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部分邻居我都是第一次见面,虽然网上不时对对话,但由于居住地的距离关系,现实生活中鲜有交道可打。入场的邻居们越来越多,拖家带口还领着孩子,看着他们熟稔地相互寒暄,我们知趣地找了个偏僻的座位坐下,静静欣赏着别人的其乐融融。
成人之间的相互熟悉,往往并不容易。除去礼貌的问候,我们喜欢在交谈或活动中寻找双方共同的部分,比如都喜欢读谁的书、都喜欢玩哪款游戏、都有个半大的孩子、都有份相似的工作、都准备装修呢、都准备学车呢……总而言之,为了维护自我相对独立的内心世界,我们总需要在某个方面被归入同一个群体,双方都产生归属感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才能拉近。
可是孩子们交友的模式就要简单得多。他们的人际心理防线还没那么坚固,心智的状态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吸收性。这使得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精神沟通更容易,他们比成人更容易感受到对方的友好。两个年龄相仿但互不相识的孩子遇到一起,似乎不需要太多的介绍和熟悉过程便会自然而然地玩儿在一起。
第一个节目是四位男士的搞笑合唱,看得出他们非常用心地进行了准备,只是由于歌词的复杂性和转换曲风的难度,很多地方表演出现了纰漏。但是这四位先生自毁形象的真诚表演已经传递了他们全情投入的职业道德,大家都卖力地为他们叫好。
接下来的节目是三个小姑娘的“盛装舞步”。三位表演者接近10岁的样子,头上都戴着夸张的蝴蝶结,穿着整齐的红色背带裙,脸上还有些化妆。她们没有任何成人放不开的扭捏,几乎带着期待跳上了舞台。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小姑娘们立刻沉浸于其中。
这是首熟悉的歌曲,《如果感到幸福,请你拍拍手》。音乐一起,小姑娘们跳跃着身体,随着节奏击掌、跺脚。我被孩子们灵活的舞步,和她们脸上那幸福的笑容感染得也快乐起来,不由自主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稍近些的位置去看她们。
音乐本身就是作曲者情绪的集合,儿童总是对精神性的传递信号特别敏感,所以优秀的音乐、大师的作品一定会吸引着孩子去吸收和表现。而这样的表演又会继续传递音乐的情绪,虽然是经过孩子们自己的理解而加工创造后的情绪,但只要是真实的,依然会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我以为只有我被小姑娘们的舞姿所感召,进入了她们翻涌的快乐海洋。可是不一会儿,我看见台下的许多两三岁的小不点们都纷纷像我一样坐不住了,很多小孩子甚至冲上了舞台,和小姐姐们一起舞动起来。新加入的小演员们根本就无法跟上训练有素的姐姐们的步伐,他们大多按照自己的意愿扭动出一些韵律操,台上的“专业的”“非专业的”演员们乱作一团,但是所有的大小孩子们所表达出的情绪是一样的:幸福。
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儿童纯粹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孩子们吸收到的不是负面的情绪,那么他们一定会还给你高涨的情绪。这个时候,儿童便会具有调整成人情绪的奇妙能力,即便他们自己并不自知。
因为双双的关系,我和老公必须尽早赶回家,所以看完这个节目我们就离席了。但是我似乎已经欣慰地找到了我此行最有意思的东西。
如果感到幸福,请你拍拍手;啪!啪!如果感到幸福,请你拍拍手;啪!啪!如果感到幸福,请你拍拍你的手;如果感到幸福,请你拍拍手!啪!啪!
如果感到幸福,请你拍拍肩;啪!啪!如果感到幸福,请你拍拍肩;啪!啪!如果感到幸福,请你拍拍你的肩;如果感到幸福,请你拍拍肩!啪!啪!
如果感到幸福,请你跺跺脚;啪!啪!如果感到幸福,请你跺跺脚;啪!啪!如果感到幸福,请你跺跺你的脚;如果感到幸福,请你跺跺脚!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