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老师,您布置给我们的这三本书图书大厦都没有上架,没买到。我自己作主读了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一种很强的力量吸引着我,我白天带孩子,晚上读书,居然一周之内就读完了。现在,我心里对您会有一种感激,感激您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了解到梵高这样的存在。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试图从梵高的画里汲取力量。现在,我了解到那些力量居然是从这样的人生中迸发出来的。梵高的人生,对于我的启示,就是向我展示了一个存在。如果不是梵高本人能够沿着自己的人生旅途真诚、饱满地走到终点,我可能会很难想象,人生也可以这样极端地存在。
对于梵高而言,每一步人生的重大改变都似乎将他引入更深的苦痛。但正是这样的苦痛,将他从一条平凡人的道路上拉到了一条神一般的不归之旅。如果他的初恋乌苏拉能够应允梵高的求婚,那么梵高就不会毅然去最穷苦的矿区做福音牧师;如果梵高没发现上帝和宗教拯救不了穷人的灵魂,他就不会在崩溃中找到绘画的出路;如果他没有在艺术之都巴黎发现自己糟糕的绘画方式早已落伍,就不会在印象派的感染中成熟了属于他自己的画派;如果不是在阿尔暴晒的阳光中罹患了神经性疾病,就不会有那幅我视若珍宝的《向日葵》;如果不是在疯人院里被病痛反复折磨,梵高不会这么干脆和坦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给了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对于更多的人而言(甚至包括我自己),也许站在梵高的画前都会抱着这样一种态度:画是不错的画,但人生如此,未免太痛苦了。但是人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对于一个经常吃不饱的肚子的人而言(梵高一生都在弟弟的资助下勉强生活),梵高也幻想自己能够自食其力,至少可以每顿饭“能喝到清咖啡,吃到黑面包”。但残酷的现实却无法吓退坚韧的梵高,宁可死,他也不会放弃绘画。这不是什么英雄主义,也与奉献精神无关,甚至我觉得都谈不上勇气。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最质朴的追求:一个人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罢了。就像一个孩子喜欢玩沙,不需要什么理由,也不会被任何事打扰,就这么简单。只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梵高的一生都是这么简单过来的。在每一个当下,他都在做喜欢的事情,包括自杀,也是。
人简单了,纷扰思绪就剪断了,人的眼睛和身体就透彻了,能看见真相,也能表达出真相了。人简单了,不用在繁杂琐事上费神,能量都集中在画布上,画就有力量了。现在重新再去看《星月夜》,我就能体会到那片晕眩的天空的美,那些扭捏的房屋的意义,还有那棵不知名的植物!它坚决的高耸入云一直是我心目中力量的图腾!
所以,当我站在梵高的画前,品味他的人生。我想,我当然有权利选择不去过梵高式的人生,却真的没有资格去评判他的人生。因为这样的人生的存在,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