻南侧有元“至治元年正月”年号石刻。

        再南侧有石刻一方,刻有“宣和乙巳年(1125年)九月三日”年号。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洞口嘉庆石刻

      洞口外西侧石壁上有高1.2米,宽1米的石刻,其刻文“嘉庆八年夏六月八日,长沙唐仲冕由入觐还至陶山,焚黄树表,因上朝阳洞,瞻仰佛相,真炎歊中一清凉世界也。爰命从者展崑源书于壁。主持通禧、徒心常。”

 

“ 可避秦”石刻

       朝阳洞东侧的石壁上,刻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上款为“清帝逊位十二年余月”,下款为“山人吕登岩志”,余月,即农历四月刻字人不详。该作者怀念清王朝,民国十二年,却称为清帝逊位十二年,怀有这种情感的人在当时颇为不少。“可避秦”典故出自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文中曰:“自云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后以“避秦”指避世隐居。另一层意思指躲避强暴或战乱,《元人小令集·梧叶儿·天台洞》:“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秦。”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朝阳洞由外至内分为三个洞窟,依次为朝阳初洞、朝阳中洞、朝阳上洞三部分组成。

顺台阶而上,是洞内石佛造型坐立各异,姿态端庄,面孔安祥,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其造形之逼真,工艺之精湛,魄力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心态之虔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考,洞内的佛像是唐宋元明清历代所镌刻。由于朝阳洞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慕名拜谒、探古、揽胜者众多,朝阳洞便成了人们登高望远,清净心灵的奇峰洞天。
朝阳洞
地煞七十二,洞洞阴阳,朝阳为首;陶幽上中下,层层仙境,清境畀人。

 

 朝阳初洞

 朝阳洞,洞门南向,方可容车,广如堂室,为朝阳初洞。初洞之右有窍穴,上通上洞,旁入无底,疑有神物往来。洞深14.5米,宽8米,高8米。

朝阳初洞造像

靠南是关公、周仓、关平之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初洞东壁上有1.5米高的石佛坐像一尊,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靠近门口东壁有菩萨像一尊,高0.5米。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其他一米以下石佛像十二尊,其中有弥勒佛像一尊。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初洞摩崖石刻

“弥陀竹”刻石
在东壁上有清末赵光湖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组成的石刻阴纹竹画,画上方刻“弥陀竹”三字,落款“岁在丙寅蒲月上旬□原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真经是也”。刻石高1.3米,宽0.7米。石刻上部题“弥陀竹”三字,前款为“岁在丙寅蒲月(1926年农历5月)上旬,写的 **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真经也”。下款为“洞庭赵光湖”。刻画有一竹,竹中藏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如风雨竹图一般。竹上部有题跋:“无者原属有 --- 基,无极生有化太仪,混沌未开无全像,大千世界 *** 。天地有情生万物,父母有情生身躯,人物有生终有死,天生万物道生一。”
此石刻似乎是他人冒彷赵广湖手笔,“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乃佛号也,并非六字真经。佛教中所谓六字真经者,乃“唵嘛呢叭咪哞”;再者,“天生万物道生一”,为道教思想。
赵广湖(1842 - 1937年),江西洞庭湖畔人,清末民国时在肥城,《民国十年植树造林产权》碑中记载,他捐钱十千;20多年中,他在陶山题刻数处。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潜修”“高隐”题刻

另外有题刻“潜修”二字,落款为“仙坡徐茂莘题,民国初甲子年间同志人郭明涵”。

另一题刻“高隐”,落款为“赵光湖于民国乙丑阳月,护坛人李继春”。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赵光湖诗刻

       右有赵光湖诗刻一首“潜迹避世装愚蒙,修成丹焰作哑聋,高尚其志归山住,隐名独立不求功”,刻石高0.5米,宽0.7米。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美人图”石刻

