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就业求职村官无差异曲线发展价值财经 |
分类: 职业教育 |
当村官还是当工人?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选择:当村官意味着到农村或者边远地区工作,只有近1/3可以进入国家公务员系列;当工人意味着在城市工作,企业提供的大学生见习就业岗位和政府提供就业补助,就业率达63%(浙江)。
传统的大学生会选择自己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但在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上是行不通的,高校的扩招和人力资源市场供需脱节,迫使大学生转向。在金融危机时期,有两种趋向重新回笼,一种是选择报考研究生或专业技术院校,暂时退出人力资源市场;另一种是选择政府倡导的当村官或者当工人。
一、当村官的政策环境
从2005年下半年至今,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12个政策性文件,16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文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开发基层公共服务岗位,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在原有推出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助理,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等岗位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再推出部分社区和农村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基层工作岗位。
在解决地区就业发展不平衡上,政府部门拓宽就业渠道,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农村、西部和社区就业,从而调整不同地区就业结构性矛盾。
二、当工人的政策环境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在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三、当村官和当工人的选择
应该说,大学生在金融危机时期,所确定的长期就业效用贡献区域或职业定位,这一搜索定位过程依循个人的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进行,因此就业选择应该清楚地反映个人的价值追求与抱负。
大学生的发展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人们一种主观评价的满足状态,可以用就业无差异曲线来衡量它,如果用横轴OJ表示大学生追求的经济价值,纵轴OD表示大学生追求的发展价值,可以得出大学生满足状态的就业无差异曲线W(如图)。
如果大学生选择当村官,去西部、农村、社区工作可以力展宏图提高大学生发展水平,因此当村官是以发展价值为主的价值追求,按照就业效用最大化定理,大学生当村官的就业选择,是追求发展价值大和经济价值小的组合,就得到村官的资源约束线AB。
如果大学生选择当工人,相对于农村村官的优惠政策,其在城市工作经济价值会大些,但受企业培养限制其发展价值会小些,按照就业效用最大化定理,大学生当工人的就业选择,是追求发展价值小和经济价值大的组合,就得到工人的资源约束线HG。
在图中,AB是大学生当村官的就业行为选择,它与就业无差异曲线W切于F点,表明在F点实现了他最大的就业效用;GH是大学生当工人的就业行为选择,它与无差异曲线W切于E点,表明在E点实现了他的最大就业效用。显然E点与F点都在W上,表明这两个人满足水平是一样的,但是就业效用的组合是不相同的。
由于村官追求是一种发展价值的追求,相对具有刚性,经济需求追求是一种物质追求,相对具有弹性;而工人追求的发展价值相对具有弹性,经济价值相对具有刚性。
所以得出二个结论,一是如果大学生追求所实现经济价值不高,追求所实现发展价值较高,那么他同样可以获得较高的满足水平;二是当村官和当工人的经济价值(工资)接近的情况下,因为村官的发展价值较工人高,村官的就业效用区域就会大于工人的就业效用区域。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中城市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并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岗位。因此,选择当村官发展价值大些,就业效用会更高些。
但在现实当中,大学生大多数选择在生活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不愿意去西部、农村和社区等艰苦地区和收入微薄、工作辛苦的行业和单位就业;而且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高,存在着求职定位过高的倾向;90%的毕业生瞄准的是中等以上城市,高校半数以上的毕业生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但学成之后愿意回到原地就业的不到1%,很少有大学生愿意到西部边远地区或者自己的家乡工作。
四、当村官存在的问题
据 《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大学生村官在 “三年期满后去向意愿”中,有42%的村官选择考公务员,续签做村官和农村创业的只各占13%。然而现实是,目前政府从大学生村官中吸收公务员的容量十分有限。
就鼓励大学生当村官而言,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知识性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由于地区的差异性,而且满足了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这是一项把大学生的发展价值与国家经济建设相统一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动因就是现在要加大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发展价值的政策支持,可能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目前为卸任的大学生村官指出了7条出路,除了增加事业编制、定向招录基层公务员外,还可以选拔符合条件的村官直接进社区工作、鼓励企业招用合同期满村官、支持村官自主创业、各区县和各企事业单位积极挖掘就业资源提供工作岗位等。
五、当工人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见习制度开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有许多用人单位在见习中看中了人才,与见习生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在南京、杭州等城市,见习生转为正式员工的几率均在40%以上。沈阳市对595家就业见习基地的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通过见习实现就业的成功率接近80%。
当前在开发见习岗位的同时,也应抓紧完善就业见习的权益保障机制,对见习单位、见习生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细化,对于可能出现的纠纷和事故尽早明确监督和协调主体。就业见习制度刚刚起步,只有做好做周全,才能得到各方认同并持续下去,进而真正发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六、结论
可以说,引发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与就业环境之间差距的深层根源,还在与大学生的发展价值有关。作为一个享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教育回报的要求决定了他们都具备较高的人生期待和较完整的人生回报。
因此,当村官或者当工人,实际上是在检验大学生的发展价值。就业效用理论促使大学生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如果选择发展价值,必须以损失经济价值或安全价值为代价,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决定了是以寻求发展价值为主导的经济行为。
但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人放弃选择当村官,从而选择当工人。而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群体,大学生又大多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其就业期待普遍高于就业环境的实际水平,致使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可避免与发展价值不相吻合的挫折。这正是逾8成大学生认为难觅理想工作的原因。
其实人对社会理解和社会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真正的社会理解和解释必然伴随相应的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总是凝聚着或折射出人对社会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