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最后一天,虽然北京的最高温度依然在冰点以下,但是寒冷吓不退喜欢玩耍的小朋友们。上午十点多的好光景,双双包裹着羽绒服,全副武装地投身到了东门外阳光直射的那片孩子地带。
近处有个男孩子,只比双双大一个月(双14个月),挂着两条清鼻涕,正专心地在一层台阶上练习坐下、起立、再坐下、再起立。他的爷爷正为此而头疼,不断地劝说他:“别坐台阶,太凉!会拉肚子的!”但是孩子顽强地反抗着爷爷,继续着自己的工作。我想,可能只有其他更吸引人的工作才能让他改变举动吧。
于是我试着招呼他:“小屁蹲,坐屁蹲呐?”他抬起挂着鼻涕的脸,看看我,然后盯住了我身边的双双。孩子果然还是更喜欢孩子。也可能是双双正弯腰够地上石头的动作吸引了他,反正他放弃了蹲起练习,向我们走了过来。他自己走得相当不错。
他加入到双双的行列,开始捡地上的小石头,并很快熟练地捡了好几块。他爷爷诱导他:“把你的石头分给妹妹一些吧。”他没有任何思考,爽快地走到双双面前,伸出一块石头。双双也毫不含糊,伸手接了过来。之后,我和那位爷爷又各自教了一番谢谢、不用谢等。很快,男孩的兴趣又转移了,他们便离开了。
双双要求抱抱,我把她抱起来,随便遛达了几步。一个女孩从我身边的斜坡上快速地跑下来,我发现她一边跑一边对我笑。女孩个子很高,我还以为她怎么也得有5、6岁了,但是她的笑容很天真。她一直看着我和双双,笑眯眯的。我也冲她笑笑,她就朝我跑过来,一手指着双双问:“这是一个小妹妹么?”我愉快地回答:“是啊!”她更高兴了:“我刚才也遇到一个小妹妹,现在又碰见一个小妹妹!”我想这一定是个喜欢小女孩的大女孩。
我把双双放下地,那个姐姐主动上来拉她的手。由于双双的羽绒服袖子有点长,她还特地把自己的手伸到双双的袖筒里,很费劲地握了一下手。这时候我发现这女孩的另一只手里抓着一个很漂亮的娃娃,长头发,其他的部位都是塑料仿真的,看起来很真实很可爱。双双也发现了,她立刻伸出手,要求摸那个娃娃。
小姐姐很警惕地把娃娃抱在怀里,退后了一步,注视着我们。我央求她:“能让妹妹摸摸你的娃娃么?你的娃娃真漂亮!”她看看双双,回答:“不行,这是我的!”她不远处的爷爷也劝她:“你让妹妹摸摸你的娃娃吧。”小姐姐可能是害怕了,转身抱着娃娃跑了几步跑开了。
双双依然期待地看着那个女孩。我轻轻地对双双说:“双双,娃娃是姐姐的,她答应了才能玩,好么?”双双微微点点头,但其实这并不能减少她对那个娃娃的渴望,她不由自主地望着那个姐姐和她的娃娃。我只好让双双注意地上的一张鲜艳的广告纸。
其实那个女孩可能真的很喜欢双双,她跑开没多久又朝着我们跑回来。对双双说:“地上那张纸很脏,你不要捡!你要是捡了,你就也脏了!”双双抬起头,又看见了她心爱的娃娃,非常着急地伸出了手。我不断地在双双耳边重复“需要姐姐允许才能玩”的规定,并继续恳求那个女孩:“让妹妹摸摸吧,行么?你的娃娃多漂亮啊!”
这个小姐姐陷入了为难的选择中,她紧紧抱住娃娃,看着我。我也同样恳切地看着她的眼睛,不过我的眼镜是遇阳光自动变黑的,她可能看不到我的眼睛。旁边的双双够不到她需要的娃娃,已经焦急地开始哼哼了,并且请求我的帮助,她急促地叫我:“妈妈!妈妈!”我一边向双双点点头,用手拍拍她的后背,一边继续请求小姐姐。
对方虽然看不见我的眼睛,但是她显然是感受到了我的困境、和双双的困境。这女孩终于决定妥协一点来帮助我们。她稍稍前倾了一点身子,让出一部分娃娃的身体。我赶紧帮助个子不够高的双双抬起手,摸到了那个小娃娃的一只小手。我问那个孩子:“小姐姐,你几岁了?”她回答我:“3岁半。”她爷爷在一旁点头,表示她没说错。我吃了一惊,原来她只有3岁多!
之后女孩赶紧收起娃娃,再次跑开了。双双只摸了一下,还没过瘾,发现姐姐带着娃娃跑掉了,着急得直跺脚。我很心疼双双想摸摸娃娃的小要求得不到满足,希望那个女孩能愿意分享。但是我知道那孩子已经作出了最大的让步,她已经尽力了。双双需要面对一个非常残酷但客观的事实: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被满足,她的能力是有界限的。而我能做的,只能是在她难过的时候陪伴她一起渡过。双双在我怀里痛苦地扭着身体,我贴着她的脸,握住她的小手,轻轻哼着哄她。双双很快就平静下来,开始抠我的手心玩儿,还自己笑出了声。孩子的脸,真是变得快!
3岁半的孩子,还没有走出自我意识的剥离期。物权意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通过明确地表示“这是我的”“那是你的”来将自己和其他人彻底分开。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拥有决定权,对其他人的物品没有决定权,这样就在人格上出现了独立的萌芽。
拿着布娃娃的女孩正经历着辨认自我的敏感时期,她必须通过对布娃娃绝对的处置权来感受自我的存在。虽然她非常喜欢双双,并愿意和她一起玩(她愿意指导年龄小一些的双双),但是她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她无法违抗自己的意愿而无偿地把娃娃任由双双把玩。
而2岁之前的孩子,眼睛里只看到物品,而看不到物权所有人。他们更关心物品本身的特性,而对于这件东西能不能玩,属于谁,能不能给其他人都无所谓。因为他们的生物钟还没有走到这一刻,自我意识的强烈感受尚未降临。因此,那个挂着两条鼻涕的男孩会地把自己劳动所得的石头无私地送给双双,也许他只是愿意听从爷爷的这句鼓励,所以对赠送这件事本身不加思考直接行动。1岁多的孩子已经懂得从鼓励情绪的话语中得到快乐了。
完成自我意识敏感期,具备“真实分享”的心理基础,一般来说要到5岁左右了。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是会有两种遗憾的情况:第一,在自我意识敏感期中,孩子经常被强迫分享,不能顺利辨认自我权利,因此仍然徘徊在“拥有”这个问题上,不愿意分享。第二,孩子身边的成人品质是自私的,无法创造出让孩子感受分享的快乐的机会,孩子没接触过分享,便顺理成章地自私了。
不论如何,至少拿娃娃的那个女孩表露了自己的本真,她不需要为了家长的面子而出卖自己的感受,在她这个年纪,用“高尚的道德”来约束她还太早。分不清你我,何谈分享呢,我希望她能继续走在“通向分享”的路途上。
那女孩跑向她的爷爷的时候,我听见那位爷爷问孙女:“你为什么不让小妹妹摸摸你的娃娃呢?”女孩认真地回答:“我已经让她摸了!她已经摸过了,真的!”
我现在写到此处,有些后悔,如果我当时能高兴地对她喊:“谢谢你让我们摸娃娃!我们很高兴!”也许那孩子就能体会出一些分享的乐趣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