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居住证转户籍,看上去很美

(2009-03-30 16:53:03)
标签:

户籍

杂谈

分类: 零点看天下

    上海户籍新政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掀起了居住证转户籍话题讨论的新浪潮。从政协委员到人大代表,从专家学者到“沪漂”一族都被新政激动着,兴奋着,期待着“上海第四次户籍制度改革”横空出世。

    源起,吸纳人才成为上海发展第一要义

 

    “上海没有特别的资源,只有人才……。”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客观分析上海拥有哪些资源时就曾强调吸纳人才对上海发展的重要性。但目前在人才引进方面面临着体制障碍,首当其冲的就是上海户籍制度的体制障碍。2002年以来,上海逐渐缩减外地人才落户上海的额度,不断提高落户门槛,越来越多的人才被上海户籍拒之门外。而与此同时,江苏、浙江以及深圳等省市正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各地人才,上海相较其他省市的人才优势逐渐缩小,人才落户政策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

 

居住证转户籍,看上去很美


居住证转户籍,看上去很美

    开端,上海首先撬动户籍制度的坚冰

 

    2009年2月23日,上海市政府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办法规定,只要满足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期间按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依法缴纳所得税,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无违反国家及上海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的人员,即可申请转为上海市常住户口。新政体现了不唯学历、不唯身份、突出人才、强调贡献的特征。

    上海户籍政策松动了,这给了众多居住证持有者转入上海户籍一线希望之光。“据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咨询窗口的工作人员介绍,户籍新政刚刚公布时,一天有几百人次前来咨询,电话不断。”而且,对北京、广州等其他人才输入地有很大的震动,全国户籍政策或将有较大调整。

 

    发展,居住证转户籍任重道远

 

    仔细揣摩《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及随之出台的四项优先转籍的激励条件,我们会发现,居住证转户籍其实并不那么容易。

    首先,7年的时限对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来说相对过长。目前上海最急需、企事业单位最希望引进的,是那些有相当工作经验和实战技能的人才。这类人才往往在30-40岁之间,正是渴望工作稳定、生活安宁的年龄段,他们的子女也正面临上学择校,因此对户籍的渴求非常强烈。而以现在的居住证转户籍政策来看,这类人才需到40-50岁才有可能获得上海户籍,似乎太晚了一些。

    其次,中级职称使诸多人才受限。“中级职称”这个名词在众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非常陌生,很多岗位甚至没有“中级职称”可以申报。以此作为居住证转户籍的必要条件使很多人才感到茫然。虽然针对此条有相应替代条件:“最近连续3年在上海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或最近连续3年计税薪酬收入高于上年同行业中级技术、技能或管理岗位年均薪酬收入水平的技术管理和关键岗位人员”,但此条件多数企业和个人都难以达到。以个人工资2000元为例,企业正常给员工要支付700元左右的社保。如果按照平均工资的两倍,企业就要承担1800元,这对企业而言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再次,年度总量控制,依次轮候办理使居住证转户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目前的政策以“年度总量控制、依次轮候办理”为指导原则,轮候的标准是什么,轮到下一年度的人才是否需要重新排位,重新排的话又以什么为标准,这些问题目前都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居住证制度从2002年开始实行,到目前总量已达20多万,按照2007年人事局批准入户的有2万多人,这个存量要排10年。

    最后,居住证办理门槛有可能水涨船高。虽然居住证7年可以转户籍令社会各界感觉上海户籍政策确实放宽了不少,但只要采取总量控制,获取户籍的难度就不会有明显改善。不少人担心今后上海的居住证这第一道门槛会水涨船高。某企业人事经理就有切实感受,“2002年专科生还可以很顺利地办理居住证,但05年开始,本科是基本要求,而且还要考虑是否是重点院校。新政后恐怕居住证要求会更严格了”。

    结局,新政可以使城市更美好

 

    评估上海人口承载力,测算最佳人口指标。就相关数据看,上海人口规模还有发展空间,高素质户籍人口可适度放宽。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目前人口规模还不大、人口密度偏低,测算结果显示,在未来20至30年时间里,上海人均GDP按年均8%至10%的增长速度将达到目前东京的水平,其人口规模应至少达到2500万甚至3000万,而1992至2006年期间,户籍人口平均每年仅增长5.62万,即使记入非户籍常住人口也仅每年增长22.31万,不能满足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在有序放宽户籍限制时,可优先考虑已经在上海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高学历、高端人才,控制人口但不控制人才。


 

居住证转户籍,看上去很美

 

    给予重点扶持产业特殊政策倾斜。新政还需考虑上海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对重点扶持的产业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在人才储备上体现科学发展观。

    专家和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评定工作。对于人才的界定,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标准。优秀人才引进条件,应该把学历和能力结合起来,而能力的衡量标准非常复杂,可以由各个系统、行业制定出各自的人才评估标准,方便操作。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具象人才评定的标准。

    公开操作流程避免暗箱操作。户籍新政后,人们的关注点将更多转移到实际操作流程中。具体操作中需做到标准公开,有据可查,及时反馈。首先对于获取户籍的第一道门槛——居住证的申办需要公开透明,严格审核;其次对每年总量控制的具体数目及轮候原则需要明确公开;再次对于提前获取户籍的“优秀人才”的条件需要公示,防止腐败滋生。

 

    户籍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此次上海的《试行办法》只是一个宏观的构想,还有很多操作细则有待完善和落实。户籍改革如何切实使城市更美好,尚需各方共同努力,集思广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