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0月2日,天阴天晴,温度20度以上,能见度一般。
白佛山石窟造像给我的整体感觉没有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内的佛造像那样的鬼斧神工之作。多数佛造像人物雕刻,没有精雕细刻,多避繁就简,简练为主,如衣服的褶皱,手部的细节,面部的表情。这样的雕刻反倒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说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造像是“官家大师雕塑”,那么白佛山石窟造像看起来就像是“民间大师雕刻”。
看完石窟造像,看游览图,山顶上方应该有玉皇阁等景观,于是沿陡峭的山涧爬到山顶,四处寻找半个多小时,除了光秃秃的山石和灌木丛,未见建筑物,只好悻悻下山,返回石窟造像处。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城西侧白佛山之阳,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分四窟,造像142尊(今存132尊)。年代从大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至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四窟一笼,唐开元年间增刻,至宋初告竣。主要有隋窟、唐窟、五代宋窟及明清等窟龛造像,其中隋代造像116尊,1号窟内主像底座和9尊小龛像有残损、2号窟内主像鼻部残损,其余保存完整。唐代造像3尊,面部风化较为严重。五代、宋造像12尊,除弥勒佛小像头部残缺外,其余保存完整。明清造像等共11尊,部分风化严重。
其中隋代释迦牟尼像高7.6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螺髻,面相浑圆,颈粗短,宽圆肩。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简练流畅。手施无畏与愿印。形体硕大粗壮,面相慈祥,微含笑意。为典型的隋代造像风格。以其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个体之高大,被称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两壁上的“涅槃图”和“十六王子”龛像,是国内罕见的造像。唐窟内佛像高2.43米,高肉髻,面相丰满硕长,蚕眉细目,两耳垂肩,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其左右两菩萨,面部均宽圆丰满,缨珞繁缛。造像均通体磨光,雕刻细腻,柔和华丽,保存完整。
由于长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像、石刻、题记等大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然损坏,主要问题是危岩崩塌、渗水侵蚀、木本植物的根劈等方面。
游览路线: 观自在山门->石阶上行->圣水观音雕塑广场->石阶上行->白佛山牌楼->石阶上行->三教寺->摩崖石刻->石阶上行->石窟平台->第一窟(隋窟)->一笼->第四窟(宋窟)->第三窟(唐龛)->第二窟(隋窟)->山涧上行->山顶风光->下行->原路返回。
旅游图

买票每人40元,进入。


检票处




圣水观音雕塑广场
位于白佛山前,总体呈圆形,半径50米,主体雕塑由佛教造像群雕成,高20米,其中观音塑像高6.19米。雕塑四周设计十二生肖许愿池、钟鼓环音廊等景观,雕塑、喷泉、灯光等各系统,伴随佛教音乐,不断变幻各式造型和颜色,呈现庄严、神圣的意境。

主体雕塑由佛教造像群雕成,应该八部天龙雕像,内为水池,许愿池
莲花座中应该有圣水观音,没有看到。
圣水观音是观音的一个别称之一。圣水观音,念起来,使人感觉纤尘不染,纯净无瑕。相当的符合人们心中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形象。

网上照片

十二生肖像

钟鼓环音廊

白佛山牌楼




沿景区路上行
两边的松树一路相伴。

前行到达石阶路
地势突然变陡,有泰山小十八盘之险。但没有像泰山十八盘那种雄伟气势,更没有像十八盘一面危崖耸石,一面陡壑深涧的气势

到达三教寺
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后迅速发展,在南北朝至唐时为它的鼎盛阶段。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进入中国后打破了道教的垄断,于是佛道二教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同时佛教也遭到儒家学派的排斥。但均在统治阶级的调和下时融时离,而儒家的正统地位基本上没有改变。上层社会认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有利于对人民的统治、社会的安定,于是在宋代终于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白佛山前的三教堂便是三教合一的历史产物。