朝阳洞内东壁,高约1.2米,宽约0.5米,整体观之,如一窈窕美女,亭亭玉立;仔细端详,则是“千古风流”四字组成;表达了作者对范蠡西施在此地隐居的崇敬之情,或为一段千古佳话。是九十年代作品,作者为原湖屯镇文化站站长董吉香。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小有天题刻

还有望雪鸿书刻“小有天”三字,题于民国乙丑年冬。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三藏题刻

西壁上部还有徐茂莘书刻的“三藏”二字。

 

佛题刻

在西壁,有赵广湖书写的“佛”字,高1.3米,落款为“大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桂月上旬”。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风月无边题刻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朝阳中洞
又登二十级亦如之,为朝阳中洞。中室深7米,宽10米,高12米。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三教鼻祖的庙宇遗址
  原有一座供奉三教鼻祖的庙宇,毁于60年代,94年恢复了塑像,左边为道教老子,右边是儒教的孔子,中间是佛教如来佛。左上方洞壁刻着宣统元年“三教渊源”四个大字。现在仅存有三个基座上。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东壁有0.6米高的石佛8尊,其中一尊手拿宝葫芦和佛珠,头顶有光环,佛像上方刻有“理道始祖杨来如之像”,下方有赵光湖草体书刻“南道无量寿佛”,石像两侧有对联一幅,上联“戒酒禁烟诸恶莫作”,下联“明理达道众善奉行”,横批“园光普照”。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杨来如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赵光湖草体书刻“南道无量寿佛”,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偏南壁上有刻石一方,宽1米,高0.5米,为清宣统元年徐茂莘、张怀瑾、纪庆芳书刻的正楷体“三教渊源”四字。即是指的“道教、佛教、儒教”与世源远流长。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在西壁有石刻“退藏”二字。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朝阳洞的上洞

       顺台阶而上,是朝阳洞的上洞深7米,宽18米,高16米。走进洞来,定眼片刻北望,栩栩如生,呼之欲动的石壁造像34尊,西壁和北壁布满石佛造像,分上下四层,上部佛龛内佛像矮小,有22尊。下部有12尊,高1-2米不等。

正中为如来佛,左右是十八罗汉普贤、文殊;西边是观音菩萨等。尊尊佛像安祥,端庄,敦厚,慈眉,善目。其造形之逼真,工艺之精湛,魄力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心态之虔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据考,洞内佛像是自北魏以来历代所镌刻。

      北壁最底部有高约2米左右的坐像五尊,高约1米左右的坐像三尊,后三尊穿插于前五尊坐像之间,略高于第一层佛像,形成第二层。再向上第三层有三个佛龛,有1米左右的坐像七尊。再向上有佛龛两个,有一米左右的佛像六尊,还有0.3米的佛像两尊。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西壁底部有高约2米的佛像七尊,三坐四立,第二层有高约1米的坐像四尊。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此洞内还有两个深邃不可探的无底洞,据传,曾有人敲着锣鼓进去终再未还。

由洞内外看。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原路折回竹林寺,东行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回看朝阳洞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路上有一石洞-----棒槌洞     

       棒槌洞位于湖屯镇陶山东麓的山崖上,洞口朝西。在竹林寺遗址的东边不远的山崖下,此洞极狭窄,仅容一人通行。因其洞口形如棒槌,俗称“棒槌洞”。洞高约1.4米,宽0.8米,深6米。

      “棒槌洞” 在陶山七十二洞名未有名字,也许另有其名。但肥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中有棒槌洞石佛造像,不知是不是此洞。

