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妈看见了王娇老师给燕妮写的新生月回顾,眼馋了,问我能不能也给酥写一个。其实不论给新生写回顾是否是夏山的统一要求,我也真的想给酥酥写一个了。只不过最近夏山搬家的事情(另辟篇章详述)在牵扯精力,总也提不了笔。趁着中秋假期,争取能写完。
酥酥正式入学以前,我确实没想到他会成为夏山的第一批孩子,因为酥酥一家人是我以前的邻居,住在石景山,每天接送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不过我相信一切真的都是最好的安排。酥爸上班的地方离夏山还算近便,酥妈又对这个教育极感兴趣。于是,酥酥就这样走进了夏山。真快,一个月就这样过去了。
家长陪园的那几天里,酥酥几乎都粘在妈妈身边。正式独立上学的第一天,酥酥在妈妈离开的时候难过地哭了,挣扎着想去抓住妈妈。我抱着他,告诉他如果心里舍不得妈妈可以哭,我就在这儿陪着他。我记得,那个时候酥酥的哭声都憋在喉咙里,哑着嗓子哭喊几声就停止了。然后神情恍惚一段时间,也不哭。
后来几天酥酥也在经历分离焦虑,但是经过试探期,哭泣明显放开一些了,敢大声哭了。哭过之后就开始与别的小朋友接触,或者试探地寻找工作,但并不会进行长时间专注工作。更多的时候,他会选择趴在大沙发上,观察四周,似乎大沙发垫的柔软给了他很多安全感。
现在,入园一个月后的酥酥不仅不再需要妈妈送园时的陪伴,而且经常把妈妈“轰”出幼儿园大门,嫌妈妈耽误他的时间。酥妈对酥酥这样的表现也很惊讶,觉得跟夏山儿童之家的宽松氛围有关,尤其是跟酥酥以前在传统园的时常焦虑表现形成鲜明反差。我觉得酥酥建立了较强的安全感和独立行为能力这个结果,应该还是有综合的原因吧。
第一,夏山允许儿童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接纳“必须上幼儿园”这个事实。酥酥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方式,他也在智慧地进行试探。当他发现在这里哭泣是安全的,他就会用眼泪去释放情绪,情绪过后,接纳就相对容易了。
第二,酥酥过几个月就快四岁了,正在逐步走向对社会环境的探索。用史坦纳的话说,正处于七岁前的Feeling向Thinking的小过渡。大自然赋予儿童的内驱力帮助他们认可某些社会化的标准。因此,这个时期的酥酥也许会对上幼儿园这件事有了更多的自豪感。
第三,工作会帮助儿童升华情绪。我特别感谢夏山的大沙池,已经有好几个小朋友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分离焦虑期。酥酥在沙池里的工作质量明显较高,会把自己在听故事时积累的情节用沙土的工作内化。而且很容易延伸,《one
little
stone》的英语歌也是在沙池里学会的。而且,酥酥也是最早开始进入教室操作教具的孩子。情绪通畅的孩子智能发展也更顺利,孩子对智力活动的兴趣反过来也会帮助他们升华情绪。
写这篇回顾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酥酥大哭时顺着嘴角流淌的口水,想起酥酥总是提醒我别忘了喝水,想起酥酥在森林公园里使劲儿追着大天狂奔,想起酥酥沉浸在给大家分享大枣的喜悦中……孩子这么真实,跟孩子相处真是一件倍受滋养的工作。
虽然现在的酥酥还是不时尿个裤子,午睡越来越晚,时常不选择吃晚餐……不过带着对酥酥的放心,我们慢慢来。
收笔前又想起一件事,酥酥刚入园的时候喜欢说的一句口头禅“谁叫你们干这件事的!究竟是谁!”现在不说了,呵呵。
图为酥酥参加若彤老师的小黑鱼戏剧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