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越俎代庖。
“既然我是你的父母,那我自然知道你喜欢什么。而且,我的人生经验比你丰富,我会比你更了解你应该喜欢什么。”
要求孩子应该喜欢弹钢琴、应该喜欢学英语的家长应该大概都属于此行列之内。
二、随波逐流。
“别的女孩都喜欢芭比娃娃,所以你也玩儿吧;别的男孩都玩奥特曼,所以也给你买了。”
我前两天听到一个讯息,奥特曼的制造地日本为了保证本国儿童的身心健康,禁止玩具市场销售奥特曼的系列玩具。在这样一个输出文化的时代,随波逐流似乎也不能保证决策的安全。
三、不闻不问。
“我的孩子喜欢什么?我……还真不知道。”
如果仅仅对以上三种情况进行比较,也许最后一种情况反而最理想,至少放任不管可以给孩子听从自我内心、进行自我决策、自我面对困难的机会。但是如果失去了和最亲近的人的所有沟通机会,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孩子发展仍然有所缺陷。
Alex在研究的过程中已经进入了一种人类精神世界的幸福状态:在对关注对象的深层挖掘中,内心力量被不断激发升华,形成支持他克服各种困难得动力,并能产生对探索结果的成就感。注意,这个心理过程的集中性和指向性显而易见。
最关键的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专注的习惯被不断强化,Alex会得到自我的不断认同,并会依靠这种强大的力量去获取所需。人的心中,可以卧虎藏龙的。至于随之附送而来的渊博知识,只是个必然的结果吧。
而对于已然挥别童年的成人们而言,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所在,排除社会力量对他们的干扰,给他们机会实现自我构建,又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实际上,文章的最后一句话,Diana自己已经做出了回答。“而我们,也在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他的眼光重新认识我们曾经懂得或从来不懂的一切。”
很多人看Diana的文章,寻求的是合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而我从Diana的文章里,总是能找到能够指导我价值观的东西。
P.S.《着迷有多迷?》http://deskbylakemichigan.blog.163.com/blog/static/9987036420092142202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