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的裸奔反映什么
(2009-11-09 06:49:19)
标签:
就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金融晰财经 |
分类: 时事政治 |
从每个人的心理上讲,这是一个不能接受的事实:一是破了国人或者是世人的生活常规,二是居然出现在大学生身上,三是发生后金融危机时代。据说,是为了抗议学校每晚11点的断电断网政策而对此下策。
他就此事件在新浪博客《不得不说》:“首先,要给以下人员郑重致歉;第二,希望你们讲立场的同时,也和我讲讲是非。……第四,对于一切后续我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我,准备好了!”在不到3个小时内,阅读约48776人次,评论达474人次。
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们了解了他的存在。
如果不去追究这件事结局如何,或者表示对此事是同情还是反对?一个大学生健康心理应该满足如下标准:
第一,良好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理智、稳定、愉快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对生活和学习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对未来充满希望,
第二,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意志健全的大学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自觉的行动,活动中体现出充分的自信心、果断、坚韧、独立和较高的自制力。
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往往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乐于和人交往,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于待人,对人尊重、信任、友爱、理解、乐于相助;能与人友好相处,同心协力、合作共事。
第四,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自我认知方面有“自知之明”,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用上述的标准去衡量,已经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当今的心理状态:
一是采取过激行为,希望得到社会重视。大学生在内心体验方面往往比较丰富、细腻,更注重情感生活。但由于他们的情绪、情感具有两极性、矛盾性的特点,自控能力不强,感情比较脆弱,常常会因日常生活中的一点小事而情绪波动。
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难以定位,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和矛盾心理。这种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自我的不统一,就易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对学校、社会乃至现实的不满,造成心理问题而产生反常的行动。
二是对生活的失去积极向上的追求,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会表现出抑郁、恐惧、妒忌、空虚、无助、焦虑,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状态。因社会认知偏差,对许多问题缺乏一个客观是非的标准,偏激、好冲动,情绪易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意志力又薄弱,易形成暴躁、脆弱、自私、多疑等不良人格特征。
从制度上分析,此事也是发生中的必然。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心理常常会发生扭曲,高等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课程之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要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广大大学生提供健康心理的平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满足大学生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需要,从而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前段日子,国人经历了大学生落水救人的感人事迹,许多人眼泪还未能擦干,但还是不能足以挽救一些大学生真正的生命价值,不足以挽救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还是不能拯救深藏在心灵深处不完全开放的灵魂,大学生争嫁富二代或者黄世仁;有人形容中国目前的大学生就像蚂蚁,头脑聪明,但作为个体微不足道,散落在在群落中“聚族而居”才能获得力量。将这些事例整合在一起,应该让我们猛然醒起,大学生是目前社会上最需要引导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