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就业应与创新型国家相结合

(2010-03-07 06:54:42)
标签:

就业

创新型国家

大学生创业基金

大学科技园

人力资本

分类: 职业教育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有一句话贯穿报告的全局:“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这里面孕育着一个重要的转机,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大力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是建立创新型国家重要条件。

 

经济增长之所以为内生,是因为在不依靠外力的前提下,若平均而言所有的经济行为人花费在技能积累上的时间不断增加,整个经济体系的人力资本水平就会持续提高,经济长期增长因而得以维系。

因此,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人员的数量越多,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就会越高。我国处于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期,为应对全球化影响的挑战,建立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性的人才。

而大学生是国家知识文化的宝贵财富,最近几年大学生创业难和就业难,使得与国家经济建设相脱节,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包袱。这里面存在体制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推进,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成功实现经济追赶的模式正被许多国家效仿。

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经济增长的分类比较表明: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教育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教育结构安排,不仅是对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关口,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在大力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就业市场对高层次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发挥创造条件。

 

如何将大学生的就业难转换为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将“包袱”转变成“动力”,关键是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为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把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投资和改革的重点。

高等院校要成为我国科技知识成果的重要生产主体。高等院校的基础科研平台的总量在不断增长,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推动产业创新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从推动产业创新的具体模式看,高等院校采用的主要方式有:专利发明、技术转让、直接创建校办科技企业以及大学生科技园等。

我们必须树立教育投资先于物质资本投资的理念,把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投资,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不能看培养了多少毕业生,而必须看造就了多少创新性人才。创新能力应该成为衡量一流大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杆。

 

二是设立大学创业园和大学生创业基金,增强大学毕业生创业能力。

随着社会服务逐渐引入到我国现代大学生的三大基本职能体系中,大学校办产业或校办科技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大学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已经逐渐成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我国的高等院校正在通过校办企业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型方式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学既要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也需要成为创新的实验基地和企业场所。

日渐兴盛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开始在推动我国的产业创新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推广在重点研究型大学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从资金政策和硬件方面予以支持,让有创新意愿和能力的大学生在学校阶段就能够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这些国家大学科技园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实现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员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

 

三是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就业应与创新型国家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国家可以考虑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给以信贷和资金支持。这样的基金不应该视为商业投资,而应该视为人力资本投资,视为国家能力建设的一部分,属于国家的战略性投资。

我国企业和中小城市存在着大学毕业生的巨大需求,但这种需求因为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企业和中小城市服务而难以得到满足,企业缺乏科技创新。国家最近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仍然需要更加明确的激励措施。例如,工资和收入的浮动优惠措施,增加创新普惠和给予政策便利和优惠等。激励大学生帮助企业开发出新产品、新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