      一入洞口处的两侧石壁上有雕像6尊,左右各三。六尊佛像头部皆遭破坏。洞前有残垣断壁数间,残碑半方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左手三尊佛像,中间为尊,两边为侍者。均为坐像,东侧为一小和尚像,高约0.4米,双手合十,坐于蒲团之上。西侧佛像略高,高约0.7米。左手放于左膝之上,右手举起,头部略低,侧向东南,好像是在专心给小和尚讲经。面部均已损坏,残缺严重。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右手边三尊佛像大小大致相同,皆跌坐在莲花座上,置于佛龛内,龛高约0.3米,佛像高0.25米,一尊损坏严重,无从辨识,另两尊面部被凿。此洞造像年代不详。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继续前行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又见一断壁残垣,不知何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继续往东,穿过一片柏树林。小路被密林遮盖,时不时弯腰前行,步行约15分钟,终于到达观音洞。如果未有石壁上的喷墨,可能找不到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抬头看,看不到洞口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观音洞位于湖屯镇陶山西侧的悬崖上。观音洞洞口朝西隐蔽难寻,需要攀爬一段十几米高的悬崖,非常危险。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攀登这样的悬崖,对我来说,小菜一碟。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终于看到洞口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下看山峦起伏,层林叠嶂,翠柏尽染,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到达观音洞。

       观音洞位于湖屯镇陶山西侧的悬崖上。洞口朝西,宽6.5米,洞前有人工砌筑的月台,宽6米,长12米。前室宽6.5米,深9米,高6米,后室宽4米,进深20米,高约15米。据碑文记载,洞内原有明正德二年修造的铜像、石佛像共17尊,现仅存2尊摩崖造像,位于洞内南北两壁。因早年洞内镌刻供奉观世音,故称观音洞。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似乎有人居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胖友观音洞石刻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洞口内南侧石壁有石刻一方,宽0.84米,高155米,圆首,额题“观音洞”,碑文云:“伏名山尖刹罕有人居,陶洞清幽惟僧可住□,住持□□乃□□故家,自幼聪敏努力求释,及长峥嵘光扬祖道,居此数年道行坚牢,孜孜以修持为心,汲汲以诵经为事,四方乡人靡不重厚。□岁修造铜像、石佛一十七尊,尔为后人敬也之所,故书此以为久远之记耳。”落款“大明正德二年(1507年)岁次丁卯秋七月吉日立”。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下方残碑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北面的释迦牟尼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刻石,字迹不清,据资料介绍明代崇祯四年(1631)石壁造碑,上刻“陶山古越王勾践臣大夫范公蠡归湖隐居处也。”它记述了此洞是两千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家人西施生活居住过的地方。

     释迦牟尼像东侧石壁上有一方宽 0.88米,长1.55米的刻石,额题“斜阳”,上题“赠友人云侣子修真陶山歌并叙”,碑文中记载“云侣子吴君讳奇,号振川者,乃锦川名族也”,又云“归隐养真自乐,未几见有异物伏洞门下,身长丈余,□斗粗玄色,如铁铃眼,箭须令人骇视。吴君为之深楫兼祝之曰‘得无试我’,毕,其物即摇头掉尾而去。渺不知其所之语云。‘道高龙虎服,德盛鬼神钦’,其此之谓欤?”。落款“崇祯四年(1631年)□□□□□”。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石刻东侧有宣统元年徐茂莘书刻“慎独”二字。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南壁造像

南壁佛像结跏跌坐在座台之上,造像通高1.9米,座高0.6米,头戴唐僧帽,双耳齐肩,身披袈裟,双手食指并拢,其余手指呈抱拳状。北壁为释迦牟尼像,身披袈裟,结跏坐于莲花座上,通高1.28米,座高0.48米。肉髻、螺发、双耳垂肩,双目微闭,左手横置在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继续前行,为一深洞,可闻蝙蝠的叫声。

      走进洞十几米,眼前漆黑一团,打开手电,隐约可见奇石怪壁,忽隐忽现,再加上数百只蝙蝠洞顶嘶叫盘旋,凡到此洞的游人无不望而生畏为之惊叹!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抬眼看,夕阳西下,赶快下山
山东游记之肥城市陶山探秘石窟造像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络,谢谢。