三教寺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初建时只有三间正殿,称"三教堂",元代重修,明至清代增建了钟楼等,后更名为"三教寺",昔日的三教寺,己破烂不堪,为了抢救中国北方最古老的三教合一建筑,1997年经过多方筹资进行了修复,在修复过程中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三教寺就是修复后的面貌。
三教堂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东西60米,南北30米。大门向南,主殿3间,抬梁式建筑,起脊翘檐瓦垄顶,木质门窗,雕梁画栋。
三教寺主殿内的塑像共三尊,中者为释迦牟尼像,其右者为"文宣王"孔子像,其左者为"太上老君"老子像,均高2.5米。是山东境内惟一的一处三教合一建筑,对于研究三教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来的太早,大门紧闭,下山时大门已开,收费5元,未进。这是在山顶拍的

继续攀爬
穿过这阴阴郁郁的柏林,脚踏弯弯曲曲的石阶,会有一种心境清悠的感觉。
记事碑

路旁的重点文物碑

摩崖刻字《白佛山赞》
山以佛名,佛以山显,白佛山自隋代产生了大佛,前来观光浏览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一批文人墨客。他们观瞻大佛,浏览风光,感慨万千,兴致来临,或歌或书,泱泱数千言,留在东平地方志上,留在了摩崖上。
其中最引人瞩目者为大明万历年间的摩崖刻字《白佛山赞》,赞文曰:金螺为名,清汶为带。山峙水流,占尽气盘。雄震一方,瞿坛所在。发祥须国,人文累代。巅壑飞云,弥漫世界。祈祷虔诚,霖雨即届。福我生民,亿兆永赖。柏亭为赞,同垂千载。
这篇赞文字体汉隶,笔法古朴,脉出《张迁碑》。它的大致意思是:白佛山为东原名山,山前有汶水如玉带宛延西趋,山水相映,是一方风水宝地,特别这山,更是一方圣山。山上有释迦牟尼佛祖,使东平成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山巅幽谷处,有双洞吐云,黑白两色,旋绕山顶,向外扩展,当人们此时虔诚地祈祷,老天会立降甘霖,山区得雨,百姓受益,衷心期盼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亿万年惠及后人。铭赞文,建柏亭,同垂千载。


继续攀爬,转一个弯,眼前一座石墙挡住去路,旁有狭窄石阶路上行。

登上石阶,眼前开阔,一片平地。

一座石屋,与悬崖峭壁紧紧相靠。

路旁石刻
龛外崖壁上有“大隋开皇七年(587年)寺主王子华”和“大隋开皇十年”题记,当为石窟开凿年代。它是造像断代的确切依据

视线转向右边,见一矮小石门,应该为原山门,现门下为悬崖。清代建造的石结构小山门
旁边立有石碑,字迹模糊不清。明清重修等碑4通,




山门后,近悬崖处有开凿石潭一个,潭边有石洞若干,应为立柱,看样子,应该原有房屋在此建设,只是不知所踪。

水池旁有一铁门把手的地下石洞,为一龛。

抬头看,一座石屋矗立眼前,墙后应该另有乾坤。

小心上去,到达第一窟门前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白佛山一号石窟【隋代】俗称“大佛洞”。窟口南向,东西两壁平直,北壁弧形,平顶,高9米,宽5.5米,进深7米。窟口有元至元六年(1340)砌垒的石墙一道,其中下部辟拱形小门。窟内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像端坐于方座上,上半身为圆雕,头饰螺髻,身披袈裟并遮掩腿足部,手作施无畏、与愿印。方座饰有二兽、二力士和覆莲纹。通高6.70米。东西两壁开凿小龛,或方形,或长方形,或莲瓣形,部分小龛饰垂帐。小龛上下排列整齐,每排1—6龛不等。造像内容为佛、菩萨、侍者、供养人及佛教十六王子故事,多数龛内刻1尊,少数3—5尊,唯东壁最下部一龛雕凿“涅槃图”,计10尊。龛侧有像主题记近千字。龛外崖壁上有“大隋开皇七年(587年)寺主王子华”和“大隋开皇十年”题记,当为石窟开凿年代。窟前平台上有清代建造的石结构小山门一座和明清重修等碑4通,窟西崖壁上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题刻“白佛山赞”。

