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梯子石在崂山南麓,纵贯崂山东西,梯子石东起青山口,西到大平岚,宽2.01米,加护梯是宽
2.65米,全长10公里,这些道路大多用长条石磊磊而成,依山走涧顺山势蜿蜒于深谷幽壑之中。实际这条路明清年间就有了,古代的梯子石是通往太清宫的主要道路,进山都要走梯子石,是流清河至青山村、上清宫、太清宫的主要山路。现在却鲜为人知。这是因为环崂山公路的修建,交通非常方便,所以过去南线进崂山的主要交通要道就慢慢荒废下来,成了遗迹。
古代到太清宫,过去只有北路和水路,南路就是这条路。梯子石的山脉是从天门峰而来,其东南支余脉蜿蜒陡插入海,形成了一个险峻无比的高岭,别无通途,必须越过此岭,方可到达上清宫、太清宫一带。因上下岭之路竖立如梯,故名“梯子石”。岭顶有一巨石,所余之路窄仅容足,人行此处,必须从石上爬行而过,俯视大海,惊险之极,故将此石名“阎王鼻子”,意为由此走过其惊险如同摸阎王鼻子。后来此石被凿去。太清宫的佃户多在现麦窑,到太清宫从大平岚东南坡,俗称阎王鼻子的地方,从山脚往上攀登,至半山腰,有一段狭窄陡峭石阶,这就是梯子石,是通往太清宫的主要道路,过去送给养,交租子进贡,还有到山里砍柴、拣草都要走梯子石,老百姓沿阶凿路,几百年修路不止。
1932年,沈鸿烈当青岛特别市政府市长期间,采取以工换赈的办法,重修了这条石条路,从此上崂山有了南路。新修的“梯子石”长达十公里,自此进出崂山有了南道。
1964年,环崂山公路的修建,以前南线进崂山的主要交通要道梯子石就慢慢没人走了,成了遗迹。只有喜欢野游的山友还不断行走在这些衰败的石阶路上,感受着其中历史的浸润和岁月的沧桑。 这条路沿途石刻众多,大致有“梯子石”、“天梯”、“鳌首金龟”、“寻真门”,还有李太白的石刻、林钟柱的《梯子石记》等。
梯子石以北是层峦叠嶂的高山,以南是蔚蓝的大海,道路曲折蜿蜒,非常惊险。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林木和烂漫的山花,中途即到达"梯子石"刻石,站在刻石处可向南眺望波涛汹涌的大海。左边刻有"太清宫界"四个大字。然后向东穿越梯子石下到涧底,即到阴凉涧。南边就是"共青团林",向东便到八水河口的玄武洞,该洞由花岗石叠架而成,洞口呈三角形,上方镌刻"玄武洞"三个大字。
“梯子石”八水河段,在修龙潭瀑水库和上清宫游览线路时被毁。在游览路可清楚看到王梦凡写的“天梯”和“鳌首金龟”几个字。在此处上梯子石直上直下,犹如天梯,手脚并用爬到“鳌首金龟”处,豁然开朗,一面是海一面是山,东面梯子石蜿蜒而下就是太清宫。下梯子石,突然一块巨石横道,下有洞,侧身可过,俗称“狗洞”。此名不雅,今名“寻真门”,董海山题书。一路顺阶东下,有高小岩所书“蟠桃峰”,下100台阶有已故书法家王蕴华的遗墨“太白石”,再下100台阶就是唐朝诗人李白酣游崂山梯子石后的刻字:“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生,食枣大如瓜。”他欲乘梯子石升空,“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梯子石路线第一段由大平岚至八水河口。
这是在八水河东面的“鳌首金龟”石刻处,向西拍摄的。红线最高处是“梯子石”石刻,也就是“阎王鼻子”的地方,当然现在此石被凿去,已经找不到了。

大平岚是梯子石的起点。沿环海公路,向东,过景区售票处收费站,约700米处,路左边有一斜坡,顺斜坡而上左转到一小山村---大平岚。即梯子石的起点。
其实防火期间,大平岚的入口也封闭了。其实只要过大平岚,沿公路前行不久,随便找个山坡爬上,注意半山坡的东西小路,一旦找到,向东行走便是,沿途注意红布条。


