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的时候,我简直不知道该写点什么。上星期,在一个教育工作坊里,遇到小巫。茶歇的时候,我跟她说:“我给我闺女断奶了,一共只用了四天。”她一边掰着吃我手上的橘子,一边欣喜地说:“啊!太好了,真好!”我本来还想告诉她,断奶的时候我没有与孩子分离,也没有分离的条件,家里一共就我们娘俩;还想告诉她,所以她书里建议的“换人哄睡”法我根本就没用上,也没人可换。后来想了想,实在懒得说。在断奶之前,决定背水一战的我,一仗战毕,才发现断奶是如此不值一提的事情,之前的种种心态都是杞人忧天罢了。
风雨欲来之前,断奶这件事让我焦虑得胆寒。从我开始打断奶的主意,到最后形成事实,其间居然有半年之久。我真是再次对自己的天平座气质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实在为自己的“完美出手策略”所累。不论如何,分步骤、逐渐减少哺乳次数还是很适合我的性格的。缓慢地一直断到只剩最后一顿哄睡用的睡前奶了,我才遭遇到最棘手的劲敌。无需睡觉的时候,你可以用别的方式代替母乳,毕竟可玩儿的东西很多;可是,人家要睡觉了,你总不能把注意力从睡觉这件事儿上移开吧?
所以,这顿睡前奶我一拖再拖,遇着个母乳过的妈妈我就问一嘴,一上网就摆渡“断奶日记”关键字,小巫的那篇“慢慢来”我都快背下来了——但是依然——我觉得自己还是没准备好。我甚至开始向身边的老人打听,结果只得到了一堆对我毫无帮助的分离断奶的方法。现在我回头看这件事,发现一个问题。当你需要处理真正的问题的时候,你从书(泛指所有媒体)上看来的知识仅仅是知识,甚至有时候对于你来说只是些文字的堆积,并不能带给你最需要的执行力量。而这个力量的传递必须是一种精神性的传递,所以一定是在一个巧妙的时间通过巧妙的手段传递给你的。具体落实到来源上,没准儿就是某个朋友一句无心的话,或者走在路上,碰巧看见路人的某个行为之类。至于到我的个案,就是这样的过程:
某天,很想断奶的我劝自己别再想断奶这件事儿了。于是,我就神奇地换了个角度,开始琢磨睡觉这件事。睡眠神经系统发育得还不完善的孩子是怎样使自己入睡的呢?在子宫里,他们可以用妈妈的肠鸣和羊水流动的声音安慰自己入睡,出生以后呢?双双在她人生中的这25个月中都愉悦地用母乳哄自己入睡,如果去掉这个辅助手段,她的入睡模式会经历一个怎样的变化呢?这一大堆问题把一本跟断奶没啥联系的书带到了我面前——《每个孩子都能好好睡觉》,一个叫做安妮特的儿科医生兼妈妈写的。
我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一本写给所有睡眠不好的孩子的父母用的书,书中详尽地描述了如何使6个月以上的孩子独立睡一个房间的方法。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完全赞成作者的所有观点,但我在这本书了除了得到了儿童入睡的脑电波分布图(很重要的资料)以外,还得到了我最最最需要的一句话,其实我所缺的,就是这句话:“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没事儿,妈妈在呢”,让孩子确认自己没有被抛弃。”
我迟迟不敢断奶,就是害怕面对双双惨烈的哭泣,因为我知道自己会不知所措。“没事儿,妈妈在呢。”当我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温暖得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在我童年恐惧的时候,没有机会得到这几个字,所以现在的我,居然根本就不会对女儿使用这几个字。但是,现在,在这个现在,事情发生了变化,女儿要帮助我补上这一课了!就是这几个神奇的字,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力量!看完书的当晚,我非常确定地相信:可以断奶了。
真的开始写断奶方法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自己的笔触也和之前我所看到的所有别人口中的方法一样苍白。如此看来,其实方法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当你有了恰到好处的心态时,所有的方法都是对的。
第一天,我认真地告诉双双妈妈觉得太累了,身体不好了,以后不再喂奶睡觉了。2岁的孩子已经很明确这个逻辑关系了,但是她困了以后仍然开始大哭。我心平气和地在她的哭声中安慰她,她发现我确实没有离开,大哭转为抽泣。这个时候我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她已经不再害怕了,抽泣只是对改变习惯的不适应。于是,我更加平静,双双也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睡着了。全过程不到半个小时。
第二天,过程有些类似,但只持续了十分钟。
第三天,哭了三分钟。
第四天,直接睡了,断奶就这样忽然完成了。
今天应该算起来是断奶的第八天了,中午的时候,她又想起来这件事了,笑眯眯地问我:“妈妈,今天可以吃一点点奶么?”我笑眯眯地跟她说:“不可以呀!”然后她捧着我的脸用鼻子噌噌说:“妈妈我最喜欢你了。”我顺势把她抱起来:“那你想怎么喜欢呢?”双双回答:“我想讲故事!”她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件事,并且试图自我调节了。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孩子对于断奶这件事本来是没有任何心态的,只是会有些改变常态的不习惯。而大多数断奶案例中孩子所表现出的焦虑、恐惧、逃避恐怕大多来自其父母内心的投射。所以这样看来,断奶这件事其实跟孩子关系不大,功课还是需要做在父母身上。
尽管如此,我仍然坚持,只要父母相信自己的做法没问题,那么孩子也就会相信这样做没问题。因此,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孩子总是可以断奶的,区别在于适应的模式不同罢了。就喜欢用分离断奶法的母亲,方法用好了也未见得不是好办法。
在我刚有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多愁善感地遥想,自己要是断了奶,肯定会觉得失落,孩子不再需要自己提供的粮食了。可是,喂了25个多月,我已经亲身体会到了,和孩子之间的这份链接,已经不会再因为形式的改变而消失。所以,断奶就变成了这么自然的一件事。抽屉里为了断奶准备的大麦茶也没派上用场。昨天我自查乳房的时候,发现2003年查出乳腺纤维瘤的位置已经没有任何硬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