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楼市小阳春乍现之时,业内分析人士纷纷归因于刚性需求的集中释放,随着楼市不断增温,市场结构也在悄悄转变,蛰伏的投资客纷纷入场,带动楼市一路飚高,小阳春变为火热的盛夏。“来者都是客”,而今经过一轮震荡,不同的买房人购房心态又是怎样的呢?
依据购房目的的不同,消费者可分为三类人群:首次置业群体、改善性需求群体和投资需求群体。据新浪乐居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合作最新发布的《2009年第3季度购房者信心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三类人群购房信心指数呈现明显的三个等级,其中投资置业者的购房信心指数最高,为107.60;改善性需求购房信心次之,为103.65;而首次置业群体的购房信心最低,仅100.5分。
与以往的投资客略有不同,手头富裕的投资者们对通胀的担忧催生了保值增值的需求,面对股市的低迷徘徊、楼市走出低迷之后的强势走高,他们很容易被吸引到楼市来。而且中高端物业的租金收益率具有一定吸引力(“中原中国”4大城市的商品房三级市场数据显示:北京和上海中高端物业的租金收益率仍接近3%,深圳和广州仍接近4%),更为投资者提供了出手的理由,因而投资置业者表现出了更高的信心。而其他两类购房者对收入的变化和整体经济的冷暖更加敏感,尤其是首次置业群体,处境最为尴尬。
首置群体的“两难”之一:现在买房,对消费环境信心不足;半年后再买,自己的购买力信心指数却减弱
在购房信心指数的二级指标中,消费环境,购买力和供应水平指数均以首置群体信心最低,他们对消费环境和供应水平的信心均处于信心不足区间。
就消费环境而言,为了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住房消费,2009年初两会期间出台了居民购买二套房享受首套房优惠的政策: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购买第二套普通自住房的居民,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一方面首付比例由四成降为两成,一方面贷款利率由基准利率的1.1倍优惠为0.7倍。该政策激活部分改善性需求的同时,也为投资需求提供了契机,却使得原属于首次购房者的优惠失去了政策优势,削弱了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对于供应水平,同样是在2009年初,执行3年多的“90/70”政策陆续在全国解禁,面对2009年的大好形势,开发商想方设法造更大、更豪华的房子,追求更高的溢价和利润,因而可供刚性需求选择的新盘很少。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商品房交易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9年11月12日,市场可供销售的现房和期房套均面积分别为146.6平米和127平米,如下表所示。
小户型的供应在市场上趋于式微,作为其主要消费群体,首次置业者在市场上愈加被边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未来预期的信心指数中,首次置业客户对购买力指数的信心有明显的下降。首次置业者多数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工资赶不上房价涨的快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期望抄底的梦想已经渐行渐远,房价超乎常规的上涨让“攒钱买房”越来越不现实,更多的刚需人群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保障性住房。
首置群体的“两难”之二:购房紧迫感最高,但购买能力最低
首次置业人群对于自身现状和未来预期的购买能力仍处于悲观区间。相较而言,首次置业人群的购房迫切性更高,并且明显高于其他两类人群。
从三类人群打算买房子的时间上也可以看出,首次置业人群的购房紧迫感最高,两成多人群希望在3个月内购房,其中更有8.8%的首次置业人群希望在1个月内购房。可以看出,首次置业人群的购买迫切性较高,刚性需求显著。
最需要房子,却在特殊环境下受到市场无意的冷落;购买力捉襟见肘,却赶上房价高歌猛进的时代,首次置业者的尴尬由此可见一斑。面对多重不利因素,他们显然需要格外的眷顾、而无力与改善型和投资客在同一赛场上竞争。随着保障性住房的落实,形成实际供应,这一困境未来可能会有所缓解;而政府若针对首次购房者推出新的优惠政策,则无论是在眼下还是未来,都会对激活首次置业者这个细分市场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技术说明:2009年第3季度中国购房者信心指数调查采用拦截抽样方式,2009年8月至9月进行访问,针对北京、成都、大连、广州、杭州、济南、南京、上海、深圳、沈阳、石家庄、天津、武汉、重庆和长沙等15个重点城市进行3396名25-60岁,未来两年有购房需求的购房者进行拦截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