沿这样的野路走约15分钟

见到石阶路

继续上行

注意左边石刻上有:梯子石故道石刻

继续前行,注意左边石刻上有:梯子石石刻,在此到达本段梯子石最高处,前行直到八水河以下坡为主。
太清宫南至的石刻在大平岚到八水河的梯子石上,与贺中祥书“梯子石”并肩而立,上刻“太清宫界”四个大字。

梯子石石阶路,过石刻后,前行一直是下坡路。
长长的石阶路依山而行,时有时无,有些已经看不出路的样子、有些石阶中央已经长出了小树和荆棘、有些仍保存完好。从其仅存的石阶可以看出其即使与今天的景区路相比也毫不逊色。



道路旁偶见石凳,供行人休息,30年代已经实行人性化的设计,让现代的人感到汗颜,

陡峭的石梯上没有了往昔樵夫艰难的身影,轿夫们的号子声,只是风景依旧在,向南眺望波涛汹涌的大海,美哉

下行到底,可达阴凉涧

这条在民国二十一年用花岗岩砌成的石梯在经过成年累月的海风吹山洪毁已经坍塌一半,再加上山下已开通环山公路,梯梯子石路也已渐渐淡出众人的视野。
石阶已有几段被冲毁,不知还能存世多少年。

下到涧底,即到阴凉涧。阴凉涧的下面就是"共青团林",

过阴凉涧,继续东行,路上可见几段石阶路,大部分为野路。

残留的梯子石路




从“海上名山第一 崂山”石刻上面的巨石阵中过去。
“海上名山第一 崂山”明代山东巡府赵贤字良弼题

玄武洞
洞处八水河去龙潭瀑山路之左侧,为巨石垒成,玄武洞三个篆字,呈品字形排列,分别刻在三块洞石上,字径80厘米。青岛市高小岩书。

前方到达景区路

到达梯子石”八水河段,在游览路可清楚看到对面“天梯”和“鳌首金龟”石刻。

由八水河景区路段上行可达龙潭瀑和上清宫,在龙潭水库旁,可看到一段梯子石古道
下行,到达龙潭水库边,抬头看,栈道依然在

沿库边走,看到一段石阶路,应该为梯子石古道


继续前行,为土路

梯子石第二段由八水河至垭口。
梯子石八水河段,在游览路可清楚看到“天梯”和“鳌首金龟”在此处上梯子石直上直下,犹如天梯。


这是在八水河西面向东拍摄的梯子石,红线为大体路线,最高处为“鳌首金龟”石刻。

鳌首金龟
隔八水河与玄武洞相对之山巅,岩石如鳌似龟,仰头翘尾,作龟伏状。字镌于摩崖之上,行书,字径3米半,在山下即可相望。青岛市王梦凡书。传说中的鳌,龙身龟背,力大无穷可以背得动泰山,又因鳌是龙生九子的老大,古时候考取第一或者名列前茅,就称独占鳌头。
东北面上面刻有四个大字"鳌首金龟"。
天梯

过检票口,随便找个缺口,下行到河道,过河到对岸 。
注意岸上的红布条。

上行不久,达到天梯位置。只看梯,未见天

天梯
穿过八水河,登上天梯就可见一巨石,上刻有"天梯"二字。天梯也是梯子石的一部分,比梯子石的阎王鼻子那段路更陡更险。镌于八水河公路桥北之半山石阶旁。清代以前,进山无路可循,当地山民沿山凿石阶而行,进山之难,犹如登天梯,故名。字径2米半,在海滨即可遥望。青岛市王梦凡书。


过天梯,整齐的石阶路伴你一路上行



想不到,在陡峭的悬崖上,竟然有这么好的石阶路




前方尽头为最高处,左边为“鳌首金龟”石刻。

到达鳌首金龟处,在高处没能拍的完整的四个字

在下面游览路上拍的

到达最高处山顶上有一座山神庙,此庙附近是观海的最佳位置。

向东看,太清湾和崂山头

高处四处看看
向北

向西

向下

过松树下行,又是下坡

很好的石阶路

继续下行


寻真门
下行向东15分钟,到达寻真门,见巨石横卧道中,石下有洞如门,自古为进山必经之艰险处,人登至此,不敢越石而过,只得穿洞而行,俗称“狗洞”,林钟柱《梯子石记》中记有此洞,因此名不雅,今名“寻真门”,取其进山求真之意。字镌于洞额横石上,面西,字径80厘米。青岛市董海山书。


