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舍得孩子套“狼”

(2009-08-20 21:14:28)
标签:

杂谈

      双双的九个月到十个月过得不太顺利。

      7月4号。我躺在床上休息,小家伙爬到我身上撒欢。我扶着她坐在我肚子上骑大马,她突然使出一个“鹞子翻身”,向上蹦高的同时旋转180度向后,我猝不及防没抓住她,她的脸重重地砸在我的膝盖上。随之而来的是一声长长憋气后撕心裂肺的哭腔,吸气和放声大哭都一次性持续了几乎十秒钟,我估计这就是那种典型的扩大肺活量的哭泣方式。双双平时磕碰包括打针都很少哭,这一次一定是撞得非常疼,超出她的忍受程度了。我赶紧把她抱在怀里,哄了两句不哭了,我也没在意。第二天早上双双咧开嘴一乐,让我看见了可怕的一幕:两颗门牙一长一短,短的那截牙床上有一大块明显的淤血,已经发黑了。我颤颤巍巍地叫来老公:“爸爸……双双的门牙……磕回牙床里了……”老公一惊,拍马前来查看,嘘了一口气:“没事儿吧你,本来这颗门牙就没长齐呢,不是磕回去的!”我一听放心了,于是该吃吃该玩玩儿。

      过了一会儿姥姥姥爷来访,他们一进门我就先给他们吃颗定心丸:“双双昨天跟我玩儿的时候把门牙磕了,有点淤血,不过没什么大事儿。”姥姥脸一沉,姥爷心态还挺好:“没事儿,不磕碰长不大。”可是等他俩亲眼看完孩子的口腔,都翻脸了:“怎么弄得这么严重啊!孩子多受罪啊!怎么弄得!”我弱弱地回应道:“我记得我小时候跟我爸荡秋千,没抓住掉下来了,摔个满脸花……现在不也没事儿么……”我妈这时义愤填膺地说:“对!当时旁边有个小孩逗你,后来你爷爷把那孩子全家都骂了一顿!”我听到自己这件童年往事,吃了一惊:“干吗骂人家,就算他在旁边逗我,跟人家有什么关系?”我爸我妈都不说话了,但从表情上我一点也没看到他们的不自然,也许那件往事对于他们而言,用那样的方式就算是解决了。

      7月6日,牙床上的淤血消失了,两颗门牙长齐了,看来还是老公观察得仔细。

      7月8日,双双突然发烧,我排除了感冒的可能性,保守认为不是婴儿急疹,就是出牙低烧。一个小时后37度的体温骤然升到了38.5度,基本确定是急疹了,我开始给她洗温水澡,贴冰贴,用酒精擦手脚心。物理降温的效果很明显,体温基本控制在38.5以内。因为中午烧得难受,双双哭了一鼻子,姥姥心疼了,当晚住在了我家。从当天开始双双断断续续烧了三天,姥姥和奶奶的焦急程度其实显而易见,但是迫于我的压力一直没给孩子吃药。第四天早上双双出了一头大汗,烧退了,下午脸部和胸部起了疹子。奶奶给孩子买了几块芦根,熬成水给她喝,疹子很快就出完了。

      7月20日北京下了一场透雨,夜间气温骤降,双双踢掉我给她加的被子,着凉了,刚冷静没几天的小脑袋又开始发烧了,同时伴有咳嗽和流鼻涕。我建议先不吃药,但要多喝白开水,趁孩子睡着以后,可以推拿。每组推拿包括100下天河水,100下足三里,100下肺经,两组之后双双小脑袋上就冒汗了。第二天我去上班,奶奶汇报孩子不爱喝水,大半天就小便了一次,我一听就明白了,姥姥因为自己爱吃水果,平时总爱给孩子喂西瓜水代替白开水,现在孩子风寒感冒不能吃西瓜了,可喝白开水的习惯也没了。当天晚上孩子咳嗽加重了,痰液淤积,明显的呼吸道炎症。奶奶和姥姥商量着给孩子喂了至宝丸,根本不管用。之后一天,我只好抱着孩子看医生,不情愿地吃了三天阿奇。炎症消了,奶奶觉得阿奇霉素很管用,问我能不能再吃几天,我无奈地说:“抗生素就别吃了,糖浆可以多吃几天。”

      憋了几天没喝西瓜水,双双也知道喝白开水的好处了。现在倒上白开水,给奶瓶喝奶瓶,给杯子喝杯子,给吸管喝吸管,一点不含糊。重要的是,姥姥后来也不敢无限制地喂果水了。

       短短一个月,双双磕了一次牙,发了两回烧。小家伙没怎么样,姥姥和奶奶倒是脸色渐差。因为双双平时很皮实,冷点热点磕着点都很少出事,她俩觉得连续发生了这样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一时还有点接受不了。我想以后孩子多经点事,她们也许就会淡然了。

       如果受伤和疾病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课程,那么追求孩子的健康和平安就只是理想的目标。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举措,就如同爱有不同的方式一样。

      “有一种人,想象着孩子如何可爱,于是生了孩子。为了避免孩子生病和受伤会让自己心疼,他们会极力避免所有可能会让孩子生病或受伤的事件。这种人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爱自己。为了爱自己,他们剥夺了孩子生病和受伤的权利。

          另一种人,想象着孩子如何成长,于是生了孩子。为了给孩子最合理的成长环境,他们不得不自己先学着成长。孩子经历了所有人生必须的感受,像树木一样生长,但表面上却看不出来家长是如何爱他们的。这样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摘自《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大自然是如此科学地创造和完善着人,在幼小的身体摇摇晃晃地穿梭于桌角和柜边之间的时候,柔软的韧带、缓慢的速度和轻盈的体重决定了孩子很难在探索中严重地伤害自己,而生理上快速的新陈代谢又帮助孩子尽早修复那些受伤的皮肤和组织。所以,学会承受和适应伤痛的本领必然是在婴幼儿期完成的。

       事实上,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是在受伤生病之后,孩子获得的更加宝贵的财富,默默在一旁注视的家长从不走远,却也不主动上手帮忙,这可能就是最理想的距离。当双双第一次试图抓住床头板独自站起来,我看着她发抖的胳膊和左右蹩住的小脚,拼命地压抑住自己想上去扶她一把的冲动,咬着下嘴唇看着她。她晃晃悠悠地寻找着平衡,马上就要摔倒了,我刚要伸出手,她却神奇地倒开了双脚,站住了!我本来想鼓励她两句,亲亲之类的,她却忙得没空理我,直接伸手去抓床头板后面的空调遥控器玩儿。她的脚面上,是刚才别扭的站姿搓拧出来的一块红,但是她好像无暇去理会脚面的疼痛,她的眼睛里闪烁的是对刚才这点儿困难的不屑一顾。

      舍不得孩子是套不着狼的,如果这条“狼”是孩子的自我成长,现在舍不得孩子,孩子将来可能就会被狼吃。另外,从学术角度来讲,必须要补充的一句话是,区分孩子成长中的困难和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这二者是很重要的,因为应对和回避的处理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而这些似乎都需要家长敏感而细腻的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