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玩具究竟用不用收拾整洁,我一直没弄太明白。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认为玩具的整齐性是与儿童部分逻辑思维紧密联系的。在收纳玩具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用身体和行动体会到分类、顺序、空间等概念。下次再面对井然有序的玩具架时,每件玩具的特点都可以被明确地独立出来,供孩子选择。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思维培养。蒙台梭利她老人家也是这样教导我的,秩序感的深化可以帮助孩子构建自我。
当然,与我而言,最大的好处当然就是减轻了我打扫房间的负担。如果每天能面对一尘不染的房间,心情多舒畅啊。于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多数成人喜欢住在干净整齐的环境里,但儿童对周围玩具的混乱却不大敏感,这是不是说明了大人和孩子对“秩序”的关注点不同?
已经被逻辑思考全然武装头脑的成人是热衷于房间的整体秩序的,每样物品的固定位置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每个概念也都在它自己的位置上等待被大脑推理使用。当外部环境和内在环境统一起来,我们会觉得轻松。但孩子呢?他们磕磕绊绊地趟着脚底下凌乱的拼图块和橡皮泥,冲过来抢走你手里的玩具兔子,居然还振振有词地说:“兔子不应该在盒子里,它应该在沙发上的!”看着他们严肃的眼神,我相信,他们绝对是来帮助我给玩具归位的。
这件事儿我还没想明白呢,双双这两天对玩具的一种混乱玩法又给我上了一课。
Case 1 洗澡用的小鸭子,形状拼图中的六边形和扇形
双双口述:小鸭子来到马桶上,说,哎呀,我尿一个尿吧。然后它就尿了。尿完之后,妈妈说,你尿完了吧,我给你擦擦屁股吧。就用这个(一片扇形)给它擦了屁股。
Case
2 木质切菜玩具,1-10的套碗
双双口述:切个苹果,盛到大碗里;切个青椒,放到小碗里;切个鸡蛋,跟青椒一起炒。
Case 3
一盒子拼图,泥人张买的泥娃娃及其盒子,洗澡用的鸭子,还有双双自己。这个案例有点复杂,双双自己也足足摆弄了一个多小时,有时还需要我帮助,但是看过宫崎骏的《龙猫》、德国民间童话《小拇指》和成田雅子的绘本《莎娜的雪火车》的读者一定都会心领神会的。
双双口述:小男孩和小女孩想去医院,他们的妈妈生病了,他们想去给妈妈送玉米。但是,但是,迷路了。他们躺在森林里,他们回不了家了。他们就哭了。
双双口述:后来,火车来了,他们就上了雪火车。轰隆,轰隆。
双双口述:后来鸭子来了,鸭子就上了雪火车。咣当!雪火车撞在了双双身上。
(故事后半部分双双想不起来了,就问我,在我的提醒下,她又做了如下的事情)
双双对泥娃娃女孩说:“你的雪火车真好看,让我坐坐吧。”小女孩说:“不行,你太大了。”双双就要坐,把纸盒子坐烂了,小女孩哭了。双双就把两个泥娃娃捧在手心里,送他们回家(另一个纸盒)了。把这个故事演完之后,双双高兴得手舞足蹈,抱着我又亲又跳,好像完成了一件很得意的大事儿。
当玩具相对强势的时候,玩具可以控制孩子,孩子可以沉浸在玩具里;当孩子相对强势的时候,孩子可以控制玩具,让玩具沉浸在孩子里。如前者,玩具会更加容易被归类和区分,进而被整理。如后者,玩具之间的联系关系就被完全突破了,至少在成人看来是这样。我看着丫头玩得热火朝天,而地垫上乱得我都不知如何插脚,想收拾玩具恐怕只能等她尽兴之后了(今天睡觉前不一定能尽兴)。可是,在儿童眼中,这种混乱之中存在着对于他们有意义的顺序。甚至,正是由于足够的“混乱”,才有了诞生灵感的机会。
无独有偶,恰好在12月期的《父母世界》上读到了凡妈写的《磁力棒》,大致内容是凡凡用巨型磁力棒摆出了宫西达也的绘本《好饿的小蛇》的剧情,而且磁力棒也可以配合着铁质拼图、甚至仅仅是曲别针来玩“钓鱼”。
其实,为了我那颗懒惰的心,也为了孩子有机会体验“整齐有序”的美好,我仍然孜孜不倦地絮叨着丫头:“记得要收好”“别忘了放回去”。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孩子究竟正在干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