蜿蜒而下就是太清宫

大通口
现在已被公路口取代,公路岔口沿右边直行可达太清宫,沿左边经索道站,过垭口可达青山村。返回可达八水河


防火期间,为了不找麻烦,随便找个山坡,下行到马路。
公路上向太清湾看去,真的很美

下行为"三清门"
"三清门"地处太清宫北公路下老道坟旁,大通口以东,在太清索道站以南有三清门,海拔120米。宫东山路未辟前,此为入宫必经之地,一圆锥状石崮,从中一劈为二,系自然断裂而成,纹理对称,呈门状,中可行人。传说邱长春等北七真来太清宫时,即沿此路而入三清殿,故题刻“三清门”于其北侧,系篆书,字径70厘米。青岛市高小岩篆书。


摩崖石刻纪念抗战八周年
在太清索道站以西1000米有巨型刻石"山海重光",海拔230米,背靠宝珠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此四个大字为楷书,阳刻,字长3米,落款为抗战八周年。此石刻为崂山摩崖石刻,在太清宫的中轴线上,在太清宫以北的山巅巨石之上,字面是凸出的。系1945年8月16日,抗日战争胜利之次日,由当时的青岛市长李先良题刻的,以告诫后人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由垭口向北上行,不远就可见"梯子石记"石刻。
刻石《梯子石记》,为掖县人林钟柱撰。刻石地处梯子石东端登山路南,凿平巨石,长约3米宽约2米,刻记其上,共388字,每字字径6厘米,1980年春青岛市即墨人修德书,全文如下:“梯子石记。山不险不奇,游不恶不快,穷游者莫不知之。梯子石者,亦名天梯,旧以险恶著。辛卯季春,余游九水毕,复转而游此,过麦窑寻山麓而上,面危峰,临大海,虽称天险,然犹樵牧之径也。忽值高山,乱石磊石可,荆榛满目,似洪荒以来,从无游履践之者。折而下,复登两山,其势较前峻。再一山,石崩谷裂,虎狼所不穴,猿鹤所不到,山精木魅所不游。3岩横出,如蛟龙扬鬣,与霹雷角斗于空中,是为天门顶。举目周视,无足迹可寻,乃先悬带其下,持之而堕于石底,神情恍惚,几疑去天尺五。再半里即至梯子石,上之无可登,下则怪石齿齿,倒垂大海中,一侧足即随波叵去。其中一线直上,绝壁千仞,石莫能自立,鸟莫能自飞,即欲痛哭寄书,而天空地窄,四顾无人,思问一樵夫而不得。俯窥之,下有微光圆明如镜。侧身入,众石支一石,翱翔甫定,衔尾卧其上,人从隙中过,约略下数步,仰见青天,忽成异境,盖世俗所谓狗洞者。疾趋下,渡八水河,攀松杉而上,至其巅,望海水如绿玉,则太清宫之西峰焉。一片空明,千山紫翠,仿佛更始余民重睹汉仪,出险神稍定,乃逐步回而望之。光绪乙卯举人林钟柱撰,庚申年春即墨修德书。”

