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上班、看孩子两点一线的生活日程表中,我只有开片儿汤会和孩子入睡后的时间可以利用。不过就算如此,从开始读扉页上的作者简介,到最后一页后记,我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我想任何一个爱孩子的人翻开这本书,一定都会像我一样不忍释手。
通篇的清新故事从开始一直跳跃到最后,像一首轻乐器的交响乐。即便在小豆豆被学校劝退的时候,即便是在好朋友泰明因病去世的时候,即便是在小豆豆被狗严重咬伤耳朵的时候,甚至即便是在二战爆发,巴学园被战火毁于一旦的时候,这首交响乐都不曾因此消沉过音符,而是将轻松和希望进行到了最后。
为什么日本人能在轰炸后的废墟上迅速崛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过不同的答案。在《窗边的小豆豆》里,我只是看见了一个普通的日本小姑娘的一段童年时光。说来也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却奠定了这些日本孩子辉煌人生的基础。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第一任亲善大使的作者如果再回头看去,还真的能相信,那个惹事生非的小豆豆会是现在的自己么?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灵性的豆子,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努力地适应着环境、生长着自己。小豆豆的童年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形成了她怎样的人格?她从这些事中获得了多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又能帮助一颗豆子发出怎样的芽,长成怎样的参天大树呢?其实关于这些问题,《窗边的小豆豆》根本就没给出答案,而似乎又都已经说明白了。
在关于小豆豆的小故事里,我最喜欢其中的三个。
一、
小豆豆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校运动会上取得一个二等奖和一个鼓励奖,于是得到了两个牛蒡和一根大葱。运动会一等奖的奖品是一根萝卜,三等奖是一把菠菜,三等奖之下还分了许许多多的奖励名目。总之,在运动会结束的时候,巴学园的小学生们都会带着蔬菜回家。小豆豆对此很不理解,而且感到拿着蔬菜坐电车很难为情。
小林宗作校长笑眯眯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请妈妈把这些做成菜,请全家一起吃吧!”于是小豆豆叫出来:“那我要请我妈妈做红烧牛蒡丝!葱嘛……我还没想好……”
竞争的目的是什么?获得胜利又是为了什么呢?小林校长的答案是:无法和他人分享的竞争胜利是没有意义的胜利。
首先,在奖品设计上,你很难认定一根萝卜就比两个牛蒡好,尤其是对于爱吃牛蒡的人而言。所以奖品实际上是没有高低等级之分的,因此,比赛中的努力绝不是为了获得奖品,而在于其他的目的。
其次,当全家人品尝着孩子的奖品时,个人努力的目标已经从自我满足扩大到了爱身边的人。一边吃着红烧牛蒡丝,一边听小豆豆讲着运动会上的有趣见闻,还有比这样的场景更温馨的家庭生活么?
二、
在美国出生的宫崎君来到了巴学园,虽然他日语说得不太好,但是英语很棒。宫崎君愿意教同学们说英语,其他的孩子就教他说日语。于是,在阳光和煦的下午,车厢教室里就会传出这样的朗读声:
“婴儿就是baby。”
“婴儿就是baby。”
“美梨的就是beautiful。”
“美丽的就是beautiful。”
“哦,对不起,是美丽的。”
……
在巴学园的校园之外,太平洋战争已经濒临爆发。美国是日本的敌国,因此所有其他的学校都已经取消了英语课。只有小林校长的教室里,还会飘出“美梨的”声音。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鼓励人们通过竞争消灭弱者、追求最强,但是侵略性的国策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富足,而是带来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向别的国家实施灾难,也最终被别的国家制裁。战争是竞争的升级状态。
在战争还没有开始之前,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小豆豆的爸爸妈妈并没有谈论一个人对艺术应有怎样的追求,并没有谈论他们俩对战争的看法,并没有谈论人在客观环境中应该如何坚持自我,但是这些小豆豆都学到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日本人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已经被脸谱化了。所以很多人很难理解《南京南京》中日本士兵最后对准自己太阳穴的一击。但是通过小豆豆,我们看到了普通的日本民众秉性中最纯良的一面。其实这种人性里本善的东西不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这种东西不区分国界,是人的天然属性。只是可惜的是,这种东西太容易被覆盖和蛊惑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日本岛上空弥漫的军国主义乌云中窥探到几丝人道主义的光线。这样的温暖,我们从川端康成,或者宫崎骏的作品里都能感受得到。
写下这三个故事,我忽然发现它们似乎都和战争与和平有关,而其实这个大话题原本并不是《窗边的小豆豆》的主旋律。本来,我只是希望从中寻找到日本能够从丧失民族尊严的困境中重新站起来的精神力量,因为这可能会对直到现在也没恢复民族自信心的中国人有所借鉴。
然而,这也许只是因为我简单的耳濡目染。就在此时此刻,战争依然在用另外的形式发生在我们身边,依然还不断地被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我在准备结束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同事让我看了前天莫斯科地铁爆炸案的新闻照片。我看着地铁月台上被砸碎的无辜民众的身体碎块,感到很费解,这样,就能解决仇恨而降临福祉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