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上转载的一篇文章,一个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的孩子的真实感受,总体来说,我认为该学生没有了解国际交换生项目的主旨,之所以没有快乐的度过这一年在美国交换学习的生活,是因为选错了留学方式,这样就是我常说的,选择正确的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生的背景条件都不相同,他们适合的项目也是截然不同的。
请参考:7.3 美国高中留学项目全面解析
该文详细介绍了四种赴美就读高中的方式,以及需要注意的要点。请大家合理选择。
以下是正文:请大家理性参考并合理评论。
转载人的评价,合理看待。
“出国留学辛酸血,万恶美帝心歹毒——”
某个在美国留学女孩的真实经历,正文部分非本人亲历亲撰,转载地址已经得知,若有知情者可告诉我。楼主的话:下面这篇文字是校内的某位同学的转载,我想转的目的是很纯正的,只是作为一种参考,没有作为其他商业目的谋取利益。我转过来只是为了收藏,给自己看的,如果原作者或者文章的知识产权所有者觉得这样做不合适,请告诉我,我马上撤走。
为了让文章更便于把握梗概,我总结了一下。诸多事实无非是说明了这样一些情况。作者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梦想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绕半个地球来到了美国芝加哥边上的一个小镇进行为期十个月的home
stay式的学习。在这一过程当中,她经受住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冲击。作为一个这么年轻的中国女孩来说,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确实有很艰难的适应过程。但是中国人都是好样儿的,任何挑剔任何不满都没有让她屈服。我觉得,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进取心真的非常强。整个中华民族真的是在上升的。但是问题在于,任何新生力量对于旧有的格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是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更是在从整个民族到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的一种心理压力。不仅从宏观的角度看,从美国到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上升不适应,就连微观层面上,这个homestay的单亲家庭也提供了这种心理不适应最直接最真实的例证。我还要指出的是,美国确实是强大的,但是她的强大就在于它是新的,她没有历史的负债。她不需要负重前行,她没有人口压力,没有环境压力,没有外界的安全威胁,有的只有它威胁印第安人和墨西哥和古巴,以及后来的菲律宾日本等。这样一个天堂般的国度里的国民,自然而然的会有一种豪情和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上帝之城”、“山巅之城”即由此得来。这种心态既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意义。在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处于上升阶段时是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在国家被强敌慢慢赶上时,则表现的就是一种“狗眼看人低”的酸葡萄心理。我们生活在逐渐强大于他们的时代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幸运是因为,我们不用像百年前那样过着动荡不安的朝不保夕的生活,切身体会着国家危急的痛苦。不幸是因为,那些崛起的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走的从来没有像我们那样那么艰辛。不管怎么说,既然生于这个时代是我们无法选择的,那么我们只有做好自己。像文章里的作者一样,坚强地做到最好。在这个仍旧是丛林法则主宰的世界,生存下来的唯一办法,就是比其他人更强大。我就说到这里,不耽误大家看正文了。
正文
(一)在美国那十个月的心酸,从来没有跟人完整的讲过,别人问起美国怎么样,也是草草回答还好的。最近有关留学的分享越来越多,讲了很多和同龄人融入的问题,那就添加一段一个和同龄人融入没有问题,却在其他方面处处难过的人都故事好了。
好长,像写小说一样,不想把自己塑造得可怜或者坚强。只是小小的展现Home
stay为难的一面。相信也罢,质疑也罢,当作真小说来读。我只是千万的例子中的一个,没有普遍性;而这也只是一篇有感而发的幼稚文章而已。
回到厦门的时候,很多阿姨都会问我,一澍啊,我孩子那么小,是要不要“送出去”的好。所谓“送出去”,就是留学的意思。接着她们也会问我,你说是现在走好呢,还是本科读完研究生再去的好。
我总是跟她们说,孩子越小就越辛苦,但也是一种历练,还是应该问问孩子愿意不愿意。印象深刻一个朋友的孩子,坐在一旁笑说,自己有手有脚又有嘴,怎么会有问题。
看他坚定自信的眼神,我也想起了十六岁的自己。吵着闹着不愿留在厦门,八月份拖着两个大大的行李箱飞过半个地球来到美国。踏上O’hare的那刻内心有无数的展望,想在这片新的土地上一展宏图和梦想。那份心潮澎湃是每个初来咋到的留学生都会体会的,就像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边买新的学习用具边规划自己这一学期要做到这做到那时的充满骄傲的规划感。
自己却没有想到十六转十七这一年过得像一个世纪一样漫长,自己瞬间就老了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