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经济财经劳动力成本微笑曲线失业保险中国 |
分类: 宏观经济 |
所谓经济增长转型,是指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依靠增加固定资产投入转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由于中国启动了4亿人民币的投资。针对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行业,包括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石化和物流等行业,共同制定了振兴中国产业的规划。
因此,此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将矛盾的解决引向深入,十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迫使中国产业结构做深层次的调整,这会影响到就业的产业结构配置,吸纳就业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目前,劳动力市场发出强烈的信号,首先是在沿海和内地城市出现了民工荒,尽管去年下半年中国连同世界其他地方都遭受了经济放缓的冲击,但是浙江四成企业出现“招工难”;上海对108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去年劳动力成本的升幅却高于2007年,一些企业面临着转产,同时抱怨熟练技术工人的长期不足。
因此,经济增长转型将从四个方面支持劳动力成本上升:一是出口企业压力加大,贸易保护给中国增加人民币的汇率增加了压力;二是《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实施,增加了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用工成本;三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对企业改革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四是中国工资的增长低于CPI增长幅度,扩大消费需要提高劳动力成本。
按照经济学原理,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决定了企业的产品价格。即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生产成本等于边际生产价值,那么企业的利润才会达到最大。
中国应当看到由于经济增长转型而由此引发的失业问题,一些情况下隐性失业会浮出水面,由政府倡导的稳定就业将由于转产而消失,甚至还导致了暴力事件的发生。这使得中央政府刺激经济、保持劳动者就业而免于陷入困境的努力变得更为紧迫。
目前的形势是如果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劳动生产率不变,企业的产品价格会上升导致企业竞争力减弱。因此,企业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会减少吸收的就业人员。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企业会想方设法通过改进技术、创新产品、规范管理等方式改善企业经营,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中国的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迫使企业改革技术,提高聘用高素质的人才,从社会的整个效应来说经济增长转型,从而导致就业量的减少。由此引发,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与稳定就业产生的四大矛盾:
既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又要采取措施稳定企业用工;既要培育和扩大新的就业增长点,又要扶持中小企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来稳定就业;既要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降低成本和降低消耗,又要扩大和深化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既要帮助劳动者提高收入,解决民生问题和关注社会和谐发展,又要减轻企业在金融危机承受的压力,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这是一个企业更新换代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点:它会导致中国的积极就业政策与扩大就业受阻,与政府提倡的稳定就业政策、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相悖。因此,对中国来说,就业工作当务之急是加大就业保障和稳定就业,发挥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转换结构和治理失业的作用。
事实上,宏观经济的矛盾始终处于保经济增长还是保就业增长的选择过程,而在此过程,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将一个长期的过程。解决上述的四个矛盾,最关键的是发挥就业培训的功能,帮助劳动者能适合企业转型,从而获得新生的就业岗位。
在过去的阶段,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要通过压低用工成本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利润,因此它根本就不需要思考技术进步、管理规范、产品创新等问题。一些大大的厂房,成百上千个工人,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单调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拿着仅够温饱的工资。
由于人工成本低,看起来这些工厂的效益都还不错,投资人都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但实际上这些企业从事的是“微笑曲线”上最底部的低附加值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是非常弱的,一旦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根本没有任何的应变能力。因此,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类企业受到了冲击,甚至有的已经退出经济舞台。
在未来的阶段,这些企业不仅需要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也需要开拓销售渠道,将先进产能的技术用于企业革新改造。要把节能降耗放在首位,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突破关键技术,使用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企业规模,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过剩产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这样看来,大多数企业不仅仅是停留在“微笑曲线”上最底部的低附加值产业,只能是向“微笑曲线”上端移动,这是中国企业提高产能的关键。
因此,从经济增长模型的转型看,企业的就业量下降是肯定的,这对我国就业方针提出新的挑战。从我国就业保障的发展实践看,政府要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不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而且要帮助企业走集约式和内生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符合当前经济增长转型企业更新换代的需要,也符合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规律。
目前要着力增加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1]一是要树立新的失业保险理念,以确保生活为基础,以就业服务为途径,以重新就业为目标;二是作出制度安排,放宽已有促进就业项目的享受群体范围;三是增加促进就业支出项目。针对不同时期促进就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增加促进就业的支出项目。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各省市正在研究和制定扩大失业保险范围的通知,以实现从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的转变:一是对于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转业转岗培训;二是对于中小企业、资源枯竭企业进行再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三是帮助暂时发生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企业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