附件1. 陶山72洞洞名

       陶山位于湖屯镇驻地北8公里,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7公里,海拔502.2米,基岩为石灰岩。据考范蠡三徙而隐于此山,故名“陶山”,又名“鸱夷山”。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山高五里有奇,方棱四削,负阴抱阳,有东西二崦。左右环列为屏障,正中山顶为翔鸾台,上有天池。台东为春晖岩、迎日洞……。”又载山前山后有72洞。

      72洞计有:迎日洞、黄华洞、夕阳洞、盘鹘洞、元武洞、象鼻洞、饭牛洞、菩萨洞、飞泉洞、金草洞、丹砂洞、慈云洞、钟乳洞、归云洞、夕阳洞、纺车洞、蟋蟀洞、积水洞、响鼓洞、石屋洞、燕泥洞、淡竹叶洞、上水石洞、猫儿洞、白藏洞、金蛇洞、牧羊洞、青霞洞、通樵洞、舞鹤洞、木公洞、团栾洞、东三尖洞、丹水洞、丹穴洞、墨涛洞、白姑洞、黄姑洞、柏香洞、东泉洞、淅米洞、八仙洞、八卦洞、元君洞、碧云洞、金牛洞、逐狼洞、鹿游洞、九芝洞、西施洞、蝙蝠洞、罗汉洞、采石洞、黄金洞、黑金洞、弥勒洞、西三尖洞、包山洞、无影洞、藏真洞、流泉洞、泛舟洞、神鱼洞、青松洞、铸金洞、朝阳洞、西西施洞、白猿洞、穿云洞、百泉洞、莲花洞、西王母洞。

       山前有幽栖寺,为范蠡隐居处。距寺0.5公里处有范蠡墓,墓碑刻鸱夷歌。明代,于慎行曾著《陶山怀古》。诗曰:“越相何年隐,齐山旧有名。地连肥子国,路出铸乡城。洞杳秋云白,岩深古木平。临池怀往绩,颇识种鱼情。”

附件2. 三尖洞

      位于肥城市湖屯镇吕仙村北,约2公里的陶山之阳东崦的半山腰的岩壁上,海拔高度是385米,为陶山七十二洞之一。洞口呈三角形,《岱览·陶山卷》称:“三尖洞,皆形似”。
      石洞为天然形成,由前室、二台、后室三部分组成。上部为三角形,石洞位于岩壁之上。与山路有12米落差,进洞需借助长梯,登上洞前平台后仍需攀岩3、4米才能进洞。洞口高约10米,宽8.2米。
       进洞左侧有一方石刻,高1.3米,宽0.6米,额题“三尖洞”,碑文记载:“肥城县西去三十里,陶山古三尖洞,伏名山大刹,罕有人居,惟僧可住,今有比丘僧江允,同住普崇,乃俱系本县,自幼出家,努力求释,长峥嵘光扬祖道。居此数年,道行坚故,以修持心,诵经为事,四乡老靡不重厚,近岁有善人王奉将卖女财礼造石佛三尊,上祝我朝皇图永固,万寿无疆,启后人作福者有所讬焉,是为记。”碑文虽字迹模糊,但依稀可辨,落款“正德十年(1515年)八月初十日吉日完”。

      前室深6.5米,宽5.7米。左侧石壁有石佛造像三组。

      赵公元帅与二郎神像

        第一组为赵公元帅坐像,高1.05米,坐于聚宝盆之上,胸前佩戴一枚方孔钱币。聚宝盆沿和底部刻莲花纹,中间刻金山、银山。第二组为二郎神坐像,高1米,身着战袍,手持兵器,两脚中间卧有一只高7厘米,长20厘米的哮天犬。

        第三组有坐像三尊,中间为释迦牟尼佛,通高1.42米,结跏坐于莲花座上,左手横置在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左侧为文殊菩萨,高92厘米,坐于伏狮之上,左臂挟如意。右为普贤,坐于白象之上,右手持一只莲花。

