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就业流程(2)
(2009-04-21 09:56:48)
标签:
就业求职效用大学生毕业生杂谈 |
分类: 充分就业 |
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政府倡导制度环境,动员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共同发挥作用;但是最终结果还是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行为选择。根据相关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呈现以下总体特征:
1、外资企业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高达30%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但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企业就业的大学生很低。他们是追逐外资企业能够带来很多的发展价值;同时外资企业带来劳动者就业行为理念的改变:(1)、多种选拔方式对人力资源素质的影响。
外资企业一般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力资源市场、从全国各大学招募等方式选拔人才,通过严格的考核加以录用;如惠普电脑公司在选拔人才时,以“自立、负责、探索、创新”为标准,选择那种勇于担当艰苦而有前途的工作的人员,选择那些将权力与责任集于一身而能胜任的人员,而不是录用那些只会消极地惟命是从的人。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外资企业在人事管理中确立了尊重个人的基本原则,特别强调个人能力与现任工作的适应性,十分重视职工、尤其是中下层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倡导自我实现、追求卓越的工作价值观。
(3)、事业部型的组织形式对人际沟通的影响
许多外资企业采用了事业部制的分析型的组织形式,各自的组织体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是为了机动、灵活地适应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
(4)、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对收入报酬的影响
外资企业十分重视工资的评定和业绩的考评,一般采取职务价值制的工资制度,即根据工作难易度与重要性,对大小职务进行分析与评价,绩效与工资挂钩的报酬激励制度使工资充分反映个人的业绩。
这些就业行为理念的转变,很明显是对大学生适应市场就业能力的一个挑战,许多人表现在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市场预期、市场沟通等方面的欠缺,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许多大学生的“外资企业”梦变为泡影,但并未能意识到个人的就业效用并不仅限于此。
2、内资企业占40%,其中有26%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在市场就业中寻求自己的安全价值;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仅有8%和6%的毕业生把民企或私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其较高的发展价值也被大学生忽略。
根据调查,被试希望将来国企就业的行业类型前三名依次是:“银行、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贸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大学生对经济价值追求处于领先地位;而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创造就业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具备相应的发展价值;但现实中小型组织正规化、部门化程度低,管理幅度宽,所有者、经营者集于一身,决策权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人手中,由于固定的职责很难适应多变的企业工作和市场变化。
因此,大学生对中小型组织的就业极不稳定,就业效用的发展价值和安全价值受到影响;职务分析与设计缺乏严谨性,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不是通过培训,而是根据工种的需要,将合格的员工提拔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上,或者是根据对应聘人员的可靠性、将合格的员工提拔到更高一级的岗位上,或者是从外部补充人员,有时甚至出现市场部的人员兼做行政工作、财务人员同时也是人力资源主管的“兼职”现象。
这种“近亲繁殖”式的人事制度,极大挫伤了大学生的就业抱负和幻想,造成中小企业人才流动频繁,许多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付之东流;因此,就行业和类型来说,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有良好的经济利益的行业和单位,而不愿意到收入微薄、工作辛苦的行业和单位就业,这反映在大学生在就业效用问题上不同单纯的理念,分析大学生就业变量问题上动机更加复杂。
3、国家三支一扶和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25%。公务员报考持续“高烧”,2006年共有50余万人通过了招考部门的资格审查,报考与录取比例达到48.6:1,而2005年的这一比例为37:1;如今公务员考试已超过高考、考研,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局面,公务员在就业行为选择中具有较高的安全价值和一定的经济价值,大学生在就业难、竞争大的压力下,也挤入发烧友队伍,大学校园的公务员由“局部发热”转向“整体升温”。
4、最能体现发展价值的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仅有4%的毕业生表示就业时会选择自主创业,这与几年前热闹的毕业生创业热潮相比,冷清了很多。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同期“希望就业的单位”一项调查中,有24%的被试人员选择了自主创业,但当真正面临就业难的时候,只有4%的人愿意自主创业,这样大的反差,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和想法,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并没有做好物质和思想的准备。
从问卷调查和走访的情况统计分析,许多创业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前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等,这些无一不反映出大学生创业知识的缺乏。
此外,还间接说明国家和政府在大学生创业领域的关注程度不够,对于一些实际的便利,如创业资金的筹集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扶持,因此也就造成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结果。
由于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效用本身存在着内在的就业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约束,通过实施分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分别改善经济价值、发展价值、安全价值和情感价值系统;但在目前就业理念引导下,在初次就业率70%的情况下近有七成大学生要改行,实际上每年的就业成功率只有50%,势必发生大学生就业流动、就业行为选择非常频繁的局面,因此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效用变量进行分析,便可最终可以取得生命资源和人力资本投资两大约束条件下的就业效用最大化,便可对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政策支持。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就业选择第一定理,等边际原则对大学生初次就业不能完全显现,因为存在就业流动无障碍与就业长时间的比较,但是就业选择第二定理的无差异曲线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界定自身的就业行为,在既定的就业时间确定两种对自己最有用的价值积累就业效用,只要保持就业效用的连续性,无论何种方式的就业选择即可实现就业效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