一号窟入口的刻石,显示这个一号窟外的石墙在古代就已有,保护大佛不受破坏。是一个莱芜

第一窟为主窟,又名隋窟
此窟开凿于大隋开皇七年,开皇十年竣工,历时四年雕完。窟口面阳,内正中雕有释迦牟尼园雕座像身高6.7米,结跏趺于束腰仰莲座上,壶门内雕有力士、供养人及瑞兽狻猊像。像肉髻低平,涡纹型发髻。面相浑圆,眉如长月,眼球较小,唇较瘦薄,双耳硕大,颈粗短,宽圆肩。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伎,左肩系一勾钮式带,将衣角束起,衣纹简炼流畅。手施无畏与愿印(说法印)。形体硕大粗壮,面相慈祥,微含笑意,为典型的隋代造像风格。据专家考证,此像既有中国其它石窟隋代造像共有的特点,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全国实属少见。
这尊释迦牟尼佛,经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的专家考察后认定为"齐鲁隋代第一佛",释迦牟尼佛的雕刻技法是南北朝刻法的发展,衣褶线条有独特风格,有浓郁的民间风采,被誉为一曲美妙的"下里巴人"。

主像的两侧即东西两壁,排列十多排小龛,俗称“千佛崖”。每龛造像栩栩如生。每龛造像多在1-5尊不等,像大者高35厘米。小者仅10厘米,有佛像、菩萨像、天王像、罗汉像等,或端坐莲台,或合掌而立,神态各异。
龛旁有像主题记,笔法古朴,线条雄健,字体有从隶到楷过渡阶段的风范。


每龛制像龛旁有像主题记,笔法古朴,线条雄浑,字体有从隶到楷过渡阶段的风范。

还有“讲经图”和“涅盘图”。
东壁下方这一长方形龛,内雕“涅盘图”像,为释迦牟尼寂灭之相。即释迦牟尼升天悼念仪式。此像头南面西左肋侧卧,与佛经记载头北面西右肋侧卧不同,且此像肋骨裸露明显,形体消瘦。象征释迦牟尼入殓前的艰辛修行;十大弟子围坐身旁,有的抱脚抱头,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低头默哀,各流露了悼告师父的真情,是一幕活生生的吊丧图。这种“涅盘图”像在我国仅有两处(另一处在山西省),反映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体显干瘦、肋骨裸露国内仅此一处,这在石窟造像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无畏印

与愿印

窟外有大隋开皇七年寺主王子华□□□等刻字。

窟外的东面,有一小石窟,内有露天造像一座,其他9座未找到。
东面看有一石窟,为第四窟,又名宋窟
位于最东侧,因造像年代为宋代初年,亦称为宋窟。
拾级而上,到达门前。铁将军把门

第四窟,又名宋窟
位于最东侧,因造像年代为宋代初年,亦称为宋窟。宋窟位于隋窟东侧50米处,有依山而凿的石阶相通连。窟门向西。窟内原有造像12尊,现存8尊。
北壁主像为一佛二弟子像。中间佛像为倚坐像,亚腰叠涩方顶座,壶门内刻力士及狻猊。像高肉髻,面部较宽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纹厚重,线条较粗。其左右各一站立弟子像,均施莲花合掌印。其右还有一尊结跏趺佛像,施禅定印,面部略显苍老。座前有一小尊大肚弥勒像,肚腹凸圆裸露,双手抚膝,笑容满面。

其中珍贵者有二:一是北壁上的观音像,体态丰腴,面容和蔼,两耳垂肩,仍保留盛唐风韵。该像两侧侍者着百褶裙、褶皱仍保留有魏晋风格;

二是最可贵者东壁上雕造的鉴真大师高浮雕像。
东壁为罗汉像,均光头,结跏趺坐,或施禅定印,或施莲花合掌印,慈眉善目,微露笑意。在宋代,由于传统的儒学得到改造和加强,而佛教走向衰落,此窟内造像体态多显生硬,表现出宋代佛教造像走向末期的特点。

