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很久没有正式向你写信了,我先在此借机表达一下我对您这些年来的爱慕与感激。自千禧年与你相识并共处至今,日历牌马上要翻到新的十年了,非常感谢这么多年来你对我的照顾与宽容,直到今天,您的性格魅力和思想境界仍然一如既往地吸引着我。
而现在,与我们以往的二人世界不同的,可能是我们要格外关注一下家里新进的这位邢小姐。她年轻、单纯、可爱、不谙世故,在我眼中,她身上的优点都是人类最原始朴素的品质。但也正因为这样,在成人看来,她会不断地制造麻烦、提出需求,从而给你我的生活带来不小挑战。
我想,人生如果只为追求波澜不惊,恐怕也没什么意思。只是人与人的关注点不同,双双的成长对我而言意义重大,她督促着我重新认知自己,思考人生。
昨天,一周岁的邢小姐手里拖着自己的小衣服在地上走来走去,把干净的衣服都拖脏了,而且她执意不让我帮忙,对我的帮助大喊大叫。这样的举动对于她来说,到底具体意味着什么?我不是双双,我不能详细地进行解释,凭直觉,我认为她在用她自己设计的运送物品的方式来发泄昨天因大风天气造成的无法出门游玩的坏情绪;而且我相信即便是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她自己在干什么,因为在她的大脑发展出逻辑思维和感性认知之前,她的行为是直接受“精神胚胎”指使的。这种原始的驱动力显然是儿童成长的内在需求,因为你不能把孩子所有的举动都说成是对大人的模仿。
在这种动力下,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吃手指头,用手指抓任何能抓的东西送到嘴里,把物品扔到地上哪怕是玻璃器皿,向着有落差的地方爬,地上哪不平哪有水就往哪儿踩……谁也不能保证能永远保持对孩子的耐心,在孩子这些恼人的举动面前,任何一个疲惫不堪的家长都有一万个理由动怒。包括我自己在内,面对这些情况,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认真地去思考:孩子在发展手部,孩子在练习精细动作,孩子在建立听觉感受,孩子在测量空间位置,孩子到了腿部敏感期……
不论从身高还是力量,大人是绝对强势的,所以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委屈而哭闹,但最终会归于顺从。至于这种顺从是表面的还是发自内心的,会在潜意识里划出怎样的痕迹,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成人的宽容这个时候才显得尤为珍贵,很多成人利用自己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从而获得改造孩子的乐趣,这是不公平的。而一个成人如果真的跟不成熟的孩子置气,是不是本身也说明了他自己的不成熟?当然,成人的这种不成熟可能也来源于他本身没有得到宽容的幼儿期。
于是你提出了一个底限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妈妈说,不论孩子要求什么大人都应该满足,这么说也对也不对。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一个成熟的家长会敏感地作出判断:第一,这个需求对孩子的生命发展有没有帮助;第二,这个需求会不会给无关的其他人造成伤害。在第一点中,也许我们没有专业到说出合理原因的能力,那么请不要让孩子因为我们的无知而受到谴责,对她多一点尊重,尊重她的内心冲动,就像尊重一个与你完全平等的别人;在第二点中,我希望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一个怕麻烦的家长势必会造成一个受压抑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其实也就深刻在这里了,一个爱孩子的家长会牺牲自我帮助孩子成长,在她最不可爱但最需要爱的时候去爱她!爱不等于示爱。至于那条被拖脏的小衣服,留给小时工洗,作为她第二天工作的一部分,其实也可以接受。
但是我必须要谈规则的问题,因为规则太重要了,是孩子认知社会规范的第一渠道。而且你作为父亲,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你更适合制定家庭规则了。重点在于,既然是规则,就应该具备以下属性:第一,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包括成人在内。我给双双定的第一条规则是不能用手玩垃圾桶里的垃圾,但是她看见奶奶喜欢用手整理垃圾桶里的垃圾,这样规则的效力就自动降低了。第二,重质不重量。规则不是成人随意操纵孩子的提绳,而且你明白2岁以前的孩子是不适合规则强化的,规则某种角度说是体现了家庭价值观的,你说呢。规则是一定要有的,具体的内容咱俩找时间再谈。
昨天我把情绪不好的双双哄睡了觉,然后走到你身边问你:“你还喜欢双双么?”你一脸轻松地说:“当然还喜欢了。”从你的口气中,我知道你确实没在意孩子的哭闹,你的温柔总是能在我最不知所措的时候温暖我。
孩子对母亲的强烈依附现在在双双身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我不在家时她玩得自得其乐,我一回家她就找机会撒娇耍赖发脾气。她选择她认为最安全、不会轻易失去爱的人释放自己的情绪,就如同我们也会跟最亲近的人发牢骚的道理一样。我明白,你体谅我又上班又带孩子的辛苦,所以不满意双双发脾气。你的体谅我已经感受到了,它将是支撑我努力坚持带好孩子的最佳动力。具体到对孩子的处理,我仍然建议家长自己先做到平常心,我们的烦躁情绪只会进一步激化孩子的不良情绪。双双需要我倾听她叽哩呱啦的抱怨,其他的人淡然处之就可以了,不必过度关注她发脾气的表现;她刚刚发现发脾气的好处,所以会如获至宝一般在做反复测试,很像个软件开发工作者是吧呵呵。
关于孩子,关于我们,关于我们身边的人,想聊的实在太多了,但是现在我们的交谈的时间却被大量占据了。可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比以前更渴望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并抓住一切机会进行交谈,比如上班路上、厨房里、短信息里等等。今天我再用一下Email,你看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