       二台深8.7米,宽5.1米,台高1.5米,二台上左右石壁各有造像一组,右侧石壁为关公、周仓、关平像,中间为坐像,两侧站立。中间为关公,坐于座台之上,通高1.4米,头裹巾帽,双耳齐肩,手扶双膝,正襟危坐。左侧为周仓像,高1.3米,身着戎装,右手持钢鞭放于右肩之上。右侧为关平像,高1.2米,着戎装,右手捋胡须,左手扶立大刀。左侧石壁也有造像三尊,均站坐,均扣手,均着袍服,中间一尊高98厘米。中间和左边者头戴诸葛纶巾,右边者头戴文官帽,下颌有胡须。

      后室深3.2米,宽12.3米。室内有水槽两个,常年存有积水。关公、周仓、关平像
附件3.玉皇洞
       玉皇洞在小泰山山后。陶山东侧的关王殿村。关王殿村的北面就是——小泰山。“小泰山,泰山支脉也。古人爱其俊秀,遂修天仙圣母行宫于此焉。”在山顶有碧霞宫,旧县志称为石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内供奉碧霞元君。

距洞口不远处是一块依据山石之势而成御制碑。上为龙首,下有赑屃,只是文字已经模糊,只能隐约看出像是明万历年间的。玉皇洞内还有浮雕造像6尊。仔细看的话,还有一些小的佛像印记。靠近洞口的一尊佛像,形体比较小,毁损也比较严重。佛像旁边有题记。从题记上可以看出这尊佛像为观音菩萨像,由一个叫做李过臣的人供养,年代为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 靠里的一组5尊,中间一尊应为释迦摩尼像,结跏趺于金刚座上,其左右各一弟子像。根据洞里的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创修(?)佛洞记》刻石碑记载,这几尊造像应该属于那个年代。

 此洞初为佛洞,不知后来为何供奉起了玉皇大帝,成了道教的所在,也就成了今天的玉皇洞。
附件4.西施洞:传范蠡与西施在此住过
身逢乱世,舍青春,报知已,生死偕忘。
国破家仇,抛情愫,美人计,褒贬不一。

 附件5.黄华洞

在陶山东侧的悬崖峭壁间有黄华洞,旧时樵者需以绳倒缒方可入内,深不可测。四壁刻有佛像,并有石床、石几等物。1947年3月,中共肥城县六区区委书记刘建新率区队队员坚持斗争。国民党军队纠集近千人包围陶山,刘建新等人凭借黄华洞的险峻,用石块、手榴弹打退敌人十数次进攻,坚守两天三夜,无一伤亡。为纪念这次战斗,1978年,黄华洞被确定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就到了三仙洞。(网上资料,我未发现)

三仙洞位于湖屯陶山东麓的西侧山崖上,三仙洞洞口朝西,洞内又有两个洞,一个朝西,高且窄,一个朝南,矮且宽。中间一洞洞口宏大,有残墙遗迹,过去应该有人住。

附件6.三仙洞

     洞内有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陶山三仙洞玄真子碑志》一方。三仙洞入口处有石碑一通,躺倒在地。石碑宽 0.8米,高0.7米。碑座、碑帽全无。碑身四周各有10厘米宽的沿边,碑文部分内凹2厘米,外侧有修饰花边,成轴对称。碑刻上题“陶山三仙洞玄真子碑记”记述玄真子在三仙洞修道的事迹。碑文道,汉明帝时佛教深入中原,道教崇胜于宋徽宗时期。佛教流传已久,而改学道教的也枚不胜数,精髓的铅龙汞虎之术,玄妙的三皈九转之法,求助男子已经很难解答,何况女流呢?陶山右侧三仙洞玄真子是济宁州孙传奇之女,幼年许配给直隶保定府宁晋县福德王子彦为妻,十七岁嫁入王门。结婚不到一周年而丈夫去世,玄真子屡次寻死而未得,于是苦志守节专心学道,买山以为修道之需,修炼数十年而道行遂成,至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仙逝,行年74岁。落款为“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上浣榖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