继续上行可见,经"李白赠王屋山人"石刻。
李白著名诗篇《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岛城著名书法家高小岩书。
看前面应该是五言诗,但按五言读,后面却少了一个字。此诗是唐天宝初年李白游崂山后有感而作,前面十句是五言,最后两句却是七言。全诗如下: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酷爱山水的李白,一生游历过众多名山大川,写了大量赞美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但是将游山、观海与寻仙三者结合为一体者,唯独只有崂山。诗中的“劳山”既崂山的古称。相传古帝王欲求长生不老之药,派人登攀此山寻仙觅药。由于山路崎岖,登山极为辛劳艰苦,于是称之为“劳山”。相传李白来崂山时,见到海上的紫气云霞,见到飘然如仙的隐士,品尝到“大如瓜”的崂山大枣。后来李白去王屋山,遇到了志趣相投的孟大融,便赠此诗介绍崂山。这孟大融虽不出名,但他的儿子却是大名鼎鼎,就是唐朝诗人孟浩然。
据原崂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孙守信介绍,诗中所写的“安期公”又写作“安期生”,是道教传说中的著名仙人。相传安期生是琅琊阜乡人,卖药东海边,人称“千岁翁”。他曾经对秦始皇承诺,若遣人到蓬莱山可得到长生不死仙药。后来秦始皇遣徐福方士入海寻找,船还没有到,就遭遇大风浪被迫返回了。据《史记·孝武本记》记载,一个叫李少君的方士对武帝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李白诗中的“亲见安期公”,应是诗人见到了一位自称安期生的隐士。相传李白来崂山时,见到海上的紫气云霞,见到飘然如仙的隐士,品尝到“大如瓜”的崂山大枣。由于崂山的气候、土壤条件比较特殊,枣树所结得枣确实个头很大,但也绝对不可能“大如瓜”。看来李白诗兴大发,又进入了“白发三千丈”的浪漫境界了。
后来李白去王屋山,遇到了志趣相投的孟大融,便赠此诗介绍崂山。据说,唐玄宗读到李白这首咏崂山的诗,遂对崂山仙境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派遣孙昙等人专程到崂山采仙药,并将崂山改名为“辅唐山”,简直把崂山视若左臂右膀了。上行下效,崂山因此而出了名。这不能不归功于李白的诗篇。今崂山招风岭前仍存有“敕孙昙采药山房”等石刻。

上行可见,崂山太白石
在蟠桃峰下李白诗刻不远处,立着一块高三米的长方巨石,上刻“太白石”三字,王蕴华书,这是为纪念李白游崂山而雕刻的。传说这块石头是当年的太白星上一块小石块陨落于此,故名太白石。李白与宫廷乐师、道士吴筠(两人是好朋友,在宫廷里,一个写诗,一个谱曲,搭档非常默契)游至此地,得知这块石头的名字与自己的名字相同,十分高兴。两人经常在此巨石上观看日出日落,听潮观霞光,看山间云雾变幻。酒仙出行,当然少不了美酒,他自认与崂山有缘,又见其峰顶王母瑶池巍峨神奇,于是趁酒兴之机,与吴筠即兴创作出了《清平调·咏王母蟠桃峰》,随后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从宋代以后成为白云洞、太平宫、斗母宫和明道观等内山庙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此举太清宫曾有碑记,后毁于明代佛道之争。
陈振涛在《崂山道教音乐考查记》一文中写道,李白和吴筠这次至崂山,是以一个虔诚的信道者前来参访的。李白和吴筠受到太清宫道长的盛情款待,深受感动,便将南派大型经韵曲牌《三涂五苦颂》传给了太清宫道长詹兆升。此后,崂山的百姓和诸庙道士们便将李白饮酒于“太白石”传为佳话。
据崂山区史志办专家李偲源介绍,唐朝是全国道乐的大发展时期,这与上层统治者的扶持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宫廷里,唐玄宗亲自教授道乐,燕飨活动中演奏的道曲就有60多首。此时,崂山道观庙宇大兴,道乐也随着获得发展,增加了琴、笙、箫、琵琶等一批器乐伴奏。更为重要的是,与全国其他道教音乐相比,崂山道乐因有李白与吴筠的亲自指点,更具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之气质。人们对李白游崂山的诗作耳闻能详,但对李白等教授崂山道士音乐之事则知之甚少。

蟠桃峰
太清后七峰并列如屏,其中一座远看形如蟠桃,名为蟠桃峰。“蟠桃峰”三字镌于40米高之摩崖上。隶书,字径3米半。青岛市高小岩书。

题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刻石在瑶池下,草书,竖写三行,字径50厘米。西安美术学院茹桂于1981年10月游崂山时书刘勰《文心雕龙》句。

远看蟠桃峰,瑶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