南壁

继续寻找另外两窟
从第四窟下来,折回向西,见路旁有一石窟,不大。为第三窟,又名唐龛。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白佛山三号石窟【唐代】俗称“唐窟。位于一号窟的西南。窟口南向,平面呈马蹄形,后壁呈弧形,平顶,高0.90米,宽1.20米,进深1.20米。北壁凿一尖拱龛,龛内高浮雕一佛二胁侍。佛为弥勒佛,高0.90米。高肉髻,着僧衣,披袈裟,袒胸,端坐于方台上,双腿下垂,跣足。左手按膝,右手似作莲花拳印。头后有圆形佛光。二胁侍皆立姿,头后有圆形头光,高0.70米。窟西壁有“唐齐州司马张颖造弥勒佛”和“大唐故节度使”题记。 
三佛窟,又名唐龛
位于主窟西侧与主窟相距20米。以石壁凿拱形龛,内有造像三尊,被专家考证为一佛二弟子像或称一佛二菩萨像。此窟雕像为唐代所造。

旁有刻字,模糊不清。窟西壁有“唐齐州司马张颖造弥勒佛”和“大唐故节度使”题记。

继续找寻第二窟
转到西面,看到有鼻子崖的标识,抬头看,似有路的痕迹。

原来第二窟位于隋窟的西侧上方20米处的峭壁上。窟有两口,一向南,一向西,南口下为断崖,只有从西口攀缘人工石窠(当地群众称抠罐子鼻)方可出入。

小心攀爬

悬崖壁上,仅容一个人站立

登上石梯

下看,由于地方太小,不得不把脚也照上了。从二号窟往下看,图石凹就是石鼻(当地群众称抠罐子鼻)

抬头看,第二窟到了,铁将军把门。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白佛山二号石窟【隋代】俗称“小佛洞”。平面成不规则形,北壁略弧形,平顶。高4米,宽7米,进深5米。窟口南向,开在悬崖峭壁上,窟西侧另辟一通道,通道口的上下方石壁上设石鼻以便于攀缘入窟。窟内雕一佛二侍者。北部中为阿弥陀佛半身像,高2.40米。上部为圆雕。高肉髻,面部硕长且雕刻细微,有白毫相。身披袈裟,于胸前系结。右手向前方,手指残缺,左手心向上置于腹前,手指微曲。东西两壁各高浮雕一侍者半跏跌坐于金刚座上,头戴花冠,着僧衣,披巾,胸前系璎珞,一手按膝,一手作施无畏印,高1.10米。
窟壁上有“大隋开皇十年”(590年)沙门昙现、刘子贵的长篇造像题记。窟口有“嘉靖四十八年(1569)八月望日立”题记。

第二窟
趴在石壁上往里看,该窟造像共3尊,仅看到2尊。主像高2.4米,双膝下垂,面南端座,高肉髻,戴法网,两耳垂肩,面目丰满硕长,嘴菱角形,唇润颐丰,鼻梁略高,雕刻精细,形象逼真,而下半部分线条间接,雕刻粗犷,与上半部分形成显明对照,这种刻法,与河北、鲁中、河南等相邻造像石窟中风格明显不同,这大概是白佛山造像人的"匠心独运"吧。
主像两侧为侍者,结跏状,头戴宝冠,身着袈裟、璎珞。

小心从上面下来,转到西面,看连绵不断的山峰。

从此处西去,可以 到达另外一个山头和景区。

由于白佛山山不高,爬山不过瘾,决定登顶。
折回到第四窟,看到左边的山涧似乎有人爬过的迹象。

从佛窟旁的石壁上上行

爬过一个平台

下看,小心翼翼

抬头看

折向右边一个平台

抬头看,巨石压顶

四周换看,下看

从此处看,整个景区沿一条中轴线排列。

看山涧的对面

折回山涧,继续攀爬到顶,东西两边各有野路伸向远方。

抬头看,山崖似乎还没有到头,
几乎无路,继续攀爬,


看看上面无景观,到此为止

沿山脊西行

眼前山壁直上直下,不易攀登


原路折回,下行到达第四窟。沿地线东行百米,折回。

原路返回,到达三教寺,寺庙门已开,收费5元,未进。
下行出景区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